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娃扔給IPAD?你會後悔的
8 人贊了文章
1.
一個醫生朋友,工作忙起來腳不沾地,女兒剛出生就被扔給奶奶,奶奶圖方便,便扔給了IPAD,一開始還覺得孩子省心,不哭不鬧也不招人煩,拿個IPAD能玩一整天,現在孩子四歲多了,她卻發起愁來,別的孩子都會被唐詩了,她家娃不僅說話慢,還得了近視,小小年紀就要配眼鏡了。她急得要帶孩子四處看醫生,甚至想把工作辭了親自帶孩子。
孩子奶奶卻笑眯眯,嫌她沒事找事,慢悠悠地說道:貴人語遲。
2.
孩子到底該什麼時候學語言?
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提出,人類學習語言有一個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把語言學習的主要因素歸為生理因素,兩歲到青春期間,受到語言學習機制的影響,大腦左右半球都參與學習語言,而青春期之後,大腦要發育成熟,學習語言就不再那麼靈活了。
而這個階段,大致是是2到13歲,過了這個關鍵期,再學習語言就會變得艱難而收效甚微。
70年代,美國發生過一起駭人聽聞的虐童事件。一個叫傑妮的女孩,出生沒多久就被暴力狂父親關在小黑屋裡,綁在一個椅子上。
直到十三歲之前,她沒有聽過任何聲音,沒有看過電視,沒有和任何人交談過,只要她發出任何聲音,就會招致毒打。不幸的是,她有個懦弱的盲人母親,雖然母親會給傑妮定時喂飯,但由於她懼怕丈夫的暴力,因為她也不敢教傑妮說話,和傑妮聊天。
直到十三歲,世人發現了這個可憐的孩子,語言學家對她進行了長達七年的訓練。可是,她的心理、情感、心智發展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她的語言也沒有恢復到同齡兒童的水平。
還有更廣為人知的世界各地的「狼孩」的故事,被狼哺育長大的孩子,失去了人類的語言能力,終身無法融入正常的人類社會,智力水平也在嬰幼兒徘徊,即使被人類發現,最終也只能消失在荒野。
可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一旦錯過,便沒有回頭路了。
3.
有個段子,為什麼要放暑假,因為不然老師會瘋;為什麼暑假結束,因為不然家長會瘋。帶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活兒。
網上一搜,會看到無數「爸爸帶娃」的搞笑視頻,爸爸不是給孩子玩IPAD就是帶孩子玩遊戲,或者爸爸乾脆和孩子一人一個手機,互不相干。
發展心理學認為,互動交流在幼兒學習語言期間不可或缺。對於父母,看著孩子口齒不清地把爸爸喊成「大大」,大概是下班後最放鬆的時候了。
無論是現有的IPAD、電子遊戲、還是學習軟體,大部分還是單方面的語言灌輸,根本無法提供給孩子有效的糾錯和互動。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看她興高采烈地描繪一朵花,一隻小狗;最有效的親子遊戲,是愛和陪伴。
參考:
Critical Perio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EL Newport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Pasty M. Lightbown & Nina Spad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