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再見,明天你好 | 面對過往創傷的3種應對方法
來自專欄學好哲學打怪獸4 人贊了文章
你過往經歷當中的糟糕的事情,還在影響著你的生命質量嗎?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在經歷創傷之後,新的人生和新的情感關係已經展開。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也還未發生新的傷害;但有一些微小的恐懼感,並未真正離開你的內心。生活中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會突然「踩雷」,把你再次帶回當時的痛苦,而這些源於過往的體驗帶來的敏感、多疑、焦慮,最終毀掉了你的當下。
這是創傷給我們帶來的負面體驗。它不僅僅在當時把人拉入苦痛的深淵,更加可怕的是,創傷會持久地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甚至在擺脫糟糕的環境之後,仍然會有新的陣痛回蕩。
過去的,從來就難以真正過去。
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界很早就關注到了這個問題。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用「情結」這一概念,梳理了創傷影響我們這一過程的心理結構。
「情結」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1904-1911年,在一個在詞語聯想的測驗中,榮格發現了這一種現象。當刺激詞與病人心目中一些不愉快的事物聯繫時,病人回答的反應時間就會延長。這時,若將病人作出延續反應的詞語選出來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潛藏在表面下的深層含義。
榮格因此提出了「情結」(complex)的概念,並勾勒了情結這種心理現象運行的規律。
榮格給情結的定義是:情結是由於創傷的影響或者某種不合時宜的傾向而分裂開來的心理碎片。
我們能夠看到,情結集合一股股生命能量,會在被激活的時候反客為主,影響你的決策和行為,干擾意志意向,攪亂意識過程:它們會起到騷擾記憶和阻礙一連串聯想的作用。更有甚者,這一過程能在短時間裡圍困住意識,或者用潛意識影響言談與行動。
榮格認為,情結這種心理碎片本身獨立,是一個具體而微小的人格結構,會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接管人的意識,因此也很難控制——它運作的方式類似本能,是人類意識在創傷之後自我保護的結果。
對創傷經歷的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從受傷的場景中退縮,如果退縮本身難以做到,那麼自我的一部分就必然退縮,於是,情結作為人格整合進程中的一部分,被單獨分離了出來。懂得心理學知識的人可能知道,分離是抵制潛在的心理損害常用的心理防禦方式,創傷最後都導致個體採用分離的方式去壓抑或遺忘創傷本身帶來的痛苦。
於是,創傷後的情結,成為了我們換取多數時候內心安穩的代償機制。平時我們得以表現正常,但在遇到某些具體的觸媒的時候,曾經被迴避的問題被再次面對,我們的心靈就需要再次承受情感的洪流,此刻的人似乎被某些東西控制住了。外在表現,就是種種不安全感的爆發,與情緒上的無法自持,最終也許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也給自己帶來了非常糟糕的體驗。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去應對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痛苦、難過、悲傷。
承認本身是積極認知和梳理情緒的基礎。很多人在面對過去的傷害時,總試圖壓抑,逼迫自己遺忘。這個過程,其實是在否定自己的情緒,進而否定過往經歷當中屬於自我的部分。承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痛並為之難過,這本身是一個正當的情感過程,在這之後,我們才能夠有力量,去應對接下來的生活,避免類似的傷痛再次發生。也就是說,認識本身即是治癒。
其次,採用「積極忽視」的策略應對創傷,讓身體和心靈的自愈系統自己運轉。
某些時候,忽視也是一種積極的治療。一個生理層面的類比,人在睡眠的時候,自我修復系統的運行效率是最佳的;精神狀態上也是一樣,在承認傷痛的前提之下,進行積極的忽視,人內心的自我修復能力是能夠幫助我們走出過往的傷害的。
刻意在創傷方面糾結,會導致焦點放大,變成黑洞,從而深陷其中。與此同時,「焦慮性的行動」導致的二次創傷,也是我們需要避免的。換言之,正視情感問題,避免無端的折騰與麻煩,其餘的交給時間和心理自愈能力。
最後,我們也應當發現,創傷和情結有著積極的一面:能夠轉化成心理能量,提供人生動力。
情結並不都是消極的,哪怕和創傷性經驗相聯繫的情結,也能夠擁有積極的表現,這些積極面都在靜待我們的發現。
舉個例子,曾撰寫《自卑與超越》的心理學家阿德勒透徹地分析了人的自卑情結。這一「自卑情結」就可以是積極的。儘管自卑本身是消極的問題,但如果人能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來應對此情結,那麼,人會超越自卑,追求卓越,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進而去努力達成自我實現。
發現創傷的積極面,巧妙地讓它成為我們人生的助力,我們就真的超越了創傷。
推薦閱讀:
※【經典書評】《這不是你的錯》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創傷事件之後,如何與孩子交談——譯自美國康涅狄格州兒童與家庭事務部文章
※癥狀,心理創傷的不成熟解決方法
※隨便寫寫,悄悄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