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圈腿說起,孩子練體育要注意的運動傷害
1 人贊了文章
「踢球容易羅圈兒腿」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這不是一個以訛傳訛的互聯網謠言,而是在還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就被擁有雪亮眼睛的人民群眾總結出來的事實規律。
科學研究也應證了這個說法:比利時根特大學的Erik Witvrouw領導了一項研究,對500名年齡在13~18歲的足球運動員進行了統計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每四個足球運動員里就有一個人有膝內翻現象。膝內翻就是O型腿的醫學術語。
導致膝內翻的根本原因是膝關節處不對稱的肌肉力量。足球運動員腿外側肌肉比內側肌肉更加發達,所以剩下3/4不是O型腿的足球運動員並不是球踢的不好,而是他們腿內外側肌肉力量更加平衡。顯而易見,只要在訓練時注重腿內外側肌肉力量的均衡發展,就可以避免O型腿。
反觀之,O型腿之於足球似乎也很可能有「存在即合理」的因素,畸變後的骨骼目的就是彌補內側肌肉力量的不足,可能也更有利於變向、內切、給球加旋轉等常見的足球技術動作。對於職業球員來說,或許O型腿不僅可以有助於技術動作,穿上西服似乎也絲毫不影響身材啊。
有趣的是,O型腿最嚴重的人群並非足球運動員,而是以日本女孩為代表的東方女性群體。據暢銷書《腿部回正》作者、日本著名骨科專家笠原岩博士稱:1/3的東方女性都存在腿型不正問題,而90%的日本女性都是O型腿!
這緣於日本獨特的審美文化和女孩習慣的坐姿(Onnanoko-zuwari(女の子座り/女孩坐姿),我們在動漫中可以經常見到。而東亞女性普遍較為柔弱缺乏鍛煉,小腿肌肉力量薄弱也讓這些日常習慣產生的影響更為顯著。
焦慮的家長們看到這裡一定會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練成羅圈腿了,這裡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家長們,絕對不會!除了職業球員,能踢球踢成羅圈腿的都是我們這些每天課間放學都踢球,踢到天黑還依依不捨的70/80後們。
在目前學業負擔壓力下,孩子就算訓練中完全不注意任何力量平衡的概念,就憑那屈指可數的訓練機會,絕無可能練成羅圈腿,反而加大訓練強度還能矯正很多因長期坐立、盯屏幕、缺乏運動等因素導致的諸如「圓肩」、「含胸」、「駝背」、「頸前傾」等常見體態問題。
除了在足球運動中常見的O型腿,其實每項運動都有一些常見運動傷害。
所謂過猶不及,每項運動由於技巧和規則的不同,都會偏重一部分骨骼肌肉的運動。當使用過度或者發展顯著不均衡時,就可能會產生運動傷害。
跑步膝
「跑步膝」這個詞兒在成年跑友圈中很常見,通常是「自不量力」運動過度導致的,畢竟大多數人或多或少肥胖,平常又缺乏鍛煉,冷不丁還要熱血沸騰報個馬拉松什麼的,膝蓋突然受不了這麼大刺激也實屬正常。
當然大部分自不量力不是真的自己逞強,都是跑步機這種「被動式「奔跑給逼的,關節和肌肉平常缺乏鍛煉,一上跑步機就要持續承受長時間的超負荷定速巡航式消耗,髕骨和股骨接觸面的過度摩擦,以及髂脛束與腿外側的過度摩擦,自然就導致了損傷和疼痛。
青少年中跑步膝並不常見,其實並不是他們的膝蓋骨骼關節年輕,而恰恰是因為青少年群體很少出現上述的跑步問題,青少年很少會用跑步機或者刻意強迫自己去長時間奔跑,所以青少年的奔跑一般是完全在肌體所能承受範圍內的。
但是隨著中考體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以及大多數孩子由於平常缺乏鍛煉而不得不去專門練習跑步,「強迫性」的「超負荷」的跑步在青少年群體中也開始出現,對於他們還未發育完成的骨骼肌腱等而言,「跑步膝」的風險陡然上升。
所以家長們在幫組孩子提升體育成績時,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尊重身體機能發展的客觀規律,切不可超負荷的去訓練孩子。
籃球扭傷
打籃球哪裡最容易受傷,美國運動訓練治療師協會對NBA球員的傷病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43%的損傷是扭傷,而42%的損傷發生在踝關節,其他容易扭傷的部位還包括手腕、手指和膝關節。
指關節扭傷很好理解,在和手有關的球類運動中都很常見,譬如橄欖球、排球等。
可打籃球為什麼反而容易扭傷腳踝?
常見的有起跳落地時踩到別人腳上,以及變向/急停時鞋和場地摩擦力不足/過大而導致滑倒/側翻。
扭傷屬於急性運動損傷,第一時間的應急處理對於傷愈很關鍵,家長和孩子都應該熟練掌握以下扭傷應急處理原則:
1.停止繼續運動——看似廢話,但很多時候不嚴重的扭傷可能會被忽視。
2.冰敷——低溫可以促使血管收縮,減少炎症反應,緩解疼痛,注意避免凍傷。
3.加壓或抬高——減少流入扭傷組織的血液,增加靜脈迴流,都能有效緩解腫脹。
4.活血化瘀——24小時後利用熱敷、外敷或內服藥物幫助活血化瘀。
當然最好治療的還是未病,合腳的專業籃球鞋、護踝、護腕等裝備和護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相應部位進行保護,預防扭傷的發生。
扭傷不僅是非常常見的損傷,也是非常容易複發的損傷,長期習慣性扭傷會導致韌帶鬆弛,韌帶對關節和骨頭的保護功能大大下降,進而增加脫臼、骨折的風險。正確和嚴肅應對每次扭傷是每個孩子在運動生涯中需要學會的自我保護知識。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少棒肘
網球肘和高爾夫肘可謂手肘部位最主要的兩大運動傷害,網球和高爾夫球比賽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球員肘部的肌內效貼,網球肘最為著名,據統計有50%的網球運動員都遭遇過此類傷痛。
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的不同在於位置,雙手手心朝前時,靠身體內側的肘部傷害是高爾夫球肘,靠外側的是網球肘。損傷原因多是重複性的擊球動作引起的肌腱過度勞損,在業餘愛好者和青少年群體中,不正確的揮拍揮杆動作也是主要誘因。
網球、高爾夫球員普遍會同時存在這兩種損傷,由於兩種運動的法力方式不同,網球是正手擊球發力為主,高爾夫則是反手拉杆發力為主,所以各自易發的主要損傷也有區別。
預防此類肘部損傷的最好方法是控制訓練負荷,熟練掌握正確的動作,以及使用合適的球拍、球杆、弦甚至球。
肘部損傷在國內較少接觸的棒球運動中也普遍存在,據MLB調查顯示,其小聯盟頭手中,肘部疼痛發生率高達20%,研究發現9-12歲棒球運動員肘部疼痛的發生率為26%,在美國和日本均是如此。
這些損傷大部分都是由於過度使用造成的,它的名字叫做「青少年棒球肘」或簡稱為「棒球肘」和「少棒肘」,其實就是上面的「網球肘」。在棒球中更集中出現在青少年投手中,正是因為青少年肌腱力量較弱,所能承受的訓練負荷和投擲距離有限。
為了預防青少年棒球肘,大多數青少年聯賽都有計數規則,根據球員年齡段限制每場比賽和整個賽季球員的投球數量,很多教練在訓練中還會根據年齡段限制球員的投擲距離。
總結
以上我們羅列了幾種和運動項目緊密相關的運動損傷,本質上可以分為兩大類:過度使用性損傷和急性損傷。
過度使用性損傷在成年人群體中也普遍存在,但在青少年群體中卻會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因為青少年的骨骼肌肉還未發育完全,早起的過度性損傷會影響正常發育,造成難以恢復的不良影響。
對於過度性損傷,沒有比預防更好的靈丹妙藥了,而且大多數損傷都是慢性的,預防不利一旦發生,可能就需要長期堅持康復治療才能改善或痊癒。
幸運的是,預防措施也很簡單,並且幾乎對於所有運動都適用,那就是:
1.全身均衡發展。
年齡越小越不要只參加單一運動,尤其是運動方式很單一的運動,譬如單一的田徑項目。即便是參加諸如網球這樣的包含大量揮拍動作的運動時,也要在訓練中特意加入能夠發展全身肌肉骨骼和協調性的項目。
當然最好是選擇足球、籃球、橄欖球這樣的全身性運動。
2.訓練負荷適量。
青少年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和精力,但大多是因為他們恢復得快,對於強度很大的訓練,他們也是會很快出現疲勞的。
因此正確的提升訓練量的方式是增加訓練頻次,而非增加每次訓練的強度。青少年尚未發育完全的肌肉骨骼在高強度的訓練中很容易損傷,甚至通過畸形發育以便適應不正常的高強度負荷。
3.訓練方法正確
正確的動作不僅僅是為了達到運動本身的目的,更是為了保護肌體不受損害或者減少受傷的風險。
青少年階段正是學習和培養運動習慣的階段,錯誤的姿勢動作不僅會大大增加孩子的受傷風險,不及時糾正就很可能讓他在成年階段一直處於受傷的危險之中。而且很多錯誤姿勢本身就會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成為一種運動損傷。
對於急性損傷,在經常運動的群體中太過普遍了,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研究表明,10歲到15歲期間,男孩兒的扭傷、骨折等運動損傷比率急劇升高,這一時期他們身高和體重的快速增長,使得運動中的身體接觸和碰撞變得非常容易造成急性損傷。
同樣,急性損傷也是預防在先,治療在後:
1.規則
這是很容易被家長忽略的一點,很多孩子在玩耍或運動時受傷都是由於缺乏合理的規則,有些時候乾脆就是一群孩子扭打、追逐在一起。
當你把人類幾千年一點點完善好的體育或遊戲規則拋諸腦後,讓孩子們只是單純的回到茹毛飲血的叢林生存法則中時,你就不要怪罪會有弱肉強食和各種意外的發生了。
2.場地
也許你會發現在中國真的很難尋找適合孩子運動又非常便捷的場地,但是當你檢查一下自己膝蓋上那些年少時留下的疤痕,想想小時候在馬路邊、水泥地、煤渣地上踢球時的痛苦記憶,你會寧可多開幾十分鐘車幫孩子尋找一個空曠平坦的大草坪或運動場的。
3.護具
也許是以前苦日子遺留下的節儉風,也許是太過隨便的社會風,總之中國人不是很情願按照各項運動的標準要求穿戴全套的裝備和護具,然而護腿板之於足球,頭盔之於輪滑和自行車,甚至每項運動的專用鞋,都凝聚著很多的傷痛教訓和科技智慧。
佩戴護具不只能保護孩子,還能培養他的運動習慣,保護他的整個運動生涯。
4.應急知識
世衛組織、紅十字會、急救組織等很多官方或公益組織都有非常系統全面而又通俗易懂的課程,不僅是家長,孩子們也需要從小就熟練掌握這些應急處理知識,正確和認真對待每一次運動損傷,也是運動精神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