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有好的名聲還要有好的品德——《論語》學習298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顏淵篇第十二·二O(298)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錢穆譯】子張問:「一個士如何才算是達了?」先生說:「你說的達,是怎樣的呀?」子張對道:「一個達的人,在國內,必然有名聞。在卿大夫家中,也必然有名聞。」先生說:「那是名聞,不是顯達呀!一個顯達的人,他必然天性質直,心志好義,又能察人言語,觀人容色,存心謙退,總好把自己處在人下面。這樣的人,自然在國內,在大家中,到處能有所顯達了。那有名聞的人,只在外面容色上裝取仁貌,但他的行為是違背了。他卻亦像心安理得般,從來不懂懷疑到他自己,這樣的人,能在國內有名聞,在一大家中也有名聞了。」
【楊伯峻譯】子張問:「讀書人要怎樣做才可以叫達?」孔子道:「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做國家的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時一定有名望。」孔子道:「這個叫聞,不叫達。怎樣才是達呢?質量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這種人,做國家的官時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於聞,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行為卻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這種人,做官的時候一定會騙取名望,居家的時候也一定會騙取名望。」
【傅佩榮譯】子張請教:「讀書人要怎麼做,才可以稱為通達?」孔子說:「你所謂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職,也一定成名。」孔子說:「這是成名,不是通達。通達的人,品性正直而愛好行義,認真聽人說話與看人神色,凡事都想以謙遜自處。這樣的人,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通達,在大夫之家任職也一定通達。至於成名的人,表面看來忠厚而實際行為是另一回事,他還自認為不錯而毫不疑惑。這種人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職也一定成名。」
達,通達。聞,聞名。取,騙取。
子張分不清通達和聞名,就請教孔子。孔子反問說,你認為什麼是通達?子張說,在國家有一定名聲,在大夫之家有一定的名聲。孔子說,這不能說是通達,只能說是聞名。通達的人,品質正直、愛好仁義,認真聽說而且看人神色,處處謙讓。而聞名的人,表面上看很有仁德,但實際上違背仁德,而且這樣他還自認為不錯,根本沒有懷疑。
孔子一般面對學生的提問都直接回答,很少反問,這次他反問子張,是看一看子張對通達的理解,而子張正好對怎樣做到通達理解有差。孔子也正好抓住這一契機,列舉達和聞的不同,既讓子張認識到錯誤,又讓子張更加深了對這兩者的理解。
我們來看,達者,要做好三方面。第一,質直而好義,就是做人要正直,而且愛好仁義。這是最基本的,也是人對自己內心最基本的要求。本性不正直,裝模作樣,或內心不存仁義,虛情假意,都不可能做到達;第二,察言而觀色,就是多揣摩別人的心意,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做到能通,能變。不會察言觀色,不知前路坎坷,難免會失了方向,難免會放縱自己,何以談通達?第三,慮以下人,就是處處把自己放在不如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心懷謙卑,這樣才能時時讓自己進步。如果狂妄,難免會自以為是,難免會帶來猜忌和嫉恨,就很難讓自己走得更穩、更遠,就很難看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那怎麼可能做到通達?
而聞就不一樣,有些人聲名遠揚,到最後卻發現是欺世盜名之徒,因為他們做不到」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這樣的人善於偽裝,表面上忠厚誠實,背地裡卻在投機鑽營,沽名釣譽;表面上才高氣傲,實際卻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所以要做到達,必須心裏面要達德,而不僅僅是聲名的遠聞。這是讀書人必須要明白的道理,真正的大師不是因為聞名而成為大師,而是與他們的品德、涵養和素養有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