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伊斯蘭史6.2

簡明伊斯蘭史6.2

來自專欄環球旅行 人文 歷史 地理3 人贊了文章

總而言之,什葉派也是由歷史造成的,但是形成的方式和範圍非常不同。從9世紀到18世紀晚期,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派傾向於寂靜無為主義,而其他什葉派(最著名的是伊斯瑪儀派)則以在世伊瑪目的名義尋求政治權力。現在,十二伊瑪目派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為中心,代表了什葉派中的行動派(注意一下伊朗國旗中央的利劍,以及通過1979年革命掌握國家政權這個事實就明白了),而伊斯瑪儀派則大多數寂靜無為。

十二伊瑪目派在政治權力方面態度發生變化,這和他們對待早期伊斯蘭歷史的方式有關。17世紀晚期,薩非王朝的領土上缺乏強有力的統治者,什葉派「烏理瑪」在處理國政上獲得了巨大影響力。18世紀薩非王朝滅亡,什葉派中的兩個支派隨即發生了一場爭論:阿赫巴爾派(akhbaris)認為第十二位伊瑪目歸來之前,穆斯林都要遵從《古蘭經》和聖行,對他們來說還包括先例,這些先例由穆罕默德和被承認的什葉派伊瑪目們確定,都記錄在什葉派聖訓錄中。所以,他們認為,敘述什葉派權威人物(他們就是「什葉派先輩」)言行的歷史和修習伊斯蘭教有直接關係。阿赫巴爾派的反對者是烏蘇勒派(usulis),他們爭辯說現在的什葉派修習伊斯蘭教必須依靠著名「烏理瑪」的伊智提哈德ijtihad(伊斯蘭教法的個人解釋)。直到18世紀末,烏蘇勒派才在辯論中取勝,烏蘇勒派在很多方面造就了伊朗革命:湧現了很多有資格解釋聖典的人(大學者mujtahids),他們形成了伊斯蘭教士的不同等級,最頂層是大阿亞圖拉,有一個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是伊朗革命領袖。革命的非正式宣言、霍梅尼的著作《伊斯蘭政府;法學家的統治》提出,為了保證穆斯林修習正宗伊斯蘭教,他們必須生活在伊斯蘭國家,這個國家由著名的宗教法學家(faqih)統治。革命成功之後,阿亞圖拉霍梅尼成為首任這樣的統治者。

大阿亞圖拉霍梅尼

依靠在世大學者(mujtahids)必然會減少聖行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的影響,穆罕默德去世之後,接著發生了繼承人爭議,什葉派普遍認為阿里被跳過去了,從此以後歷史進程就誤入歧途,這種觀念使伊斯蘭歷史在什葉派修習宗教方面作用降低了。也就是說,什葉派和歷史的結合產生了兩種方式修習宗教,這些修習方式是什葉派伊斯蘭教獨有的(至少是原創的):(Ta『ziya)受難劇和烈士行為。

所有的什葉派都認為,阿里的次子海珊是繼承穆罕默德的第三代伊瑪目(之前是阿里和阿里的長子哈桑)。倭馬亞王朝於661年奪取政權之後,形勢越來越清楚,海珊不可能成為伊瑪目掌權了,680年,海珊及其支持者發動了反對倭馬亞哈里發葉齊德的叛亂。穆斯林歷一月十日,這場叛亂在卡爾巴拉遭到殘酷鎮壓,到那時為止,一月十日都是一個志願齋戒日(對應於猶太人遵從的贖罪日,也是一月十日)。為了紀念海珊死於葉齊德手中的受難日,什葉派確定了這個紀念日,他們在這一天上演受難劇(ta『ziya),劇中重現海珊的苦難和被殺。受難劇是個大眾化的儀式,在什葉派社區廣泛流傳,這些儀式使當地穆斯林有機會反省宗教和道德事務,有時會微微透露些對政府的不滿,主要是通過葉齊德說出當局不得人心的政治言論。這樣,7世紀出現的歷史一幕成為什葉派最具特色的宗教儀式。

巴基斯坦卡拉奇上演的受難劇。馬代表海珊的坐騎

烈士行為,或者說「自殺式襲擊」,遜尼派伊斯蘭教理論上是禁止的。當然,那些為聖戰而死的人會成為烈士,但是經典書籍禁止有自殺意圖的戰鬥(可引證《古蘭經》4:29中的語句來支持這一觀點)。

海珊的烈士行為(類似的,十二伊瑪目中大多數人的殉教行為)以及我們上面討論的受害人心理,這兩項共同作用,在什葉派中形成了包容這種行為的傳統,但是,很多什葉派人士並不同意。伊斯蘭歷史上,從事自殺式襲擊任務最著名(最臭名昭著)的團體屬於什葉派(伊斯瑪儀「刺客」),這並不是巧合,現代自殺式襲擊是由什葉派團體Hezbollah(「真主黨」;第一次「殉教行為」發生於1983年的貝魯特),這也不是巧合。這種作戰行為花費不多、沒什麼技術含量,卻非常有效,引起了遜尼派伊斯蘭主義者的注意,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此採用了這種行為,但是有些不情不願。是否允許烈士行為一直是遜尼派權威人士激烈爭論的議題。

先知穆罕默德和先輩(對什葉派來說是伊瑪目)傳記中的情節激勵了信仰虔誠的穆斯林,儘管這些事迹沒有被援引為伊斯蘭教法。比如,伊斯蘭教的誕生一直被伊斯蘭歷史里的宗教革命者當做範例。所以,哈瓦利及派認為離開非法(即非哈瓦利及)統治的地區正當,他們把這樣的出走稱為hijra(逃亡),遵循先知穆聖的先例,即從異教徒的麥加遷居到麥地那。阿拔斯革命和法蒂瑪革命則以自己的方式將逃亡付諸實施:阿拔斯革命是從「中心地帶」出走到呼羅珊,只是為了擊敗宿敵才回到了中心地帶,這事穆罕默德也做過;而法蒂瑪王朝首先遷移到了葉門和北非,之後向東回到埃及,成為成功的征服者。更令人震驚的是,那些穆斯林改革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們常常在非洲)使自己領導的運動竭力模仿先知事迹。比如,奧斯曼·丹·福迪奧(1754-1817年)帶領他的追隨者從家鄉出走(這是一次逃亡hijra),在如今的奈及利亞發動了一場聖戰,目的是反抗豪薩蘭地區當地的穆斯林,這些穆斯林修習的伊斯蘭教被認為不可接受(因為他們的伊斯蘭教混雜了伊斯蘭教傳入前的儀式)。福迪奧用韻文(參看《古蘭經》,經書大部分用韻文寫成)煽動追隨者發動聖戰,他的繼任者稱為「哈里發」。19世紀末期蘇丹的馬赫迪是另一個例證:他也進行了一次逃亡(hijra),他的支持者被稱為「輔士」ansar(這是對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支持者的稱呼),他的繼任者也是一位「哈里發」。

蘇丹的馬赫迪

早期伊斯蘭歷史通過非正式途徑對穆斯林產生影響還有一例。那就是優素福·卡拉達維長老(生於1926年)發布了一條網上教令。當問到穆斯林是否應該抵制以色列商品時,他回答道:

「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應該抵制所有對猶太復國主義存有偏見的公司…抵制是非常鋒利的武器,過去用過,最近也用過。麥加的異教徒對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和他的聖伴用過。抵制對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他們甚至不得不吃樹葉為生。先知(願主福安之)的聖伴也用來反對麥地那的異教徒。」

優素福·卡拉達維

卡拉達維的回答不是說抵制是聖行中必須執行的部分,而是說抵制在歷史中證明是有效的。他在此闡述的觀點依據的是先知傳中的歷史,首先是因為遜尼派政府為現代問題尋求傳統解答時,這是他們第一個立足點;其次是因為能引起廣泛共鳴。同樣,深孚眾望的伊斯蘭主義者賽義德·庫特布想剝奪穆斯林政府和社會的合法性時,他把他們指認為代表了賈希利亞(jahiliyya),有意呼應「蒙昧時代」,因為這個時代導致了穆罕默德的使命和伊斯蘭教的興起。

有些情況下很難區分伊斯蘭歷史的「宗教」意義和「政治」意義,因為任何政治意義和宗教威望都有直接聯繫,而這些政治意義是穆罕默德和先輩的事業傳遞出來的,他們在宗教人士中又具有極高聲望。可是,也有很多人利用伊斯蘭歷史,他們沒什麼宗教資格或偽飾,但是卻影響了對宗教沒有興趣的穆斯林(或者根本就不是穆斯林),以下我們將會敘述。

推薦閱讀:

話說世界歷史·Ⅰ紀錄片
簡明伊斯蘭史5.1
復讀希波戰爭

TAG:伊斯蘭教 | 世界歷史 | 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