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招人反感的關係,其實是這一種

最招人反感的關係,其實是這一種

170 人贊了文章

成長的路上,我們最先應當甩掉的,就是那顆無用而又過分的玻璃心。

01

前幾天,和朋友小C吃飯的時候,聊到夫妻相處的話題,她給我講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烏龍事件:

小C有個一歲半的女兒,有陣子需要送到父母家一段時間,遠離她所在的城市。

於是小C請了假,打算陪女兒回去適應幾天老家的生活再回來。

就在她買好車票準備返程的那天,女兒病了,有點低燒。

猶豫再三,她還是按原計劃乘火車回來了。

回來之後,她一下車就趕到公司處理工作上的緊急情況。

直到晚飯時才和丈夫說起女兒生病的事,結果丈夫臉一沉:「女兒都生病了,你怎麼也不多陪陪她?」

小C自知理虧,便不再辯解。

晚飯過後,丈夫去公司加班。

原本計劃看書的小C一下子沒了心情,一個字也看不進去,她感受到了丈夫的責備,卻也不服氣,覺得丈夫不該這樣對自己。

「我又不是對女兒不管不顧,她的確是燒退了一些,情況好轉了我才回來的,何況還有我媽照顧著。」

情緒低落的她越想越鬱悶,她覺得丈夫不體諒自己因為工作身不由己的處境,凡事以女兒為重,由此又勾起以往不好的回憶,越想越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

心灰意冷的她正打算跟丈夫大吵一架,沒想到丈夫下班後,一進家門便笑嘻嘻地對她說:「聽說《xxx》很好看,明晚我有空,咱們一起去看電影吧?」

小C納悶:他之前明明不是在生氣嗎,怎麼突然畫風大變?

後來才知道,對於小C沒有陪女兒的事,丈夫只不過是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而已,並未放在心上,也沒有責怪她的意思,一切都是小C多想了。

很多人或許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與人交往時,常常以自己的經驗預設他人的想法,因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而感到不安,或是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就反覆琢磨。

最後鬧出不必要的矛盾或尷尬。

如果小C的丈夫因為工作上的煩心事板著臉回家,小C又借著自己的理解揣測丈夫的情緒,爭吵就在所難免了。

02

這樣的心理活動你一定不陌生:

「他剛剛對我說話態度有點奇怪,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

「他不和我去吃飯,是不是討厭我?」

「隔壁的同學今天心情不太好,我也跟著有點喪了,怎麼辦?」

這種以己度人的行為,也是心理學上「投射效應」的體現。

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和想法,他人也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和想法,從而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並強加於他人的一種認知傾向

兩人的所思所想不在一個頻道上,卻因為自己的胡亂投射鬧起矛盾,最招人反感的關係,大概就是這一種。

深受這類投射效應困擾的人,大多過於敏感。契訶夫小說《一個官員的死》中,就描述了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小文員伊凡在戲院看戲時打噴嚏,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噴到前排的一個人身上。

當他發現那人是高出自己很多級別的官員後,心裡十分害怕,連連道歉。

高官接受了道歉,並沒有責怪他,只表示自己要繼續看戲。

本來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結果伊凡反覆道歉,懇求原諒,如是再三,直到把高官惹怒。

伊凡看到對方面露兇相,內心更加擔憂,翌日又專程去高官家請罪,對方笑著寬慰他,稱這麼做是在「開玩笑」。

而伊凡又反覆道歉、乞求原諒,官員終於受不了,把他趕了出去。

最後,伊凡沮喪地回到家,躺在床上……死了。

事實上,讓高官反感的,並非伊凡不小心打了噴嚏這件小事,而是他反覆道歉的行為。

在伊凡的認知里,冒犯高官是一件天大的事,如果不反覆表達歉意,或許自身難保。

而這僅僅只是伊凡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在了高官身上,在高官的眼裡,這不過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過度敏感的人,有時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承擔別人的情緒。

如果別人的負面情緒比較嚴重,自己也會有相應的負面感受。

最後,自己深受負面情緒困擾,兩人的關係也隨之惡化。

03

過度敏感者除了容易給自己製造無謂的困惑之外,也很難被世界溫柔以待。

很多人不太願意和敏感者打交道,因為「敏感」在大眾眼裡等同於「脆弱」、「玻璃心」。誰都不想自己不小心戳中了對方的敏感神經

因此,過度敏感者往往很難處理好社會關係,就更不用說有什麼大的發展了。

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說到這樣一件事:

自己剛入行當作家的時候,常常會遭遇退稿或作品無人問津。這種打擊之大,有時會令人變得消沉。

而每每此時,渡邊淳一就自我安慰:「那個編輯根本不懂小說」,同時跑到酒吧埋頭喝悶酒。等情緒過去了,又重新燃起創作的慾望。

但他認識的一位天賦極高的O先生則不是這樣,被退稿之後,他會悶悶不樂很長一段時間。

去住處看望他,會看到O先生不是撓頭就是嘆氣,一副陰鬱黯淡的神情,根本沒有創造新作品的慾望和鬥志。

由於被退稿後一蹶不振,就算編輯打電話過去,也得不到想要的信息;創作沒有進展,編輯就更不可能再打電話詢問,這樣就逐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如此一來,O先生慢慢失去了發表作品的機會。幾年後,在文壇的主流雜誌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壇上便慢慢消失了。

O先生的玻璃心最終毀了他的前程。

成長的路上,我們最先應當甩掉的,就是那顆無用而又過分的玻璃心。

當年馬雲騎著自行車跑業務時,如果在人人都諷刺、質疑甚至說他是騙子的時候,他也懷揣著一顆玻璃心,把人家通通拉入黑名單,也不會成為今天的馬爸爸。

其實,甩掉玻璃心並不難,只要我們面對質疑和否定時,不忘初心地想想自己的目標,就能從容地笑臉相迎。

這種瞄準目標、排除雜念的耐力,其實就是所謂的「鈍感力」。

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372:鈍感力》中提到:

鈍感力,是一種排除周圍干擾、勇往直前的態度,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

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渡邊淳一曾說:「世界上不僅僅存在敏銳聰慧這種才能,相較之下,不為逆境、挫折所動搖的鈍感,才是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才能。

人並非生來就強大,每個人都有著脆弱敏感的一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不斷強化自己,將「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

願你我都有一顆堅不可摧的鑽石心。

作者:飛白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微信公號:精讀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追尋人際交往的動情點
我身邊的人(5)——鄒姐
不為自己設限
被他人孤立和排斥,該怎麼辦才好?| 心理急救手冊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溝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