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偽禮貌」的孩子說不,究竟有多重要
來自專欄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101 人贊了文章
作者:粟言點點(富書專欄作者)
前些天,朋友帶著孩子來家玩,門剛開,朋友對孩子說:「問阿姨好!」
孩子柔柔的一聲「阿姨好!」,我心生歡喜,覺得這孩子真是有禮貌。
聊天期間,孩子看到桌上的蛋糕,說:「阿姨,我可以吃個蛋糕嗎?」
我說當然可以。
不一會兒,她走進書房,拿起一本《幾米漫畫》,問:「阿姨,我看一下這本書,可以嗎?」
我同意後,朋友都不忘告訴孩子:「謝謝阿姨了嗎?」
孩子就很有禮貌的說:「謝謝阿姨。」
一會兒,她走進卧室,從我梳妝台的抽屜里翻出一個頭花,那是我去年去新疆旅遊時帶回來的紀念品,不值錢。她仔細把玩了片刻:「阿姨,這個真漂亮,您能送給我嗎?」我同意了。
這時朋友回頭看著孩子:「快謝謝阿姨!」 孩子馬上高興的說謝謝。
講真,孩子吃東西,沒什麼。
但那套《幾米漫畫》是兒子視為珍寶的一套書,不易給人看的;那個頭花,雖然不值錢,卻也是有紀念意義的,我同意的就有些不情願。
我一直希望朋友會告訴孩子,不要亂翻別人的東西,不要帶走別人的東西,但是她只教孩子說謝謝。
父母總是教育孩子要有禮貌,見面要打招呼,接受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向別人提要求時要用請,要得體。卻沒有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要求可以提,什麼樣的要求不要提。
以至於孩子只是關注方式,卻沒有關注要求本身是否合適。
這樣的禮貌並不是真正的禮貌,而是偽禮貌,是浮於表面的禮貌,用於是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合理化」。
「偽禮貌」是一種浮於表層的,膚淺的禮貌。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偽禮貌行為,而我們又常常不自覺地縱容了這種行為。
高鐵上,鄰座坐著一個五六歲的男孩,男孩興奮地玩著手中的玩具,一架飛機。他旁邊的媽媽應該是太累了,睡得很沉。
男孩兒口中不停的發出「rou rou 」的聲音,拿著飛機在空中滑來滑去,做飛行狀態。
飛機從他的頭上飛到我頭上,幾次幾乎從我髮絲上划過,沒有碰到我,也不好說什麼。終於,他失手了,他的飛機遇難了,直接撞到我頭上。
我微怒的眼神還沒來得及送過去,他禮貌的話立即送了過來,「阿姨,對不起。」我能說什麼,難道要和小孩子計較嗎?
「沒關係。」我回答。
可是他的飛機依然在飛,飛機又幾次遇難了,我的頭就不幸遭到幾次襲擊。每次都是:「阿姨,對不起。」 「阿姨,真對不起。」
這期間我的火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但始終沒有發出來。
礙於面子,我們總是不忍心拒絕孩子,尤其不忍心對說話有禮貌的孩子say no,在孩子眼中,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假象,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沒有被拒絕過,於是便可以毫無顧慮的開口。
現在的孩子習慣於主動要求幫助,而接受幫助時,但卻認為理所當然。
在班上,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
書掉下來,我經過時,孩子會很有禮貌的說:「老師幫我撿一下書可以嗎?」
東西離著遠,他會說:「老師,幫我傳一下那支筆,謝謝!」……
我上學時,鉛筆掉在地上,老師幫忙撿起來,就會覺得這位老師特別好,一點架子也沒有。老師幫忙撿鉛筆這樣的小事,能瞬間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現在,隨手幫同學們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常態。這樣的舉手之勞,也無可厚非。但是,學生接過東西時,卻少了一些感激的情緒。
有一次,自習課上,我坐在講台上判作業,學生們自由學習。
不一會兒,一生舉起手,「老師麻煩你過來一下好嗎?這道題我不會。」 我放下手頭的工作,走到他身邊,給他答疑。
剛剛回去坐下,另一個學生開口了:「老師,請問這個題怎麼做呀?」我放下手頭的工作,走過去,幫他解惑。
「老師,這個題我不會。」……
我想起我上學時,自習課上,同樣是老師在前面判作業,孩子們在下面學習,然後不時有同學走上講台,問問題。有時候,老師旁邊會圍著一群問問題的孩子。
這貌似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卻可以反應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而孩子對類似偽禮貌的行為,常常是不自知。
為此,我專門組織了一次班會,主題為「真正的禮貌是什麼樣子」。
我以「讓老師走過去解決問題,和主動找老師解決問題,哪個更體現尊重」為切入點,討論什麼才算真正懂禮貌。
然後,讓大家列舉身邊那些偽禮貌的行為。那堂課孩子們踴躍發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偽禮貌」是一種溫和的語言暴力,只會認錯的孩子,帶上了「偽禮貌」的面具後,就永遠也逃不過繼續犯錯的魔咒。
習慣「偽禮貌」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語言綁架別人,是在為難別人,他的行為會給人一種無形的壓迫;而被要求者礙於情面,會內心糾結,覺得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說,甚至間接被剝奪了拒絕的權利。
習慣「偽禮貌」的孩子,開口之前,沒有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要求本身是否合理,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別人合適,會不會讓別人為難,給別人帶來困擾。
真正的禮貌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彬彬有禮,更是一種教養。是發自內心的品格,是內化為自己的行動,而由內表現出的對人的尊重。是一個人在具有了足夠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之後所散發的一種氣場。
真正的禮貌要做到兩點:一是不造成別人的困擾、不讓別人麻煩;二是尊重、體貼別人的需要。
俄國哲學家赫爾岑說:「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當然,這種禮貌指的是源於內在的真正的禮貌。
如果你只是逼孩子道歉,那孩子就會浮於表面,給你營造一個「偽禮貌」的假象,但對人格的塑造,毫無作用。
只會認錯的孩子,帶上了「偽禮貌」的面具後,就永遠也逃不過繼續犯錯的魔咒。
可見,教會孩子認錯,比教會孩子道歉,要重要得多。
我們要培養有禮貌的好孩子,這些禮貌不僅僅是讓他學會說謝謝、你好、對不起這些禮貌用語,而是一種內在的教養。
其一,父母要以身作則。
有禮貌的父母,總能夠營造有禮貌的家庭氛圍,孩子身在其中,會無形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禮貌。
父母要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在與別人相處時,多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若孩子的生命中都是被正確、友善、尊重的對待的,那孩子自然會如此對待別人。
其二,教會孩子尊重和把握分寸。
真正有禮貌的核心是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一旦別人越界,就會感到被冒犯。
教育孩子充分理解別人,懂得換位思考,更懂得壓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不隨隨便便去侵犯他人的隱私。不給別人造成麻煩,不帶給別人困擾。
在生活中,要告訴孩子做事的分寸。不隨便評價別人所喜歡的事物,不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不隨意向別人灌輸自己的觀念等。
遇到偽禮貌行為,及時指出來,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
其三,適當的對偽禮貌的行為說不。
我們礙於情面,對偽禮貌的行為沉默,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縱容。
孩子的許多行為是不自知的,當我們看到這樣的行為時,要勇敢的說不,及時幫孩子糾正。當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顧及孩子的心理,又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欣然接受。
有一次,去旅遊,大家都在等著坐船游湖,雖然沒有排成個一字,但是大家都很自覺地,等著有秩序的上船。這時,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擠到我身邊,拉拉我的衣服,「阿姨,請讓一下可以嗎?我想到前面去。」
我彎下腰,微笑著說:「孩子,請等一下,好嗎?你看大家都在排隊,這樣有秩序,會更快。」孩子返回父母身邊,我回頭看到他的父母對我尷尬的一笑。
有時,我們不必做老好人,在對孩子的問題上,有時不妨當一下壞人。
讓孩子認識到禮貌是一種情感的溝通,真正的禮貌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莎士比亞說:「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才會變得更好。」
當孩子犯錯了,父母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再把事件回顧一遍,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中認識到規則秩序;
另一方面,孩子也會牢記在心,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狀態,真正了解到,錯在哪裡。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想要孩子分辨是非、有責任感,父母就必須做到有規則意識、懂承擔。
讓我們身邊圍繞的是一個個溫暖而禮貌的小太陽。
作者簡介:粟言點點,富書專欄作者,一種味道,一抹思念,用文字溫暖人生。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繼父/繼母,到底會不會把繼子/繼女當親生的對待?
※給寶寶加輔食,需要一天加N多種這麼豐富嗎?
※喜大普奔!俏嬰童和《萌娃當道》一起搞事情啦!
※【原創】早起小王子George早上6點半要吃糖
※夜哭、夜醒、敏感,高需求寶寶,新生兒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