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水合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有科學根據嗎?

過度水合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有科學根據嗎?

9 人贊了文章

為什麼想聊聊「過度水合」這件事兒呢?

事情起因在於醫用敷料治好了我常年長痘(痤瘡)的臉,遵醫囑,我每晚睡前做完清潔就敷一片面膜。大約持續了2個月,皮膚炎症全面退火,4個月皮脂腺產油量下降,6個月後基本不漲痘痘了。

7年生物醫學本科研究生訓練,末枝細節的專業知識未必都能記得,但是養成了理性批判性思考和實踐勝於盲從的習慣。

回憶大約在6年前(2012年),那時候全網風靡礦泉水、純露等各種水濕敷護膚法,到了2015年,突然畫風一轉,一個概念「過度水合」呼聲越來越高,沒法考究到底是誰提出來(據我所知似乎是微博上一個叫三石醫生的人),總之各大媒體都開始宣傳化妝水不要濕敷了,面膜不要天天敷了,都會導致過度水合,找了幾篇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長時間把手泡在水裡,角質層起皺,於是同理,每天敷面膜相當於把臉泡在水裡,角質細胞膨脹,表皮疏鬆。」

似乎很有道理,但細胞生物學告訴我們,真相不可能這麼簡單。

—————以下言論,是我不負一切法律責任地理性辯(hu)論(zou)—————

首先,我檢索了CNKI。為什麼是它?因為老外環保不提倡用紙質面膜,相應研究就少。看時間和數量,我國對面膜敷料的研究歷史相當悠遠↓

在這些資料中,挑一篇作者單位靠譜的:

文章中的治療方法很簡單就是一邊刷酸剝落角質,一邊頻繁敷面膜「過度水合」損害角質。三周,不到28天,角質層會不會先崩了?顯然不會。換句話說,根據需要敷面膜不會讓我們的角質層不堪重負。

接下來的問題是,角質層的正常含水量是多少?敷一次面膜會不會讓角質層含水量超標?

以下截圖來自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安徽大學公開課:化妝品與健康美容

學院派認為角質層含水量在10%以下的話皮膚就會處於缺水乾燥狀態。教學中接受測驗的是兩名18歲左右的學生,皮膚含水量最高的也只有8%(皮膚正常的含水量應在10-20%),更何況年齡更大的人群。所以在NCBI上搜索皮膚護理關鍵字,大多數研究都是旨在如何提高皮膚含水量。

導致皮表功能障礙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內因(遺傳)

二是粘合作用被破壞,細胞與細胞連接性降低,以至於表皮大量水分外溢

提問:敷面膜會導致細胞-細胞連接性下降嗎?如果按照某「過度水合理論」,細胞膨脹後間隙不是應該變的更小嗎?這讓我對這個「過度水合」感到困惑,甚至懷疑。

值得注意的是,外因當中「刺激劑」和「致敏劑」也會誘發表皮屏障功能障礙,那麼天天敷面膜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如果原因不在水,這兩個「劑」很可能就是罪魁禍首。

這方面資料並不難找,首先一些廣為人知的保濕劑:多元醇、甘油、透明質酸、神經醯胺等都是人體自身的基本築塊,通常情況(注意是通常)不應該有刺激性或致敏性。

可以說,防腐劑、致病微生物代謝產物等物質更有嫌疑損害皮膚屏障。


綜上(可能還不夠全面,先想到這裡),不含致敏劑和刺激劑的醫用敷料,玻尿酸、神經醯胺、瓊脂、甘油等無菌備案配方本身對角質層有補水和保水作用。所謂的「過度水合」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講,證據並不充分,很可能是被面膜、化妝水、紙質面膜基質中含有的細菌、防腐劑、天然/人工過敏原等成分誤導了「破壞角質層」結論的準確性和嚴謹性。

Anyway,如果你有足夠充分的生物醫學知識,願意花時間查文獻研究護膚品中添加的成分有沒有細胞學實驗、動物實驗和預臨床乃至臨床實驗,我覺得每天一張不含刺激性成分的醫用面膜完全ok,我就是這麼實踐的,沒有依賴性。

另外,補充一點,敏感皮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它很可能是寫進DNA和表觀遺傳的,所以一次敏感以後,最好主動避免使用含有讓你過敏的護膚品。(B5也只是消炎,最根本的還是杜絕過敏源)

如果你皮膚問題,請挂號諮詢醫生;現在醫用護膚品市場進軍線上以後,消費者面對的其實不僅是假貨問題,還有理性購買問題。一種護膚品永遠不可能解決所有皮膚問題,與日化線不同,械字型大小更看重解決某種肌膚問題,其他問題它可能並沒有餘力。

市面上有的應該我都用過了,怕盜圖打個碼吧


推薦閱讀:

【菠蘿科學獎】生物醫學獎:為了吃竹子,熊貓們到底經歷了啥?

TAG:生物醫學 | 皮膚護理 | 闢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