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未病先防

疾病的未病先防

一,預防

中醫學在治療上歷來以防重於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治未病」,可以概括為「防病」與「防變」兩方面的內容。

未病先防,又稱無病防病,無病先防。是指在人體未發生疾病之前,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體質,頤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同時能動地適應客觀環境,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古書《丹溪心法》曾稱,「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傳統的養生方法,如針刺、氣功、藥物法等;二是研究綜合的預防措施,如環境衛生管理、除滅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見疾病的預防措施,如食療、敷帖、中藥等;四是運用現代科學手段整理中醫預防措施,即通過開展中醫藥臨床和實驗研究,觀察中醫藥預防措施的實際效果。

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增強正氣、調養精神、健身鍛煉、調節生活、營養調配、忌食或少食不利於治療與康復的飲食,還可以採取藥物預防的方法,並從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具體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增強正氣:講究飲食起居、鍛煉身體、避免勞逸過度,進行適當藥物預防等方面的調養。

調養精神: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突然、強烈或反覆、持續的精神刺激,可使人體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正氣內虛而發病。經常保持心情舒暢,精神飽滿,疾病就不易發生。

健身鍛煉: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即指經常鍛煉身體,如中國傳統健身運動中,有導引、五禽戲、八段錦、

易筋經、氣功、太極拳、其他武術等。

調節生活:應該懂得自然變化規律,適應自然、氣候與環境變化規律,對飲食、起居、勞逸、性生活等,應有適當安排和節制,不可過度操勞,更不可沉湎於吃喝玩樂之中。

營養調配:選擇適宜飲食作為輔助治療,如在高熱時,多飲清涼飲料或吃些瓜果汁,以清熱生津;在感冒後,宜進食熱粥以助於發汗;在水腫時,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腫;在高血壓時,服食海帶以軟堅消嬰等。

忌食或少食不利於治療與康復的飲食,中醫認為,食物的性味如果與治療疾病的目的相對抗,則必須禁忌服用,如在有水腫時,控制食鹽攝入;在有血證時,忌吃辛辣燥熱食品;在有濕熱黃膽、積滯、痰飲時,忌食甘肥粘膩之物;在有熱證、陰虛時,忌吃辛辣、溫補、燥熱之品;在有寒證、陽虛時,忌食苦寒、咸寒、生冷等。在服參類補劑時,忌食寒涼蔬菜、蘿蔔;在服硃砂、鐵劑時,忌飲茶劑等。

藥物預防:分為傳統藥物預防:如用紫金錠溶化滴鼻,以預防瘟疫;用蒼朮、雄黃等煙熏室內,以消毒防病;用人痘接種法,以預防天花。近代新法預防:如用貫眾、板藍根或大青葉預防流感;用紫草根、苧麻根或胡蘿蔔等預防麻疹;用茵陳、梔子、黃皮樹葉等預防肝炎;用馬齒莧、大蒜或茶葉等預防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淋雨或受寒後喝薑湯預防感冒;用冬瓜、蓮葉等煎湯預防暑病;服紫蘇葉、甘草、生薑預防食物中毒等。中藥環境預防:用單味葯或復方葯作為熏劑或水劑滅殺害蟲等,其中單味葯有苦參、射干、威靈仙、百部、石菖蒲、桃葉、核桃葉、番茄葉、苦楝、蒺藜、艾蒿、白癬皮、蒼耳草、皂莢、辣椒、浮萍等。

防止病邪:在環境衛生方面:應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清除垃圾、廢物,慎防噪音毒氣,美化環境居所;管好食堂、公共場所衛生;注意公共衛生,養成定期衛生大掃除的習慣,以及滅殺狂犬,驅除鼠、蟲、蛇害等;注意飲水和進食的衛生,適當調節飲食,不過飽過飢,勿過辛過辣,不進食過涼過燙及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在生活起居方面:注意適應氣候變化,預防感冒、中暑及其他流行性疾病等,以預防及避免外邪、情志、勞逸等致病;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要留心防範外傷或蟲獸傷害,加強衛生保健及勞動防護。

既病防變,又可以說是有病早治,防止病變。古稱「差後防復」,是指疾病剛痊癒,正處於恢復期,但正氣尚未得元,因調養不當,舊病複發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採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癥狀雖已消失,因治療不徹底,病根未除,潛伏於體內,受某種因素誘發,使舊病複發所採取的防治措施。總之,是指人體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截斷疾病的發展、傳變或複發,同時注意疾病痊癒後預防複發,鞏固療效。尤其是對傳染性疾病,更應防止惡性或不良性變化,以防止傳播條件的產生。

疾病防變在臨床上可應用於多種急、慢性病中,中醫藥防變對於咳喘、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膽石症、高血壓症、腦血管意外、癌症等,均有積極作用,可有效阻止或減緩疾病向不良方面轉化。

二,治則

治則,是中醫學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對疾病的現狀進行周密分析的基礎上,確立的一套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治療原則理論,包括、、、調整臟腑功能、調整氣血關係和六個方面,其中包含著許多辯證法思想,用以指導具體的立法、處方、用藥。治則是指導疾病治療的總則;治法是治則的具體化,是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等。治法中的益氣法、養血法、溫陽法、滋陰法都屬於在扶正總是下的具體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屬於祛邪總則下的具體治法。

防變的方法

防變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早期診斷:在患病初期,如外感熱病的傳變,多為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因此,在表證初期,就應該抓住時機,及早診斷。如少陽證,見到部分主證時,即可應用小柴胡湯和解之,以不致病情惡化。

早期治療:有些疾病在發作前,每有一些預兆出現,如能捕捉這些預兆,及早作出正確診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臨床上,常見的中風病發生之前,常有眩暈、手指麻木等癥狀;如能抓住這些預兆,早期治療,可使病人減少痛苦,增加康復機會。

控制病情:古稱「先安未受邪之地」,意思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原理,掌握疾病傳變規律,先保護人體正氣和未受病邪侵犯之處。如在治療肝病時,採用健脾和胃的方法,先充實脾胃之氣概不致因臟腑病變,遷延日久,損至腎臟等。故在治療時,應當考慮這一傳變規律,採取相應的方法,截斷這種傳變途徑。如應用針灸療法治療足陽明症,旨在使該經的氣血得以流通,而使病邪不再傳經入里。

差後防復:在人患大病之後,脾胃之氣未復,正氣尚虛者,除慎防過勞以外,常以補虛調理為主。如果余邪未盡而複發者,應以祛邪為主;或根據正氣之強弱,二者兼顧之。如在外感熱病治療愈後,因勞累過度等,易引起舊病複發,出現虛煩、發熱、嗜睡等,應當採取預防措施,清除病根,消除誘因,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如急性痢疾,常因治療不徹底,以致經常反覆發作。臨證時,應當注意廓清余邪,即在身熱、腹痛、里急後重等癥狀消失後,根據病情,繼續服用一個時期的清熱利濕之劑,以防複發。

醫護結合:人們常說,「對於疾病,三分治療七分養」,中醫尤其注重護理工作,如,中醫講究引導病人的思想情緒,從精神上對病人給予安慰和鼓勵,使病人樹立康複信心;注意飲食宜忌;注意調節寒溫以適應環境等,這樣可能利於疾病的康復。


推薦閱讀:

「人體排毒時刻表」騙到你了嗎?熬夜晚睡不影響肝臟排毒!
教你如何泡腳,泡腳的禁忌,切勿麻木。
熬夜、愛宅、喝水少...高血壓正@年輕人【高血壓系列之三】
蜂蜜水什麼時候喝比較好
香港港安醫院:胃癌轉移了該怎麼治療?

TAG:疾病 | 疾病治療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