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內移動互聯網測試的發展

十年內移動互聯網測試的發展

十年來我們經歷了測試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從傳統的Web測試到移動測試,我們不僅見證了軟體測試的生命歷程,也見證了測試心酸發展之路。

從行業發展

移動互聯網這十年來從百團大戰,諸侯紛戰到現在三分天下,歷史的長河見證了太多互聯網的發展。從最初的粗製濫造到現在的精品,從沒有標準到現在的逐步完善,移動互聯在改變自身,也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在早期的開發過程,基本沒有測試人員:開發完成,上線,就這麼簡單。而後客戶需求的增多,以及軟體使用過程、界面交互、用戶行為習慣等,尤其移動互聯網對體驗要求更加細化,加之軟體bug情況,需要發現、需要解決。

國內的測試行業的出現和興起很是怪異,因為國人的觀念,如果不是因為問題和客戶投訴過多,公司絕對不會增加多餘的角色的。所以,測試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客戶投訴的問題的,很是尷尬。

而後測試除了跟進客戶的問題,逐漸演變成根據需求進行查找bug,功能測試出現,在很短時間內,功能測試發展很快。

而後百團大戰慢慢只剩下幾家獨大的公司,所以,對測試的要求也相應的增加。如果說是什麼推動了測試行業的發展,我覺得是環境,大勢所趨。到目前測試不止要你會代碼,還有產品需求、溝通協調各資源等的能力。

從業人員數量

從最初的公司不重視測試,一方面行業的發展需要探路者,另一方面需要從公司實際出發,到現在的測試身兼多職,工資也在翻倍。從業人數已是成倍上升,各大高校已經在學校開設軟體測試專業,大勢所趨,已經告訴不管移動互聯網還是傳統互聯網,我們的測試人員也可以」批量生產了」。

現在,移動互聯網測試越來越多,無論是傳統行業,互聯網等企業,技術基本上都已經離不開移動互聯網。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年也有越來越多的應屆生會去選擇移動互聯網測試崗位。

明顯可以感覺得到現在測試人員的數量越來越多,為了順應潮流稱自己是移動互聯網測試的就更多了,但相對水平和素質也越來越層次不齊。不過總體來講,移動互聯網人員的從業數量在9年內幾乎是幾何倍數的增長。

培訓機構

在移動互聯網之前可能51CTO,51Testing,51xxx都是幾家獨大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在2014年開始,在線教育,網路直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草根培訓機構層出不窮。相應的,前互聯網時代的那些機構卻並沒有很快的跟上移動互聯網的腳步。2013年左右開始私人的培訓機構開始越來越多,2015年開始針對測試培訓創業的也開始逐漸增多。

就移動互聯網的十年來說,國內的測試培訓良莠不齊,有些機構甚至講的內容很陳舊,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當然這裡其實不僅僅只針對測試,前端,後端,編程語言等都是如此。可以說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本身所帶來的一種變革。

測試要求正在向全棧靠攏

2008年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初露鋒芒。

?

2009年前對於測試的要求就是你好好做功能測試,覆蓋功能點,寫不寫用例等大多數公司都不是很關心,或者不是很懂

2010年很多大公司還是正規化,需要編寫正式的用例。跟進客戶反饋的問題,並推動開發同學修改。

2011年大家跌爬滾打開始摸索自動化,但總體還是比較關注用例積累和設計的

2012、13年是一個分水嶺,直接從功能跳躍到了自動化。業務發展已經不只要求測試會寫用例了,還要可以保證產品質量,提升測試效率。

2014年從點擴展到了面,從自動化的使用擴展到了持續集成的了解和運用

2015、16、17年功能,整體開始測試平台化,工具化,技術上開始轉移到了無線客戶端的專項測試上、後台介面測試,移動安全測試,對與測試的要求可以說基本很全面了。

總體來講,十年的時間,移動互聯網測試的技能,素質要求簡直是升華了好幾次,不得不說大家現在對於測試的理解已經遠遠不是當初那種「門檻低,點點點」那種境界了。

技術要求

2011年之後Robotium等一大批UI測試自動化框架開始多了起來,網路上關於測試的技術文章也開始逐步增多。同時一大批測試網站,社區也嶄露頭角。

2014年之後,Appium工具大紅,UI自動化測試,PO模式開發、工具化測試,保證產品質量已經是大勢所趨。跨平台測試應用的工具因為它的特性在國內大火,因為學習成本很低,所以迅速傳播。

也是14年以來,介面測試被提上日程,什麼各種抓包工具,網路層協議等等,移動測試技能要求不止抓包還要能定位問題。

移動互聯網本身的測試工具已經非常多,開源的框架和工具也在github上面遍地開花,另外技術本身已經出現了很多的組合使用。這一切與十年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現在測試技術可謂遍布各個網站,測試測試棧也幾乎可以打通了整個常用的編程語言以及前後端系統。誇張點說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的測試技術可以說也到了讓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地步了。

測試意識

這點的確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可能本質上和移動互聯網關係並不是非常大,在我看來移動互聯網只不過是加速了這一現象的發生。從學術界來看

早在2009-2012年間吧,整個測試行業可以這兩方都有非常明顯的活動。

辦協會,做會刊,登報紙。擴散各種測試用例設計的方法,理念。從國外引入各種新的概念和設計思維等等。當然測試畢竟也是研發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所以敏捷、DevOps的一些理論也都不會放過。

學術界的這些測試知識儲備,一來這些在行業中慢慢的很難去賺錢了,二來移動互聯網加速了整個國內互聯網的各種屬性,理論本身也很難去有落地實踐的可能性了。但我覺得大家不得不承認一點,學術界在高校中被稱之為「未來科學」是有道理的。

測試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可能是自動化的終極目標,測試本身我們可以簡單的分成「測試前」、「測試中」和「測試後」,測試的自動化有通過軟體框架實現的,也有通過硬體實現的。但無論是哪一種基本上都還在「測試執行自動化」。

在早些年工業界很少有人去關心「測試數據,用例設計自動化」以及「測試結果分析,定位,質量自動化」這兩個概念,但學術界很多人在研究,甚至國外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了。近幾年才慢慢開始有相關的實踐在大公司中落地。

總而言之呢,移動互聯網在這幾年裡的測試意識基本上是:

功能-->UI自動化-->介面自動化-->Native、WebView、底層分層測試-->持續集成-->專項測試-->平台化、智能化(數據準備、遍歷、問題定位)-->質量(貫穿整個系統和整個研發流程)

測試交流會

經過了這幾年洗禮之後,行業我們能夠看到不僅僅有很多的測試專屬會議以外,BAT也會時不時的有一些技術交流大會,同時開發的各種大會也合入了很多測試的分享會在其中。

技術的發展需要交流溝通,思想的火花促使測試進步。

測試定位

這裡的定位其實在別人眼中的定位,雖然我覺得可能這點上並沒有太大的進展,但至少也是從0到1邁出了這樣一步——公司里應該要有測試這個崗位和角色。不過國內基本上95%以上的公司和人都分不清楚QA和測試的區別。

移動互聯網中,早期其實大部分公司都是不需要測試的,畢竟測試並不能幫助產品從無到有。

中期的時候呢,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引入了一部分傳統互聯網的測試來做移動互聯網,但後來發現不行。一來移動互聯網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賺錢,所以在過程中很多公司其實有過一次測試的裁員。二來發現傳統互聯網的測試根本就hold不住移動互聯網的產品,所以基本上後來就招聘那些有經驗的移動互聯網測試了。

後期,也就是差不多現在這個時間段。測試和開發、運維等都開始融合了,測試本身的定位也從原本的測試保證到了質量保證。

簡單來講,這也算是一個很突出的進步了。測試這個角色其實在這幾年間就是一個催化劑的作用,讓人和企業都慢慢的意識到了測試的重要性,意識到了質量的重要性,意識到了測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這樣幾個點。在我看來這些就足夠了。

測試全棧在目前看來可能是大勢所趨,好像產品、運營行業也有全棧之說。但是不管怎麼說,測試的知識儲備和技術能力,溝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公司也希望測試人才可以身兼多職,一是多為公司出力,二是為公司省錢。


推薦閱讀:

當教育行業遇上知識付費,你是否也焦慮?
「競品分析」淺談從0-1完成國內移動端產品的競品分析
網路必修課-無線網路介紹
全自動掛機賺錢 實戰分析

TAG:互聯網行業 | 軟體測試 | 移動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