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錢幣—宋元通寶
宋元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為宋開國錢。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貨下二錢幣:「太祖初鑄錢,文曰「宋通元寶」。」 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宋元通寶是宋代的第一種鑄錢,鑄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為小平錢。錢文順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後宋太祖傳位於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於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當時四川及福建出鐵錢。福建所出鐵錢,背郭清晰,鑄工頗精,大受歡迎,於是又推出一種直徑4.2厘米的當十大錢,書法鑄工均不錯,背穿上有一個圓點,可能是一種紀念錢,現存世不多。這兩種「太平通寶」都為五代風格,而鑄工精整,深厚淳樸可比開元錢。
錢本農器,其狀類鏟,用以劃地除草者。生民之初,人各自給自足,無所謂交易,更無所謂過籌,偶有所需,即以農器為交易之媒。是農器者,即當時所用之過籌,亦即今日之所謂幣也。以後,因交易之增繁,漸致農器之不足以應用,遂象其形而制物以代之。其形狀及用途均與農器之錢等,故仍名之曰錢,此通籌之所以名錢者以此。
宋元祖即位,鑄二銖錢,形式轉細。官錢每出,民間即模效私鑄,而大小厚薄皆不及。太宗明帝景和元年春,鑄二銖錢。民益私鑄之,由是千錢長不盈三寸,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綖環,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欲流行,數十萬錢不盈一掬。十一月乃罷二銖錢,禁鵝眼、綖環等錢,余皆用之。
梁敬帝太平二年四月,鑄四柱錢,一準二十,後又改曰「柱錢一準十」。南史曹武在雍州致見錢七千萬,皆為厚輪大廓。魏所用之錢,民多私鑄,日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楊侃鎮雍州,聽民與官共鑄五銖錢,復上書申請之。孝庄帝從之。乃鑄五銖錢,並古錢,不限大小,悉聽行之。雞眼、環依律而禁,並以京都銅像毀以鑄錢,世號曰「河陽錢」。周武帝更鑄錢,文曰「布泉」,以一當五,與五銖錢並行。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與布泉錢並行。至宣武帝大象元年十一月,鑄永通萬國錢,以一當十,與五行大布錢並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