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是天生的音樂鑒賞家
來自專欄音樂聽知覺能力的培養與訓練97 人贊了文章
先想請大家看這樣一段視頻。視頻來源是國外的一位媽媽,當她對著幾個月大的寶寶唱歌時,寶寶開始流淚、嘆息、微笑、傷感,情到深處,百轉柔情。上傳不久就有了上千萬的點擊率。
被媽媽的歌聲感動的萌寶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7526200838729728 在開始正文前,想說一段重要的話。在本文發表不久,收到好幾個評論說是寶寶的媽媽去世,姨媽收養了她,是姨媽唱起媽媽生前的歌感動的寶寶。之前原視頻中(鏈接在文末)並沒有說明。於是我就開始了調查。發現所謂的媽媽去世姨媽收養來自於很多國內網站甚至大的公眾號:其實隨便搜索下就能查到,視頻中的寶寶叫Mary-Lynne,拍這個視頻時並不是國內網站說的5個月,而是10個月。更令人氣憤的是,人家的媽媽Amanda不僅沒有去世,一家人還在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倖幸福福上了美國ellen秀,這是youtube鏈接:
https://youtu.be/TC8eCujr_zk
媽媽amanda在採訪中說,寶寶從小就對歌曲有不同反應,但寶寶的爸爸經常錯過精彩瞬間,所以自己拍視頻的初衷是為了給爸爸看,沒想到卻陰錯陽差地把寶寶「捧「成了小紅人。
我長期閱讀第一手論文和國外原創著作,還參加了很多專業培訓:例如嬰幼兒急救、加拿大嬰兒睡眠師培訓等。隨著知識的積累,慢慢能一眼發現國內有些母嬰公眾號和大型網站在原封不動地抄襲,且從來不註明出處。平心而論,這樣的行為雖然不齒,但由於很多國外原著是沒有中文版本的,這些文章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傳播知識的作用。
但是,當我看到,有些文章還在照搬10年前的理論,而且這些理論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
當我看到,像本文這樣的例子,為了博眼球吸關注,生生造謠把人家媽媽」寫死「!
真讓人生氣!
這世界上,已經有那麼多不敢寫不敢碰的話題了,連母嬰知識都要被渾水摸魚嗎?我更堅定了要努力學習、把公號(職場媽雙語娃)堅持寫下去的信念。希望在科學育兒的道路上,越來越不孤單。
我是在懷孕時就看到了這段視頻。它讓我堅信了兩件事情:
- 再小的孩子,都可以理解情感
- 音樂直擊心靈
- 孩子真的能聽懂歌曲嗎?
由於嬰幼兒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他們能否聽懂歌詞的含義是有一些爭議的。但是比較統一的見解是:嬰幼兒可以準確識別音調、節拍和音色,如果演唱者在他們面前演唱,小寶寶們可以根據演唱者的表情,更準確分辨歌曲中的情感。
如果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你一定對這一幕有印象:當主人公Andy在監獄廣播室放出莫扎特的詠嘆調時,所有犯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痴痴地望著廣播,即便是文盲,是殺人犯,陰險狡詐,惡貫滿盈,但當音樂響起,歌聲直竄雲端,每個人都彷彿重獲自由。
就像一位犯人的旁白所說:
我從未搞懂那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什麼,最好的東西都無法言傳。
人類對音樂的感受是天性所致,再小的嬰兒,都能體會到。
這也提醒父母,不要在孩子年齡較小時接觸到暴力、色情、粗俗的歌曲,即便是無意的背景音樂,也需要謹慎。孩子也許不會完全明白歌詞大意,但是絕對能敏感地捕捉到歌曲營造的氛圍。
- 為何我的孩子不喜歡音樂
看過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就從來不喜歡音樂。
別忙下結論,你確定已經試過各種類型的音樂了嗎?
這裡要分享個故事了,瑪果在三個月左右的時候,超級反感坐車,一上車就哭鬧不止,我下載了很多舒緩的、被廣泛推薦的音樂,統統不起作用。我也曾一度認為,我家有個不喜歡聽音樂的寶寶。
一個偶然的機會,無意中點開了金志文在《我是歌手》上演唱的《往事只能回憶》,奇蹟發生了:瑪果居然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默默咬著手指頭聽了起來。開始我還以為是偶然,又試了很多次,每次只要前奏響起,她會立即停止哭鬧,屢試不爽,見過的朋友都驚奇不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金志文是我們家唯一的巨星!為此我還特意在金志文的微博上留言感謝(可惜人家沒回我)。
抱著這個重大發現,我又搜索了一下是否有同樣經歷的家長,你們猜怎麼著?原來很多家長都有自己的獨門曲庫。給大家隨便看幾條微博上搜到的:
@丫頭83636:一聽《離人》第三遍肯定睡著,我要感謝林志炫先生那催人入眠的聲音。
@糖糖媽咪0315:神曲就是神曲,林志炫的《離人》哄睡了全國多少小寶貝,糖糖也被迷惑了,聽一分鐘就睡著了,太神奇了。@Summer夏瑪:風吹麥浪真是神曲,群里的寶寶都被成功吹倒了……@小丁123:《寶貝你聽到了嗎》寶寶聽了直接流淚的……歌詞真的好煽情@文小軻:女神版的軍港之夜,屢試不爽
從此我開始一首首給瑪果試聽,於是就有了下面這份一歲前最愛音樂:
每個孩子的口味不同,家長應該盡量拓寬曲風,各種風格各種節奏各種語言的都拿去試。孩子的品味還會經常變化,所以我們要時常更新寶寶歌單。場景也很重要,例如瑪果疲勞時就喜歡聽著吉他大師中川砂仁的演奏漸漸睡著,但興奮時你放這個她就會不滿地尖叫抗議!
沒有不喜歡音樂的孩子,只有不適合的歌曲和不合適的場景。
- 音樂與智商
我知道很多家長非常執著於只讓孩子聽古典音樂,據說是可以有利於大腦發育。我查閱了很多國外的資料,並沒有看到相關確鑿的證據。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經常聽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呢?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條件較好的家庭,會有更多接觸到古典音樂的機會,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也會提供給孩子更多的音樂訓練機會。因此,是一個人常年的生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決定了他的智商,不是音樂本身。
其實我不認為音樂有高低貴賤,更不認為聽貝多芬的就比聽」學貓叫「的人高雅到哪裡去。我反對的,是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即便送孩子去上昂貴的古典音樂早教班,但回到家、在車裡、休息時間,依然聽的是「123我愛你「,怎麼可能快速提高孩子的音樂品味?即便懷孕期間,天天聽莫扎特,但一生出來,就立即變成了」爸爸的爸爸是爺爺「等無腦童謠,怎麼可能指望孩子是蕭邦在世?
教育不是簡單的因果,沒有固定的等式,無論商業化教育如何吹噓的天花亂墜,智商不會跟胎教成正比,品味也不會跟音樂早教班劃等號。
所有的碩果,都是耳濡目染、水滴石穿。
願寶貝們,健康長大;
願父母們,享受生活。
蘇格拉姐:前世界著名諮詢公司高級顧問,現加拿大某銀行戰略技術總監。精通英法雙語,育兒親力親為,穿高跟鞋奔跑,依然此間少年(女?)。
www.youtube.com/watch?v=7aVUC9JkV5Y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育兒、雙語教育、職場父母和電子書分享,收錄在公眾號:
職場媽雙語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