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和強迫型人格的區別
來自專欄強迫症的ERP治療7 人贊了文章
在後續的幾篇文章中,想系統地談談強迫症跟其他相關精神/心理問題的區別。之所以寫這些內容,是因為在實踐當中很多患者(或者自認為是患者的人),缺乏區別診斷的專業知識,簡單地對號入座,給及時治療帶來延誤。
個關於強迫症的癥狀表現,可以參考這個專欄《強迫症的ERP治療》下的兩個視頻(從患者自身角度的描述)以及我寫過的相關文章,如《強迫症:一場與不確定性的錯誤戰爭》、《你可能得了假的強迫症》等。
在強迫症患者當中大約有30%左右也具有強迫型人格障礙,反過來在強迫型人格患者當中也有大致相同比例的強迫症患者。也就是說,一個人同時具有兩者的可能性還是挺高的。而且在心理諮詢治療的實踐當中,來求助的強迫性人格者比其他人格障礙者(如自戀、邊緣型等)更為常見。
既然是一種人格障礙,那就意味著這是一種表現在多個方面、穩定的人格特質,給當事人或者他人造成了困擾。強迫型人格障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於秩序、紀律和規則很執著,為了細節的完美,他們常常因小失大,給一起生活的人帶來不便,或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反覆修改,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第二,他們過分重視學習或工作,這類具有產出性的活動,認為娛樂消遣是浪費時間的無意義的,如果參與相關的活動,也會一絲不苟地對待。(我有一個朋友,在參加禪修訓練營時,跟老師學習放鬆,但怎麼也松不下來,後來老師開玩笑跟他說,」你在把放鬆當成工作來看待「。)第三,他們會有嚴格刻板的道德標準,自我約束非常嚴格,即便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他們也會將此視為是自尊感的來源。
強迫型人格者往往貶低情感、情緒、慾望這些合理的人性體驗大腦價值,把這些表達都視為軟弱或者失去控制,這會使得他們的親密關係乏善可陳,他們很難表現出依戀和柔情的一面,他們的語言主要是掩蓋情感而不是表達情感。
從成長經歷看,強迫型人格者在童年時,家長大多賞罰分明。但如果執行的標準過高過嚴,或者與年齡不相襯,遭遇懲罰的時候,受到壓制的不僅是他們的行為,也包括他們的情緒、感受和幻想。不難理解,這樣的成長烙印會在他們心理形成一個強大的超我,讓那個放蕩不羈的本我不敢越雷池一步。但也不排除,有的強迫型人格者出身於家教沒有規則的混亂環境當中,因為這種條件下的孩子也可能自己按照一個想像的標準要求自己,極力擺脫父母無紀律無約束的生活模式,但過猶不及或者缺乏現實生活當中一個恰到好處的行為榜樣,他們被自己的標準約束成了強迫型人格。
強迫型人格者多半具有選擇性焦慮,無論是生活伴侶、職業規劃還是旅行計劃的選擇都會讓他們頭疼。他們把各個選項的利弊得失,即便考慮多少遍,也依然無法決斷。他們的應對方式通常就是拖延,最後讓緊迫的時間進度迫使他們決定。這跟他們想要控制的心理需要有關:通過不選擇或拖延選擇,讓多種可能性保持開放,他們能獲得某種控制感,他們總希冀十全十美,不敢犯錯。
強迫型人格者很多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會因為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道德標準而內疚,或者因為行為上的不完美而羞恥。這會讓他們不敢探索未知的生活領域,不敢犯錯誤,限制了他們的幸福感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展。
強迫型人格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勤奮守時、生活節儉、值得信賴等。但對於規則和秩序的過分依賴,也令他們缺乏靈活性,很難在那些隨機自發表現的場合感到自在。他們容易在今天這個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下,無所適從,變得焦慮不安。他們會是很有責任心、一絲不苟的工作夥伴,但因為過於嚴格地要求他人也按照自己的行為標準,不願意授權給他人,他們很難勝任領導工作。
推薦閱讀:
※終於找到一個治癒扦插強迫症的方法了,病友們還不去試試
※強迫症簡介
※第一篇:強迫症(OCD)的本質與治療
※強迫症 你不可不知的疾病
※亦止法具體操作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