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消毒發展史
來自專欄體態有聲
【麻醉消毒發展史】在線收聽_體態FM的播客_荔枝18世紀以前,外科治療還是一種手藝,外科手術者也不準被稱為醫生。到了18世紀,外科醫生的地位有所提高,也出現了專門的外科醫院,但外科的發展仍然緩慢,其主要原因是外科手術中的疼痛、失血和感染三大難關都沒有很好地解決,手術患者死亡率很高,手術治療往往是患者最後不得已的選擇。直到19世紀,外科技術中的三大難關被相繼突破,外科學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麻醉藥和麻醉法在古代的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都有過應用的記載,但麻醉效果都不夠理想。19世紀,化學的發展促進了麻醉藥物的研究和應用。1800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首先發現了氧化亞氮,即笑氣的麻醉作用。
1818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曾在著作中提到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相似。但這些發現並未引起醫學界的重視。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對實驗動物進行麻醉,並行截肢手術獲得成功。此後,他要求進行人體試驗,但未被允許。
19世紀中葉,人們開始對氧化亞氮和乙醚的麻醉作用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實驗,終使這兩種麻醉劑的麻醉效果為世人所公認。
1842年,美國醫生朗格在鄉村應用乙醚麻醉做頸部腫瘤摘除術獲成功,此後他繼續用乙醚麻醉進行了其他小手術。但是,由於朗格居處僻地,其開創性功績並不為世人所知。
1846年9月30日,美國醫生莫頓在化學家傑克遜的協助下,應用乙醚麻醉拔牙獲成功。莫頓因此備受鼓舞,同年10月赴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在著名外科醫生沃倫進行的一次割除頸部腫瘤的手術中,進行乙醚麻醉表演。這次公開表演的成功轟動了世界,從此揭開了現代麻醉史的序幕。 除乙醚和氧化亞氮外,其他麻醉劑和麻醉方法也在19世紀先後應用於臨床。
1847年,英國婦科醫生辛普森首次應用氯仿作麻醉劑獲得成功。1872年,歐萊應用靜脈注射水合氯醛進行麻醉,創靜脈全身麻醉的先例。1892年,德國醫師施萊希創用可卡因皮下注射局部麻醉,由於毒性強,未能推廣。
1905年,布勞恩將腎上腺素和可卡因合成普魯卡因之後,這種局部浸潤麻醉法才展現其實用價值。
1898年,德國外科學家比爾試驗用可卡因進行蛛網膜下腔阻滯性麻醉獲得成功,並將此法推廣應用於臨床。各種麻醉劑和麻醉方法的應用,消除了手術中的疼痛,提高了手術安全係數,擴大了手術範圍,促進了外科學的發展。
19世紀以前,外科醫生習慣於用燒灼法或沸油沖淋法處理傷口,患者極為痛苦。19世紀以後,繃帶包紮法逐漸代替上述方法,但卻出現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升高。直到巴斯德和科赫建立起微生物學之後,人們才真正認識到化膿性感染是細菌入侵的結果,外科學也才真正建立起消毒防腐的觀念。
19世紀初,在病原微生物學建立之前,奧地利醫生塞麥爾維斯對感染途徑和感染原因有所了解。1846年,他的一位學生解剖因產褥熱死亡的患者屍體時,不慎割破手指出現類似產褥熱的癥狀,最終死亡。
塞麥爾維斯從中得到啟發,明確了產褥熱是通過接產醫生的手傳染給產婦們的。於是他開始採用以下預防措施:接生前醫生必須先用肥皂刷手,然後用漂白粉溶液洗手。對接生使用的一切器材,以及可能與患者接觸的一切用品均用此法消毒。經過這樣處理之後,產科死亡率由18%降到1%。
1861年,塞麥爾維斯出版了《產褥熱的原因、概念及其預防》一書,書中詳細地記錄了他在產科學方面的改革。然而,由於他冒犯了保守的上司而被迫離開了醫院。
塞麥爾維斯的貢獻後來獲得了人們的肯定,被譽為 「母親的救星」。 「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在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疾病細菌學說的啟示下,認為外科傷口與創傷感染都是微生物侵入所致。
1865年,李斯特施行了他的第一例抗菌手術:手術前他用石碳酸溶液清洗了所有的手術器材和手術用品,甚至連手術室的空氣都用石碳酸液進行了噴霧消毒,手術獲得完全成功。1867年他發表了《論外科臨床中的防腐原則》,從而奠定了外科消毒、防腐的基礎。
1877年,德國醫生伯格曼創用蒸汽滅菌法,奠定了無菌外科的觀念。1883年,法國醫生泰利隆倡導用煮沸、乾熱、火焰等方法消毒外科器械。
在隨後的時間裡,手術時穿隔離衣、戴橡皮手套(1889)、戴口罩等措施的實行,極大地減少了外科手術中的感染。
推薦閱讀:
※2018拉斯克獎公布丨表觀遺傳、RNA和麻醉受關注
※麻醉主治醫生告訴你,如何降低癌症病人的痛苦?
※盆部與會陰的神經阻滯定位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致呼吸心臟驟停一例
※協和麻醉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