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憋到尿褲子,神經的發育 or 權力的遊戲?

寶寶總憋到尿褲子,神經的發育 or 權力的遊戲?

4 人贊了文章

後台有媽媽留言問道:

我女兒4歲半,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她一直喜歡憋尿,我們也用很多繪本什麼的跟她說過憋尿的危害啥的,她都知道。

但還是喜歡憋尿,比如,問她要不要上廁所,她說不要,然後過2分鐘,她就會要尿尿,而且很急。經常發生她斬釘截鐵的說不要尿尿,但是其實是要的這種情況。

其實晚上尿床的情況已經很少了,但是白天就會有這種由於她故意憋尿導致尿身上的情形。幼兒園的情況是比較緊急離廁所遠,容易尿身上。家裡就不太會尿身上,更多的情景就是她拒絕,說沒有,然後沒過一會就說要尿尿。

之前我們態度都很柔和的,老師的態度也是,說孩子還小,不要太責怪她,以後記得就好了。結果現在上中班了,在午睡的時候,因為沒有先上廁所尿床了,老師說你都沒睡著為啥不叫。既然給老師帶來麻煩了,家裡就有點著急了。問她為什麼,也說不清楚。

很多媽媽都遇到了類似的困擾:

別的小朋友都不尿褲子了,他還尿褲子,老師都說他了……

已經有小半年白天都不尿褲子了啊,怎麼現在又開始尿褲子了……

為什麼每次非要憋到最後一秒鐘啊,最後跑去廁所的路上就尿褲子上了……

每次問她要不要尿尿,她說不要,然後沒一小會又要尿……

怎麼有時候都憋尿憋到跳腳了,還說不要尿尿啊……

說了這麼多擔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幼兒園小朋友尿褲子的這件事。

- 壹 -

小 熊 來 玩

之所以定位在幼兒園,是因為我們之所以認為孩子「尿褲子」,大多數是指的3-5歲的孩子,我們認為他們原本應該已經到了會自己尿尿的階段,卻出現了尿褲子的情況。

之所以聊尿褲子,是因為相比晚上「尿床」,尿褲子給孩子和大人,給老師,帶來的困擾和麻煩,受到的「社會嘲笑」的可能性,都更大一些。我們對尿床所能容忍的時間,也更長一些。而且,白天的尿褲子和晚上的尿床,儘管有共同的因素,但也會存在不同的原因和機制,所以,尿床這件事,不是今天要聊的話題。

如果我們經常要擔心送到幼兒園的備用的褲子都不夠用,或者發現孩子某一天穿著濕了的褲子回家,這確實令人抓狂。

我們的心態也隨著孩子年齡的一天天長大而發生變化。

3歲時,我們在輕鬆中帶著點玩笑,誒喲,尿褲子了?哈哈,羞羞羞

4歲時,我們在忍耐中帶著點著急,要尿尿你怎麼不去呢?你要趕緊告訴老師啊?你怎麼不早點去呢?

5歲時,我們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到醫院、找專家,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啊?

大部分情況下,尿褲子不是由什麼器質性的疾病引起的,也就是說,不是一種病,也不是什麼嚴重的行為問題,但是,卻可能在整個如廁訓練階段帶來其他一些比較嚴重的並發問題,其中的很多問題,大多數父母從來沒有意識到。

毫無疑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過尿褲子,甚至拉在褲子上的情況。能夠不尿褲子不尿床,對於上廁所這件事,想上就上,不上也不會忘,是學前孩子在身心能力發展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有意思的是,儘管「賽道」都大致相同,但每個人的「舞步」和「節奏」是不一樣的。就像有的人喜歡大步流星直奔向前,有的人喜歡閑庭信步不慌不忙,還有的人,甚至喜歡稍有停頓,回頭看看過往的風景。尿褲子這件事也是如此,很多孩子會出現短暫的「退行」或「延誤」的情況,這是很常見的。也就是說,過去已經不尿褲子了,現在又開始尿了;別人都不尿褲子了,我還在尿……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每個人的生理髮育、神經系統發育的速度不一樣,器官與器官之間,「成熟」的先後順序也不一樣。比如,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腸道已經基本發育成熟,但膀胱卻還在發展的路上。對於孩子來講,神經系統對膀胱和尿道的感知和控制,和括約肌之間的協同,來幫助他們完成「想尿、去尿、尿完」這個簡單的工作,其實是相當「複雜」的。

- 貳 -

小 熊 來 玩

大約有10%的孩子,在5歲以後還會偶爾出現尿褲子的情況。

我們之所以覺得有點「生氣」和「困惑」,主要在於,這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憋尿」,非要把尿「憋到最後一分鐘」,最後經常是來不及,尿褲子上!

事實是,把尿憋到最後一分鐘,通常是3-5歲孩子的特點。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經歷過正常的如廁訓練、馬桶訓練,並且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尿褲子了,但卻會從某一天開始,又開始尿褲子。

一種解釋是,為了獲得關注。馬桶訓練結束以後,孩子對於「不尿褲子」的動機會出現顯著的下降。之前在接受馬桶訓練的時候,父母用笑容、讚歎和擁抱來獎勵他們,他們非常享受得到的這種關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自己上廁所、不尿褲子,逐漸喪失了成就感,成為了父母的一種基本的期待,為此得到的關注也大幅度下降。

另一種解釋是,為了獲得快感。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他們處在「肛欲期」,也就是說,控制排尿排便,括約肌的收縮,能給他們帶來快感。

更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是,他們的注意力有限。孩子所處的環境給他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分心的可能性,經常讓他們遺忘了逐漸膨脹起來的膀胱。他們也沒有能力意識到,大概什麼地方有廁所,離自己大概多遠的距離。所以在幼兒園操場上玩耍的時候,等他們「決定」要上廁所,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不少情況是,我們認為孩子「把尿憋到最後一分鐘」,可能只是一個邏輯上的幻覺。我們看見過孩子憋尿,我們就以為所有的尿褲子都是因為他們「主動」憋尿引起的。其實,更多的情況是,他們的尿褲子,可能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可能是發育的原因,可能是心理的原因,可能是疾病的原因。

- 叄 -

小 熊 來 玩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做一個初步的觀察和判斷,再考慮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考慮性別的因素,看看有沒有跟性別相關的常見病症。

對於幼兒園年齡的小朋友來講,便秘壓迫膀胱、尿液迴流、小便後滴瀝也是尿褲子的一個常見原因。尿液迴流發生在女孩身上,也就是說,「尿完」以後,提起褲子站起來,然後才發現褲子濕了。小便後滴瀝、尿路感染、笑尿失禁、尿急等,也都更多見於女孩。而尿頻則多見於男孩。

看看尿褲子的問題,是原發還是繼發。

原發性「尿褲子」的意思是,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別的小朋友到這麼大都可以不尿褲子了,他還一直在尿。繼發性「尿褲子」的意思是,孩子本來已經會自己上廁所了,白天不尿褲子都至少保持了三個月以上了,結果從某一天起,又開始白天尿褲子。繼發性的尿褲子,除了尿路感染、便秘、尿液迴流、日間尿頻、笑尿失禁等生理性的原因外,才更有可能是受到了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影響。

通過尿褲子的頻率進行進一步的判斷。

如果是尿路感染、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尿急症候群等原因,孩子每天尿褲子的頻率通常在5次以上。而只是「把尿憋到最後一分鐘」的小朋友通常每天尿褲子的頻率是1-2次,除非當天上廁所的地方不方便,才可能尿更多次。因為特定的心理情緒壓力導致的尿褲子,可能還有某種特定的規律、某個特定的場景、特定的時間段等等。這種壓力常常會伴隨腹腔內壓力的上升而加大,比如參加完跑跳等大運動量的體育活動後。但通常來講,會在過去某個時期發生過比較大的壓力事件,才會發生這種因為情緒壓力導致的尿褲子的情況。

判斷一下孩子憋尿的一些主要情境。

「把尿憋到最後一分鐘」的小朋友是很容易識別的,他們經常會表現出坐立不安、夾腿、下蹲、扭動等姿勢,多數情況下,當他們在玩遊戲、看動畫片,干著自己喜歡乾的事情的時候,容易發生這種情況。所以,當你叫他們去尿尿的時候,他們拒絕,他們當時正在做什麼?是不願意丟下手頭正在玩的事,還是有意識地說「不」?

晚上是否尿床?

是否有晚上尿床的「並發」現象?白天尿褲子和晚上尿床有不同的原因和影響因素,但也可能有一些包括尿路感染、便秘、情緒壓力在內的一些共同原因。接近50-60%白天尿褲子的小朋友會晚上尿床,但晚上尿床的小朋友里,只有8%會出現白天尿褲子的情況。如果孩子晚上並不尿床,只是白天尿褲子,那我們可以重點考慮如廁習慣和情緒壓力的問題。

總體來講,幼兒園年級的孩子尿褲子,是個比較常見的現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神經的發育

神經系統對膀胱、括約肌的控制,還沒有發育完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節奏

潛在的病理

尿路感染、便秘、尿急症候群、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我們意識不到的疾病,可能是真正的原因

有限的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既不容易「集中」,也不容易「轉移」,他們要麼因為「玩的興起」而忘了尿尿,也會因為「著急回去」所以匆匆忙不把尿尿完

權力的遊戲

作為自我意識和控制感發展的黃金時期,「吃喝拉撒睡」,是他們體驗控制感的黃金領域,你問他們?不!懟你,別介意,it』s not personal

- 肆 -

家長應該怎麼做?

最重要的事,是盡最大可能減少孩子的「羞恥感」和父母的焦慮感

尤其對於已經上小學的孩子來講,尿褲子是一件極其嚴重的壓力事件,包括來自同學的長期的(有可能持續到成年以後的同學聚會,你懂的)嘲笑。一項覆蓋全球各大洲的大型調查發現,對小學生來講,「在課堂上尿褲子」,是僅次於「父母去世」、「雙目失明」之後,排名第三的壓力事件。

儘管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講,尿褲子還不是一件特別讓她們「尷尬」的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小班到中班到大班,她們的羞恥感越來越強;而且隨著周圍的同學尿褲子的情況越來越少,他們感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學校的環境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至少應該控制好家裡的環境。盡最大努力把它當做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不要責備孩子、更不要懲罰孩子,也不要不斷地「念叨」這件事,給孩子造成心理和情緒上的壓力,或是讓孩子過分「關注」這件事,這對解決這一問題,毫無幫助,反而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必要的時候,你甚至應該用各種辦法替孩子「減壓」,告訴他們,「你還小啊,尿褲子太正常了,爸爸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尿褲子!」

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除了無條件的支持,要讓孩子明白一點,尿褲子不是因為「不聽話」、「不乖」、「笨」,不是因為任何這些原因,只是因為「憋尿」的時間太長或者沒有及時地去尿尿。

通過尿褲子來獲取成人「關注」的孩子,少之又少,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因為「沉浸」在他們正在玩的活動當中,沒有辦法意識到膀胱所感受到的壓力。你問他們,他們要麼「置若罔聞」、「不理人」,只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既不容易「集中」,也不容易「轉移」;要麼直接「拒絕」,只是希望你不要打擾他們正在玩的事情,或者只是不希望去玩尿尿這件並不怎麼「好玩」的事情。

如果幼兒園的老師給你施加了壓力,你應該盡量和老師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做一些充分的溝通,讓老師理解,這個孩子「不主動說」、「問她她說沒有」,等等情況導致尿褲子,不是有意調皮,也不是家長沒有教育,只是發展的節奏不同,還需要稍微多一點的時間,給老師添麻煩了。

最有效的方法,是如廁習慣的訓練和養成

對於總是喜歡把尿「憋到最後一分鐘」的孩子,我們應該及時地「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出門前,讓他們去尿個尿;發現他們在憋尿的時候,讓他們去尿個尿。

當然,當你問他們「要不要尿尿」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會拒絕,說「不」,甚至非常肯定、堅定地告訴你,他們沒有尿。這個時候你就要改變策略,不要用詢問的方式,而是讓他們意識到,按時上廁所,是一個「規則」,就像睡前要刷牙和起床要穿衣服一樣。比如,2個小時過去了,你可以說,「寶貝兒,到了尿尿的時間了,我們該去坐小馬桶了」。「不!我沒有尿尿」,「沒關係,我們到小馬桶上坐坐試試」……十有八九,會成功地讓他們尿尿,偶爾一次確實沒有,也沒有關係,接受這個習慣,是最重要的。

這樣做,可以減少孩子說「不」的概率,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在這個階段,用習慣替代孩子需要用自主意識和注意力去保持關注是否需要尿尿,不僅可以提供成功率,還可以大幅度降低孩子的心理壓力。

最不可忽視的事,是孩子可能正在承受某些疾病的困擾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很多的潛在的疾病可能是導致孩子尿褲子、長期尿褲子的真正原因,這是我們最不能忽視的一些原因。

如果這種情況較長時間得不到好轉,那麼強烈建議家長首先考慮帶孩子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比如,最常見的尿檢,如果發現是尿路感染的問題,就需要服用抗生素藥物。如果是便秘的原因,就需要通過高纖維的食物、礦物油、通便藥物等方式進行處理。到醫院先排除病理上的因素,既有利於我們有針對性地找到孩子尿褲子的原因,也可以避免因為病症為孩子帶來的長期有害的影響。

出現這些情況,我們一定要帶孩子及時就醫:

● 白天尿褲子的情況連續多天每天超過2次

● 每周都有尿褲子的情況,已經超過2個月

● 超過4歲,而且過去已經有半年以上時間不尿褲子了

● 尿尿次數過多,或者經常尿不完

儘管說,4歲以後尿褲子的情況會大幅度減少,但總體來講,在5歲以前,孩子出現尿褲子的情況,都是非常正常的。我們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大人的不當的反應方式,把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發育問題、習慣問題、生理問題,轉化成了讓孩子產生長期的焦慮、壓力甚至自卑感受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berkeleyparentsnetwork.org

cincinnatichildrens.org

rcpsych.ac.uk/healthadv


推薦閱讀:

你家寶寶為啥不愛喝水,說出了萬千寶媽的心聲
動畫片不止小豬佩奇,15部值得孩子看的英文動畫片
關於健康的標準,你覺得合理嗎?(誰還不是個寶寶了!)
教師節:為什麼有些老師,能讓我們難以忘懷?

TAG:發育 | 健康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