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合群越差勁?

為什麼你越合群越差勁?

來自專欄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42 人贊了文章

為什麼你越合群越差勁?

作者:彩紅(富書籤約作者)

和朋友方子聊天。

她談到,前不久她一下子退出30個群聊,世界瞬間變得清凈,總算可以專註地做一些事情了,最重要的是輕鬆了好多。

方子有很多群,老鄉群、同學群、工作群、活動群、購物群、興趣群、成長群,還有各種閑聊群。

開始,群聊給到方子的是一種歸屬感,免於孤獨和無聊。

每當無所事事或者遇到棘手的任務,她都忍不住刷一下群聊信息。

群里有各種八卦,方子本來是比較排斥的,但為了和他人打成一片,她也漸漸融入了進去,經常聊的不亦樂乎。

後來,她發現自己一天天遊走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手頭的事情總是做不了一會兒就停下來,轉而去群里尋找「熱鬧」。

當回顧最近幾年做了什麼時,方子忽然有種一事無成的挫敗感,她總想著去合群,卻忽略了能力的提升,以至於越來越蹉跎。

每個人都渴望他人的認同和接納,這是合群基本的心理訴求,甚至有不少人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而深感苦惱。

然而,追求合群卻會嚴重阻礙個人的發展,使自己的主見、個性、特質消磨殆盡,逐步淪為越來越庸俗的人。

恰如一句話所說:「你那麼合群,該有多麼平凡。

刻意合群會擾亂自己的節奏,引發焦慮

我有一文友小美,她很喜歡寫作,隨心而作,成文經常發布在自己的公號上,由於文字頗具個性,積累了一批忠實的粉絲。

偶然的機會下,小美加入了一個寫作群,開始她很欣喜,感覺有夥伴了,熱鬧了好多,而且群里有幾位大咖。

群里經常會有小夥伴上稿的信息,曬稿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時間久了,小美的壓力越來越大,很是焦慮。

恰好小美又迎來寫作的瓶頸期,忽然覺得不會寫了,腦子裡空空的,逼著自己寫,磕磕絆絆,很是費勁。

小美只能幹巴巴看著小夥伴們上稿,捷報頻傳,她的內心卻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晚上睡覺做夢不是考試忘了複習、就是一堆事情要趕著做。

崩潰的是,小美跌入睡覺質量差、做事效率低的負循環,而當小美退出群聊,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她的生活才恢復如初,寫作也漸入佳境。

處於群體中,就有各種比較。

當其他人年紀輕輕買房買車、進行各種投資,自己卻租房擠公交,心裡肯定失衡,著急,你要麼去羨慕、迎合他們,要麼就拚命把自己逼到焦慮中。

當其他人結婚生子,而你保持單身,他人就會用異樣眼光打量你,甚至乾脆催你相親、結婚、添娃,和他們處於相同的水平線。

未婚的女子和寶媽在一起,往往會盼望有個自己的小家庭,一胎的媽媽經常和二胎媽媽在一起,往往也想生二胎。

事業剛起步的人和事業已小有所成的人在一起,總是想尋找捷徑,用一年時間趕超人家用三年五載的積累換來的成果。

在群體中,哪個年齡段做什麼樣的事情,取得怎樣的進展似乎是約定俗成的,你步調不一致,就會發慌。

當自己的節奏被擾亂、過度緊張時,就會引發焦慮變形。

比如,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情必須要完成了,時間很緊迫,但你就是失控般得去玩手機、沉迷遊戲、刷網頁、坐不住、吃東西,各種浪費時間。

我不禁想起一個小視頻,教授對畢業的學生說出了以後的人生規劃,而一位學生提出了精彩的質疑,他談到:

有的朋友遙遙領先於你,有的朋友落後於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

人生中做的每一件事,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時間安排,我們不必按照他人的劇本度過一生。

即使25歲後才拿到文憑也值得驕傲,30歲還沒結婚只要過得快樂也是一種幸福,35歲成家也完全可以,40歲買房也不丟人,勿讓任何人打亂自己的時間表。

愛因斯坦說過:「並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件有意義的事都能夠被算得出來。」

不要與他人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心中有光,總會閃亮,餘生很長,不必慌張。

越合群,就會越沒有主見

桃子的群聊有很多功能。

想買衣服,有穿搭群,交流買什麼款式的衣服好看;

想做美食,有專門的烹飪群;

想讀書,有專門的薦書群。

減肥不知怎麼辦,健身群有些達人可以支招;

想堅持一個習慣,可以組隊打卡。

不管生活中有什麼問題,桃子幾乎都可以在群聊中解決。

漸漸,桃子發現自己做事情,越來越依賴其他人的建議。

比如她在工作、育兒中有一些困惑,以前她會自己面對,但現在聽聽別人的想法她才能做出決定。

有人在群里發起集體買瑜伽服,她也想買又不知買什麼款式,乾脆和群友拼團。

想追劇,以前她是自己挑選,現在群里流行什麼她追什麼,比如一段時間宮斗劇,一段時間瑪麗蘇劇;

群里的話題討論,她總是不自覺去附和他人的想法,還容易把他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

桃子的股票群更有意思,大家總是齊刷刷地買入一種股票,或樂此不彼拋出一種股票。

在群聊中,很容易出現集體迷狂,大家對於某個事物集體表現出著迷、痴狂的狀態,以至於丟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心理學上有個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它指的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會由於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羊群效應的核心是人們在群體力量面前,往往會放棄自己的理性判斷,追隨大眾的傾向,根本不會去思考事件的來龍去脈。

合群久了,個人將逐漸丟掉自己的特質、想法,如《傷仲永》中的天賦少年仲永,在父親的錯誤引導下,每天在眾人前作秀,逐漸變得「泯然眾人矣」。

我們當中很多人會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想法,發生一件事情,只要一群人形成一種或兩種想法,其他的人大多只會附和。

一旦處於群體之中,只要有幾個人否定你、排斥你,你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除非你足夠堅定,否則你的個人想法很容易被丟去。

在群體中,你必須和他們一樣,他們才會視你為「自己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慢慢你會發現自己和他們竟然變得如此一樣:現狀一樣,困境一樣,想法也一樣。

群體心理學家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說過:「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很多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合群無可避免的結果,就是被同化。

你討厭自己不合群的樣子,卻忘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多迷人。

羅永浩說:「有思想的人,一定不合群。」

堅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人才能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你想經營人脈,卻淪為無效社交

梅剛畢業時是一位銷售。

那時候她剛畢業,除了對工作的熱情外,經驗、客戶資源、溝通技巧等都沒有。

為了積累客戶,她經常打陌生電話或者外出派發傳單,喉嚨沙啞、被晒黑、天天被拒絕成為生活的常態。

陌生電話接通了,或者客戶留下了聯繫方式,梅都迫不及待地添加對方為好友。

她創建了自己的客戶群,也加入了很多的群,先和對方閑聊,有機會就向對方介紹自己的產品,講座活動、文娛活動、健身活動,能參加的她都會積極去參加。

在這期間,梅認識了很多的牛人,這讓她很是自豪,她想辦法去經營更多的人脈,期待能得到他們的貴人相助。

但事與願違,梅積累和維護的客戶很多,送出去好多禮物,多次請客戶吃飯、看電影,但簽約率極低。

平常,說說笑笑的客戶,一談產品或簽約,客戶瞬間轉移話題或者避而不見。

梅的壓力越來越大,充滿了疲憊感。

最讓梅寒心的是,梅的業績指標如果當月不達標,就會被辭退,她瘋狂般地聯繫了很多有可能成交的「人脈」,甚至說了自己的難處。

然而,沒有一個客戶在關鍵時候相助。

梅苦心經營的所謂人脈,不過是無效社交罷了。

看上去梅和很多人都合得來,實際上內心卻孤獨得想哭。

梅的室友秋雲,總是在她各種經營人脈、融入圈子之際,用心讀書,或看網課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梅看來很悶葫蘆的秋雲,工資上提,職位晉陞,自信心十足,而她卻處處碰壁、很是灰心。

梅認真反省了自己,轉了行,退出各種各樣的圈子,像秋雲那樣積蓄自己的能力,終於讓自己的一切都煥然一新。

在你自身能力很弱時,融入再多的群體,認識再多的牛人幾乎都沒用,他們牛與你沒有任何的關係。

只有當你能力強時,你身邊自然會聚集起很多的人,同時你的內心也變得充實,在人際上反倒願意做減法。

作家阿何說:

社交帶給我們的是歸屬感、認同感,以及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不可少的樂趣。有些人的事業和社交密不可分,但對更大多數人而言,社交和成長之間是有矛盾的。你花在此處時間多了,就意味著花在彼處的時間少了。所以,適當離群是保證優秀的必要

敢於獨處沉澱,才能脫穎而出

我們所羨慕的牛人,不會指望在群體中找存在感。

只有打磨出過硬的實力,才能形成個人標籤,塑造獨特的個人品牌。

作家張萌,在眾人睡意朦朧之際,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早起,而今已堅持快20年了,對於時間管理毫不含糊,成為早起、時間管理達人。

作家秋葉大叔,在眾人把PPT做得差不多、不錯的情況下,他卻要求將PPT做到極致,苦心孤詣研究,成為PPT行業的頂尖人才。

美國作家梭羅,敢於離群索居,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任思緒飛揚,使得《瓦爾登湖》傑作流芳百世。

敢於獨處沉澱,把合群所需要的時間精力用在鑽研、思索上,努力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哲學家叔本華說:

一個人自身擁有越多,想從他人身上獲取的東西就越少,他人對他而言幾乎沒有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較粗俗的人越是喜歡社交——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選擇的其實並不多。

只有獨處,我們才能復盤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內化為技能;

只有獨處,我們才能沉澱自己的能力,蓄勢而待發,有效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是一個人脫穎而出的前提。

學會斷舍離不必要的人際關係,適應獨處,在獨處中發掘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力量不斷凝聚,心漸漸變得充實而平和,人也越發變得有安全感。

我們想要的優秀,終究來自於我們自己,他人無法給予。

作者簡介:彩紅,富書籤約作者,與你共賞好書好劇,品味百態人生,擅長寫溫暖、有力量、治癒系、提高認知的文字,用真摯的情感、理性的思考,與你共成長,簡書@彩紅fy。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獨處不是孤僻,喜歡獨處的人有12個優點
偽合群,毀掉了多少年輕人
性格孤僻是怎樣一種體驗?
孤僻:讓你不願參與團體活動 / 克服孤僻的4個好方法 | 人際關係 | 知 識 家

TAG:合群 | 孤僻 | 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