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營造獨立自主的課堂氛圍?一從教多年的老師分享了20條法則
來自專欄智能觀5 人贊了文章
古語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什麼讓老師從「好老師」到「傑出的老師」?私以為,後者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漁」,並營造了一種獨立自主的課堂氛圍。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學生不僅僅能背誦一些客觀事實,或停留在習得的舊識上,當問題的答案不再明晰時,他們還知道如何利用資源以進行調查研究。
但如何培養這樣的課堂氛圍呢?根據自己的臨床心理學知識和多年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20個方法。
1. 讓教室容忍錯誤
越深入教育學和心理學,我就越深信失敗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小時候,我們都會嘗試把方塊放到球上面,顯而易見的失敗讓我們學會了形狀的屬性。當再次嘗試時,我們就會把球放到方塊上面。
失敗可以通向重大而意外的發現,但對失敗的恐懼讓孩子們裹足不前。這正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留給孩子犯錯的空間,告訴他們成敗並不在此一舉。
2. 激發好奇心
好奇心促使孩子掙脫母親的懷抱,開始探索周遭的環境。但當我們漸漸長大,好奇的天性則因為繁重的學業、考試受到了壓制。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現新事物。當你布置任務時,一定要限定話題嗎?你願意相信孩子們的好奇心會帶領他們發現值得深究的事物嗎?
3. 讓孩子發聲
擁有發言機會與展現自我的平台,能讓沒嘗試過的孩子們感覺自己被賦予了權力。想像一下,你在工作中苦於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甚至無力反對領導和同事,你感受到的,是自己即將迎難而上的使命感?還是註定失敗的無法表達的恐懼?
教導孩子如何在反對別人、參與辯論的同時,不失掉對他人的尊重,能夠讓孩子們聆聽到內心深處的聲音,也能讓孩子們今後即使沒有他人的督促提醒,依然繼續進步。
4. 循序漸進式學習
簡單來說,美國教育學者Terry Heick認為,循序漸進式學習模型就是「一展示,二協助,三自主」。
當學生們學習一項新的學科時,老師通常先建立重點概念的模型,然後幫助他們解決概念中的疑難,最後讓他們自主地深入理解概念。這其中的每一步,對孩子們建立自信都至關重要。
5. 建立同伴互助體系
你是否觀察過這樣的現象:孩子們在父母面前拒絕騎單車,卻突然間和自己的同伴騎上了。同伴之間的互助和老師提供的協助大相徑庭,但缺一不可。
教室中,那些相信自己「能行」的學生,通常可以和同伴們建立良好的友誼,他們能夠在自己遇到困難時獲得他人的幫助。同時,同伴之間的競爭壓力,也能提高孩子們完成任務的效率。你不妨也在教室試試鼓勵這樣的氛圍。
6. 教育中注意自然後果
你還記得自己上次摸燙爐子的感受嗎?我發誓你不會重蹈覆轍了。對自然後果的了解,能夠給迷失方向的孩子提供方向,這和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犯錯空間的道理是一樣的。
你不能讓孩子脫離對生活中自然後果的了解,否則生活是理想的。當孩子獨自面對後果的痛楚時,老師們是提供幫助支持還是失望、憤怒,對孩子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這個道理可能不完全正確,但總能適時生效。
7. 信心確立
經常讓孩子參與能夠增強信心的活動,或者給予他們讚賞,能夠幫助他們確立信心。不是每個人都是數學小天才,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值得慶賀的才能。
8. 建立如何學習的模型
學生們通常不被允許了解老師是如何學習的。大多數時候,你處在一個「全知」的位置。
所以和學生們一起探索一個你也不知道的課題,他們觀察到你是如何學習的,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如果你對自己的失敗並不在意,這不失為一條好方法。
9. 不要設定上限
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任務限制了孩子的可能。比如,不要讓他們寫一篇5頁的關於美洲駝的文章,而是讓他們能寫多少寫多少。
當然,一些學生遠遠達不到你的要求,但你也會為他們在沒有任務限制的情況下,出色完成任務而感到驚喜。這時候你就可以說:「哇,我沒想到你可以……」然後再觀察他們小臉上洋溢的信心和欣喜。
10. 分享生活中的毅力故事
花時間讓學生們了解別人頑強拼搏的事例:學習那些於困頓中奮起的人;學習那些身患殘疾卻絕處逢生的人;學習那些處處碰壁最終大器晚成的人。
你可以使用一些生動的例子,比如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美國總統林肯常年患有抑鬱症,他在成功任職之前的大選中,屢次遭受挫敗。
11. 教導學生設立合理目標
當對一件任務已經力不從心,一句「我可以」的口號就顯得單薄而無力。教導孩子們如何設定目標,比如把大項目分解成小步驟。
記住,目標不是一根成功的基準線,而是一張能讓你保持正軌的地圖。
12. 教導學生克服挫敗感
挫敗感通常是人們放棄的最大因素,沒有人喜歡這種受傷的感覺。但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不懂得在未達成目標、蒙受巨大落差後,重新振作,就會輕言放棄。
學會克服這種挫敗感,是「我還行」這種人生態度的基礎。當你的學生感到落差後,教導他們如何後退一步。放寬眼界,直面落差,坦率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繼續前行。
13. 不止天資,態度亦值稱讚
你能想像在一所學校里,勤奮、誠實、毅力與樂觀,和結果、目標一樣重要嗎?
生活就是「一分天資,九分態度」,但在學校中我們似乎本末倒置。作為一名老師,即使你身負重任——要產出結果,但你還是應該營造一種重視態度的課堂氛圍。
14. 相信孩子們的才能
孩子們最終需要完全地相信自己,但在這之前,你要近乎「孤注一擲」地相信孩子。當你了解每一個學生時,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奇異的才能,而這種信任或許在他們身處難處時,尤其重要。
比如,當他們基礎代數掛科時,你不會跟他們說「我相信你可以完成大學微積分的」,而是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忽略結果,相信自己可以克服難處。只要他們全力以赴,一切都為時不晚。
15. 接受糟糕
這一條和上一條是配套的,學習充斥著糟糕,我們的童年也是。但正是這些糟糕與差勁的表現讓我們最終長大,在某個領域略見一二並獲得成功。
教室不是炮製規整無瑕疵的產品的製造車間,而是充斥著糟糕的成長花園。事情並不總是如期而至、如願以償,但那又何妨?
16. 完成任務後,適當反省自我
無論成功抑或失敗,自我反省相當關鍵。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哪一部分對你來說最簡單?
哪一部分最困難?
哪裡你覺得還可以更加認真地完成?
你覺得不用太擔心什麼?
你覺得下次會怎樣?
你有什麼希望在任務之前告訴你自己的嗎?
你感到驕傲嗎?為什麼?
17. 給予即時反饋
成績一般是在作業之後給出來,對嗎?但這時候,改正錯誤已經太晚了。成績就是學生完成任務好壞的計量表。為什麼不能每天為進步打分呢?比如,如果你今天得了C-,那明天就有進步的機會了。這樣日常的反饋才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18. 長短期任務結合
如果問問短跑選手是否喜歡馬拉松,他們也許會斬釘截鐵地否定。短跑運動員和馬拉松運動員都是跑步者,但訓練內容卻大相徑庭。這和長期任務與短期任務的區別是一樣的。完成長期任務時,學生們需要放鬆肌肉,保持耐力,堅持不懈;而完成短期任務時,注意力集中卻是關鍵。
長短期任務結合能夠鍛煉自己的肌肉,以適應各種不同的任務。
19. 認清障礙和負面情緒
當一個學生遇挫時,你一定要暫時充當一會兒心理醫生,幫助他認清哪些負面情緒或者思維模式,是成功的障礙。很多時候我們會抱怨結果,埋怨自我能力的缺乏或者時間的投入過少,等等,但其實最大問題還是我們的心態。
我們最大的阻礙,其實落於兩耳之間。
20. 不以學生成敗論英雄
當你不注重教學結果時,教學能輕鬆提升。但無論在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我們很想弄清楚哪種教育方法能產出結果。在某些情況下,老師的獎金、評價、升職都會對教學有影響。
但其實有一種平衡存在。
那些不太感性的老師遇到事與願違的情況,不會過於失落、憤怒。當你自身心平氣靜(但賦有同情)地支持學生,而不是過度關注結果,就能更輕鬆地營造那種安心犯錯的課堂氛圍。這是一種關注點的平衡,同時也能幫助你免於壓力與擔憂。
原文鏈接:
https://www.teachthought.com/pedagogy/20-tips-to-promote-a-self-directed-classroom-culture/
來源:Teach Thought
作者:Julie DeNeen智能觀 編譯
—完—
親愛的朋友:
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里有句經典的台詞嗎?當你追求卓越時,成功會不期而至。朋友前幾日跟我分享他最近的心得:人若將精力放在錢上,那麼一定工作不好;人若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則錢一定好。讀本文時,我眼前看到了一個追求卓越的老師。一個志向高遠的老師,終將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幫助。祝安! PS:為了方便與讀者探討,特意註冊了一個專用號。如果你也是我們的鐵杆讀者,想探討交流,可以加微信:znglmym。智能觀 靈米
2018-9-3 於北京中關村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想了解更多專家的「智能觀」?請前往:www.智能觀.com。想交流溝通,請加負責人微信:znglmym
聲明:
編譯文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行業新思想、新觀點及新動態,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智能觀觀點。
推薦閱讀:
※教師實用格言
※600名骨幹教師齊聚 解密「高效課堂」
※轉:寫給全天下教師的一封信
※一位特級教師給家長的「10句忠告」,句句戳中家長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