詩骨 | 大唐詩壇第一營銷高手-陳子昂
1 人贊了文章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讀到此詩時,因該都知道,這是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課本里都學過的。
那麼詩人寫這首詩的原因和作者跌宕的一生是怎樣的呢?各位別急,聽本人慢慢道來。
我們從課本里能了解到的關於陳子昂的生平大體也就這些吧:「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本人就加料抖一抖這陳伯玉,陳大詩人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商人家庭。陳老爸叫陳元敬,也舉過明經,調文林郎。也就是說,也是個大學問家,做過官。
但後來辭官下海經商了,應該是或多或少靠著點政治上的老關係,生意經營的非常好,可堪稱是當地首富吧。
如此說來,陳大詩人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啦,此時各位可以腦補一下,富二代應有的生活場景。
有錢再加上因體質不大好,所以讀書就靠邊站了,腦子好使呀,性格又是那種任俠豪爽,那就練劍習武強身吧(唐人多喜劍術)。
幾年之後,劍術大增,年輕再加上有錢,慷慨好施,交友頗廣,打架鬥毆的事情就免不了要發生了。
俗語說的好,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濕鞋的,這不,突然一天因鬥毆,用劍誤傷了人,吃上官司了,最後家人出錢擺平。
所謂禍福相倚,這不在陳子昂的身上體現出來了。因這次傷人事件後,小陳同學的性子忽然間變了。從此棄武學文了,浪子回頭呀。
且看他,慷慨激情,浩然立志,斷絕一切舊友,埋頭深鑽經史。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回頭,多大都不算遲,二載的刻苦學習,便已學涉百家,時人評其才不讓乃父。
學業有成後,家裡有錢就到京城最高學府國子監繼續深造,以備來年大考。然而,似乎學藝不精,時年二十一歲的陳同學,第一次高考落榜了。
怎麼辦,下次再戰,於是回家後,遠離鬧市區,在當地的金華山上造了一所大房子,潛心研讀,這幾年苦讀,學業上可謂是百尺竿頭呀。
史載其「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的苦讀,為他後來的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十四歲時,再次入京參加高考,一展鴻鵠之志,這次老天爺似乎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又落榜了。
這次落榜後,陳同學並沒有立馬卷鋪開回家,而是在長安常住了,深刻反省了一下落榜的原因並深度研究了高考的遊戲規則。
生長在商人的家庭,頭腦就是不一樣,很快找到了病因,那就是酒香也抵不住巷子深,考前籍籍無名再加上所言非歌功頌德的粉飾太平文,朝中無人,四處碰壁那是免不了的啦,如此,怎能不落榜。
既然遊戲規則是這樣的,那就來個空前的營銷,在再次的高考來臨之前這位陳同學的營銷開始了。
有一天,可能是因為書讀的累了,就到街上漫無目的閑逛。無意間看到有一個人在賣胡琴,在當時應該算是進口貨了。
一問價格,嚇了一跳,此琴不議價,非千金不售。當時在場的高官和商人是挺多的,但無人能變優劣,價格也高得嚇人,一般的只靠俸祿生活的官人是買不起的,因此有價無市。
這時的陳同學,腦子一轉,計上心來。不議價是吧,千金就千金,成交,周圍的人那可是驚住啦,既然琴識不得,買不起,那就問問這位大佬是何原因肯出如此高價吧。
呵呵,各位:我最善彈的就是這種胡琴啦,各位如果想聽我的演奏,不妨明天到我的家裡,專為你們演奏幾曲,就這麼定了吧。
第二天,陳同學的家裡可謂是高朋滿座呀,這時陳同學手握胡琴躍然登場,宛如一幅琴中高手的模樣,再加上眾所周知的天價琴,搞得列為無不是肅然起敬。
正當人們摒著呼吸,正要拿出十二分熱情要欣賞琴曲時,陳同學突然站起,慷慨激昂地說:「我陳伯玉雖然沒有昔日二謝的才能,但也還是有屈原、賈誼之志,本人雖然來自六線城市梓州射洪,今帶來了詩文百餘篇,也曾多處投稿,但沒有人欣賞。此種樂器原本是低賤的樂工用的,吾輩豈能彈它!」
話音剛落,便奮力一摔,千金的胡琴怎經得起這樣的折騰,頓時粉碎稀巴爛。在各位還沒來得及回過神時,陳同學變戲法式的已拿出了準備好的詩文,在坐的各位人手一份。
這突如其來的一系列動作,把眾人搞的是有點暈,那就讀詩壓壓驚吧。詩作概覽後,無不驚其詩作工巧。此番事件以後不到一日,京城幾乎家喻戶曉呀(這營銷的效果比央視似乎還要給力)。
不久後,陳同學再次參加了國考,由於先前營銷做得非常到位,這次沒用吹灰之力就進士及第了,接著順利通過明經科的考試,進入了武則天的視野,武皇愛其才,授予麟台正字。
從這個結果來看,陳同學可謂是營銷頂級高手,細究之,這個賣琴的人是不是陳同學安排的那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呀,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千金可就是左口袋到右口袋呀,幾乎沒用一分錢卻達到了千金的效果呀。
陳子昂進入官場的前幾年還算是官運亨通的,據《新唐書·陳子昂傳》記載,武則天垂拱初年,曾下詔書諮詢朝臣:「用什麼辦法可以調養國家元氣?」陳子昂抓住時機,給出的建議被武皇採納,後累官至右拾遺,但他的志向並非只在如此。他的志向是高遠的,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從他的詩風可以看得出陳子昂是一個志存高遠的人,他的詩文一直強調的是漢魏風骨。一改南朝齊梁以來的艷靡之風,不再像一般的送別詩纏綿於兒女情長,陳詩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
詩人藉此抒發了慷慨壯志,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並希望友人像「昔年多功」的魏絳一樣殺敵建功,保衛邊疆,隱喻的道出了詩人的志向,希望能和魏大一樣從戎,御邊保國。
為國效力對詩人來說,是責無旁貸的信念。多麼希望能夠像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傑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
全詩可謂一氣呵成,淋漓盡致的抒發了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從詩文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讀來令人如聞戰鼓,沙場蒞臨,有種氣壯山河的豪氣之勢。
或許是由於陳子昂個性所致吧,身邊諸多的同僚並不欣賞他,導致他的諸多建議武皇都沒有給予實施,反而是那些平日里靠溜須拍馬的人活得滋潤的很。
致使陳幾乎成了武皇愛才作秀的工具,這樣的現狀對於陳子昂來說那是非常鬱悶的了,他的詩文表達了這一感受。
感遇
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詩中借用了兩個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表達了詩人的觀點。一個是為了貪立軍功,忍心吃兒子肉羹的樂羊。對待骨肉之情都如此的人,對你武皇會是真的忠心嗎?
一個人能夠憐憫孤獸,為得到國君允許的情況下,私自把獵物放生。但國君並沒有責罰他,相反卻提拔他做了王子的太傅。
詩人想說明的是,對一隻孤獸尚且有惻隱之心的人,對國君肯定是能忠心到底的,我陳子昂就是這樣的人,武皇你知道嗎?
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諫詩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雖然武則天還沒有正式稱皇,但她的大全基本在握了,為了掃平走向女皇的道路,殺了許多李姓的宗室,包括太子李宏、李賢、皇孫李重潤。
如此的帶來的後果就是,上行下效,滿朝文武大臣為了效忠於武則天,做了許多自以為「大義滅親」的殘忍事。
當時有個叫崔宣禮的大臣犯了罪,武皇本想赦免他,但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死刑,武皇為允,這小子便頭觸殿階,表演得超一流,把腦袋都磕破了,用這種拙劣的手段表示了他的不私和忠誠(讀到這段的文字,腦補一下那場景,都感覺噁心)。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是一首詠史詩,實質上是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諭詩。陳子昂對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十分厭惡。但是又不能正面譴責,只能寫這首詩抒發內心的憤懣吧。
心情鬱悶的陳子昂在朝堂是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他選擇了疆場為國效力。昔年曾給武皇的獻策中提到的邊患問題不久真的發生了。
據歷史記載陳子昂一生兩次從軍,第一次是686年隨喬知之西征,一直打到丁零塞。第二次是696年隨武攸宜東征契丹,也許是這次的隨征導致了後來的人生結局。
此次他的官職是隨軍參謀。在今天津薊縣,因武攸宜出身親貴,對軍事全然不通,作為有過殺敵經驗的陳子昂的計謀屢次不予採納。
陳多次慷慨陳詞,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從此結怨,此次的征伐也是以失敗告終。懷才不遇的陳子昂在此期間寫了多首弔古抒懷的詩篇。
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此詩一看便知是借古諷今,感人至深。當時心情鬱悶,出征在外,登臨碣石山頂,極目遠眺,不免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弔古抒情,懷才不遇和報國無門的痛苦心情有感而發,充分的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強烈進取的精神。
細細品之,詩人有了歸隱之意。697年,唐王朝結束了對契丹的戰爭,也就在這次戰征後不久,三十八歲的陳子昂借故老爸身體不好,需要照看為由辭官歸去,後老爸去世更無心於朝堂。
最終年僅四十三歲的陳子昂被同為武家的武三思,暗地裡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迫害,冤死於獄中。
陳子昂
軒轅
摔琴及第展崢嶸,
策馬殲敵事未成。
弔古撫今抒壯志,
懷才不遇竟為空。
本文寫作者:軒轅
推薦閱讀:
※清風將又一次撫慰長江,長江很瘦,詩很短我想你的時候,月亮很圓,照見華夏的宏圖
※孫郁《民國文學十五講》 揭秘民國文學視野下的京派文學--孫小寧
※馮內古特:我們都在地球上四處遊盪!
※【九月|你懂書單】我願以此生春秋歲月,獻給心中摯愛的你
※陳鐵健:十三 重返文學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