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歲孩子的教育細則
4 人贊了文章
心理學研究認為:
如果1歲前的嬰兒得不到好的照料,容易成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譬如精神分裂或人格障礙;
3歲前的幼兒受到虐待,容易成為人格障礙;
4-6歲的兒童如果發展不好,則容易成為神經症患者。
受到的傷害越早,一個人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就越重。越是好的父母,越有可能幫助孩子度過人生最早幾個重要階段。
3歲前是一生的關鍵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母親的分離要少。我們懼怕不安全的環境、懼怕挑戰、懼怕直面慘淡的人生,按照心理學說法,本質都是源自童年形成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主要來自與父母的分離,尤其是與母親的分離。如果嬰幼兒經常沒有預期與母親分離,會發展出特別多自我欺騙的方式。
第一階段:0-1歲信任與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與行為:
1、肚餓---被餵食物
2、受驚---被擁抱。
3、哭泣---被擁抱。
讓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與家長是多麼地需要他。
需求被滿足的孩子:成年後性格開朗,對人充分信任。
沒有被滿足的孩子:成年後表現為:
1、極度害怕被拋棄。
2、拚命地想尋找一個依賴對象。
3、需要別人的照顧。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竭力地維持毀滅性的感情關係。而且展示偏執狂症的傾向,例如:暴飲暴食或過分地需要別人的誇獎。
第二階段:2-3歲--自主與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為:
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機能,注意到身體的能力和限制。例如:控制大小便。
需求得到滿足:受到家長的支持和尊重,孩子會獲得充滿自主能力的感覺。覺得他對這個世界有一份影響力。
需求得不到滿足:得不到鼓勵或受到惡意的批評和嘲笑。尤其是在他嘗試學習如何控制大小便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害羞,慚愧的感覺。
成年後可能會形成的個性:
1、經常覺得自己無用,自卑,不可愛。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商業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必須依靠別人的人。
4、覺得自己生存的權利取決於對別人的重要性。
5、經常做出不恰當的道歉。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2、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
3、害怕有新的經驗。
4、害怕面對別人的憤怒。
2歲孩子
「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佔有慾強,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對待這麼小的小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讓步。
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卻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係。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後,孩子會反覆地穿梭於「和順期」與「執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3歲孩子
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也樂於分享。
雖然在3歲的時候,他一向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他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定,急轉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長,從3歲半開始到4歲,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徵。3歲半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
3歲半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髮展上,也表現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得發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卻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他都在掙扎中過日子,生活過得很不愉快。他正在體驗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以及自我這個個體。
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有他想像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更有趣的是,戀母情結會在這個時候出現。
第三階段:4--5歲主動性與內疚
孩子的需要和行為:
1、喜歡幻想,創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發展出主動性。
得到滿足:孩子受到家長的支持,他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他的情緒。並且會發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沒有得到滿足:家長不支持孩子。反而因為他做出新的嘗試而處罰他。他會覺得內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動性,或是秘密地做。
成年後:
1、害怕犯錯。
2、感到無助和內疚。
3、只懂得去安慰別人。
4、迴避風險。
5、隱瞞錯誤。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1、不能認識和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2、害怕說出內心的事情。
3、對感情關係負上過分的責任。
4、不斷地去討好別人。
4歲孩子
心是活潑的,喜愛冒險,喜愛遠足,喜愛刺激。
他喜愛任何新鮮的事物,去接觸不認識的人,喜愛到新的地方,喜歡新的遊戲,新的玩具,新的活動和新書。對於大人所提的娛樂點子,再沒有人比他們更有反應了。
4歲孩子發現大人雖然還是握有大權,但是並非全能,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很有力量。從他的觀點看來,壞事未嘗不可以做,屋頂不會因此而塌下來。
4歲的孩子經常開口閉口都是狗屎、大便之類的話。而到了4歲半,他開始學會了討價還價。從這個時段開始,孩子也漸漸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壞。這個時期,他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睡前,聽一些小故事。
5歲孩子
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想做個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在這個年紀里,最令人喜悅的特質,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歲小孩的生活總是跟現在、這兒息息相關。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條街道、鄰居,以及幼兒園的教室。他對新的、陌生的事物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會為了冒險而冒險。
5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變得安靜了、有節制了、更顧家了。他喜歡遵守既定的規則、限制,對於別人已經嘗試過的,或既成的事實,就覺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時間是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這裡。
5歲的小孩所以能夠不惹麻煩,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已具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斷自己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也就是說,他學會自我控制了,他會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斷得很準確,而且他就只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辦得到的。經過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歲的小孩不會胡思亂想地擔心事情,6歲的小孩則常擔心放學後找不到媽媽。5歲的小孩會認為,媽媽一定在家的,不只現在在家,以後永遠也會在家,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滅的。
到了5歲半,會有一個重大改變:不要在這個年紀教他讀書寫字。
5歲半的特質是遲疑不決,懶散閒蕩。但是5歲半時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卻不如從前那樣快速、肯定。因此他經常把數字或者文字顛倒著寫,所以最好不要在這個年紀教他讀書寫字。
第四階段:6--11歲勤勉與自卑
孩子的需要與行為:
開始與別人競爭和計較。
需求得到滿足,得到老師家長的鼓勵和支持。並表示他與其他的孩子有同樣的能力。孩子將會受到鼓勵而變得有活力。
未能得到滿足,反而經常受到嚴厲批評和忽略的孩子會不信任自己。或者不會自覺地做事,他會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別人的感覺。
長大後可能形成的個性特徵:
1、避免參加任何的競賽或過度喜歡與人競爭。
2、覺得不安全及不如別人。
3、對自己或別人吹毛求疵。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1、凡事要求完美。
2、經常拖延和耽擱。
3、不知道如何達到目標。
6歲孩子
這個年齡進入了暴風驟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
他有本事在轉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願。6歲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遊走,把筆畫或數字反寫是很常見的6歲現象。
他什麼事都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而且他現在處於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噩夢也會給6歲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擾。
最大的問題是他與媽媽的關係也遊走於兩極之間,他既深深地依賴媽媽,又同時嘗試要自己站起來,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賴任何人。
6歲孩子,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分別還不是很清楚,因此順手拿走別人的、他喜歡的東西,是慣常現象。
7歲孩子
他/她不再像6歲時那樣和你頂嘴,卻也不那麼喜歡與人交往。
他往往記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來磨磨蹭蹭,對幫忙做家務不感興趣。別人要他做什麼事時,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動。
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園裡,充滿了感傷的基調。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有意找他麻煩。7歲孩子很容易把什麼都朝壞的方面想像。
7歲孩子很在意上學不遲到、作業及時完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從這時候開始,懂得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他了。準確地說,他開始很在意老師怎麼看待他,開始有心想做個讓老師滿意的好學生。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了。這就是他喜歡把自己的東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夠,這時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屜、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歲孩子不但字跡變得小了很多,還喜歡專門琢磨很細小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和大腦配合的發育到了這一階段。他會喜歡湊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東西了。
7歲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雖然道德觀念的建立要到8歲才開始形成,但7歲娃已經開始出現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開始在意不能去拿別人的東西(雖然偶爾他也還是會拿);不能說謊、騙人,做錯了什麼不去抵賴、推委;而且他會很有意願地遵守規則,恪守無誤。
8歲孩子
8歲的時候「招牌特質」是性格外向而開朗。
和7歲孩子的沉鬱退縮完全相反,他充滿活力,喜歡衝上去迎戰一切困難和挑戰,而且做起事來爽快多了。另一個和7歲完全相反的,是忽然變成話匣子了。
他對自己對別人的要求都忽然嚴格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很苛刻。這種「審視」也使得他對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有相當準確的判斷。這帶給8歲孩子的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成長,是他們開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觀念,開始明白事情與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
他非常願意做好孩子,願意把事情做好,願意遵守規矩。他對好與壞的觀念,不再局限於父母是否允許怎麼做,而是根據他萌芽的因果邏輯關係,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觀念。在此之前,孩子對「好」與「壞」的判斷來自於父母「准許」或者「不准許」。
8歲孩子對「對與錯」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好與壞」的兩極,他的思維開始豐滿起來。他很在意他對自己的感覺,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感覺。他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麼評價他,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於是當他受到指責批評時,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責怪別人,好讓自己容易承受些。
8歲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媽媽的年齡。他非常需要媽媽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對話、遊戲。他總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包括一起勞做、玩耍、聊天、讀書,這讓他覺得他「全部佔有」著媽媽。媽媽無論怎麼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撥出半個小時,全心全意滿足孩子「全部佔有媽媽」的心理需求。這會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對媽媽的心理依戀期,為孩子坦然走向9歲的獨立打好基礎。
他這時充滿了探索與探險的興趣,空間感覺也擴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徑上搭乘公車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區內的探索範圍越來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別人的私院里。他喜歡地理,喜歡研讀甚至利用地圖。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8歲孩子受傷的比例,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
8歲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係很敏感。他對家裡發生的事開始關注起來,包括關注大人的電話、信件、閑聊,試圖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歡和同齡的孩子玩,喜歡和同性別的孩子玩。這時的友情是真正的雙向友情,因為他不再單純以自我為中心,開始留意別人怎麼做怎麼想。他不但願意為別人效勞,也希望別人能像他一樣願意回報他。
第五階段:12--21歲身份與對角色的困惑
孩子的需要或行為:
1、找出他自己怎樣去適合這個世界。
2、接受自己身體生理上的變化。
3、界定自己對異性的身份。
4、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輩里的身份。
5、找出人生應怎樣過。
需求得到滿足:容許他去探索自己的夢想和感覺,改變想法和嘗試新的方向,他會發展成為一個接受自己的人。
需求未能得到滿足:不支持他又不引導他去探索,只是過早地強迫他進入某一個角色。他會形成反叛的個性或者變成一個輕浮的人。
成年後可能出現的個性特徵:
1、不正確地表現出青春期的行為。
2、對自己的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不能制定人生目標。
4、依靠情感關係或事業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
1、需要不斷地談戀愛。
2、需要憑擁有的東西,認識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確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推薦閱讀:
※開題的意義在於說明對課題的了解和準備
※有沒有狐狸同學這一系列的頭像?
※教師這個行業
※為了去英國留學不後悔,老學姐含淚寫下了這些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