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辰媽媽式疼愛:如何擺脫控制欲太強的中國父母?

朱雨辰媽媽式疼愛:如何擺脫控制欲太強的中國父母?

216 人贊了文章

最近,知乎熱門、微博熱搜,炮轟聲絡繹不絕,矛頭直指朱雨辰媽媽。那個《奮鬥》里真誠義氣的華子,湯唯的前男友,一直不溫不火,沒想到居然靠綜藝節目火了一把。

只是,這個39歲的男人,想當導演想談戀愛,無奈徹底輸給了媽媽,甚至有人直呼:「還好湯唯沒嫁給他」

在朱雨辰媽媽看來,說自己是「賢妻良母」那是再驕傲不過的了:

每天凌晨4點起來幫兒子熬梨汁,堅持了十多年;兒子在北京工作,她一個人搬到北京陪著;每天都把食物塞滿了兒子的冰箱,拍戲的日子都全程跟著......

按道理來說,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朱雨辰,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事實卻是,他覺得「你會把我搞死」。因為,更匪夷所思的還在後頭:

兒子發微博,她每條都抄在本子上;兒子想動手做飯,她說:「多辛苦啊!」,她希望孩子忘記怎麼做飯;兒子不愛吃雞毛菜,她說:「你看,為了你,我手都凍裂了」,朱雨辰不得已咽下去......

其實,朱雨辰不是沒有反抗過:想要逃離媽媽的掌控,從上海跑到北京上學;畢業後,他選擇留在北京。

但,媽媽總會使用苦肉計:回家時,他發現媽媽總是在哭「我怎麼這麼沒出息,兒子就這麼離開我」。他很難過,最後媽媽跟他去了北京。

8年前,朱媽媽說過:「我下決心,我要改」;

8年後,她對兒子近乎瘋狂的控制,依舊沒有改變,倒是非常自豪地說:「我沒有自我,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

而朱雨辰呢?反抗太痛苦,於是消極抵抗:為什麼要接納呢?你本來已經這麼累了?沒事,這是愛。

節目里,他在朋友走後深夜痛哭,睡在狗窩裡,像個受傷後無助的孩子。

來自原生家庭的隔閡,讓他無法擺脫「偉大付出」的媽媽,沒辦法狠心指責,卻又無人能懂他的孤獨。朱媽媽的做法無異於「我把自己都給了你,你怎麼能不聽我的?你這輩子該怎麼活應該由我來決定。」

身為子女的我們,其實也會有同樣的困擾「無論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父母都想硬塞給我」。而大多數人,經歷過多次反抗無效後只能自嘲:「別說吵架,連爸媽跟我講話,我都想逃」。

你有沒想過,為什麼你能和朋友、同學、同事談笑風生,偏偏無法說服強勢的父母呢?

為什麼你無法反抗父母?

美國《時代周刊》發表過一篇關於「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的文章(原文為《The Case Against Over-Parenting》)。即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們的人生。想知道你受過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否健康?只需看兩個指標:「回應」「要求」

  • 回應指的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接受;
  • 要求指的是父母對孩子成熟、獨立的要求和控制。

如果父母能最大程度理解你做某件事的心理認同,同時不過度決定你的人生,在這種環境下的成長的你,會擁有獨立自信的人格、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高安全感

而過度教養的父母,在回應與要求的天平上往往失衡:

過高的回應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但凡孩子需要的,不管他願不願意,只要他們覺得是好的,通通讓你照單全收。

一旦孩子不在身邊,他們像被抽離了靈魂不知所措,正如朱媽媽說的沒有自我。

另一方面,他們也被稱作「直升機父母」

他們認為孩子要一直優秀,不接受任何反駁,於是你會看到他們給老師打電話理論「為什麼評分是良而不是優?!」 優秀還不夠,還要「正確」。

讀書禁止談戀愛,所以一旦發現你稍有不對,溜進你房間偷看日記,偷查手機聊天記錄;

放學就應該回家做作業,趁你不注意時翻你的照片、朋友圈、消費記錄......時刻監視你的舉動。

某位我相識的,卻一直活在24線的博主,去年鼓起勇氣出櫃。

父母聽完五雷轟頂:「從小到大,我花了多少心思培養你。為了供你去加拿大讀書,省吃儉用,還抵押房子貸款。你現在是怎麼報答我們的?」

「我很感激你們的培養,但性取向這種事真的沒辦法。

「什麼叫沒辦法!我都能把你培養成名牌大學生,你只需要找份好工作,嫁個好老公,生兒育女,這才是你應該做的。

她說:「有時候,我蠻後悔去留學。學費那麼貴,我打工的錢連生活費都很勉強,只能向父母要,卻經常被打苦情牌,想按自己的意願活著都像欠債似的。

為什麼有人說永遠不要和父母講道理?

因為他們嘴上喊著隨你喜歡,行動上拿親情的名義捆綁:是我給你的生命,我給你飯吃,所以你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我,好讓我有面子。

過度教養的父母,總有一款適合你

武志紅在《奇葩大會》里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當年,他還在《廣州日報》寫心理專欄,收到了一個女孩的郵件。女孩和男友戀愛3年,媽媽不同意她倆在一起。

三人見面後,武志紅問:「你為什麼反對女兒的愛情呢?」媽媽的理由是:「我女兒長得很好看,那男孩配不上」,他立刻辯駁了:「你女兒最多只能說長得端正」。

後來,她媽媽又給出新理由:「我女兒本科學歷,他只是大專」。其實,男孩的收入是女孩的三倍。於是,這個理由又不成立了。

突然,女孩的媽媽大聲哭喊:「她之前說過,什麼事情都會告訴我!」

原來,她在意的是女兒的「背叛「:瞞著父母偷偷戀愛了半年,被媽媽發現。最後,女孩與男友分手,遠離媽媽,獨自生活。

在中國,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與「回應」相對的,是幾種不同要求的父母,總有一款適合你。

  • 為了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高要求的「虎媽」「狼爸」在孩子的童年時期,開始制定一系列標準:

考試成績不能低於98分;下午5點前必須回家;即使成年後,依舊讓孩子遵循日常的吃飯報備、出門報備、消費報備、朋友報備......他們往往不能接受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出錯。

  • 與高要求相反的,是要求低(不讓孩子獨立與承擔責任),而回應程度高的父母,他們往往容易掉入過度教養的陷阱。為了孩子更快地成功,他們幫孩子掃··清前路的障礙,卻不希望他們承擔失敗的責任。

想讓學校重視自己的孩子?那就隔三差五地給老師送禮物,希望老師「多關照」。他們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傷害,就連失敗都不想讓他經歷。

  • 另一種「高低要求混合具備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又過分干涉,總覺得「你什麼都做不好,我幫你選的是最好的」。

表現為:幫孩子決定考什麼學校、讀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即使孩子考不上好學校,就托關係用錢把孩子送進學校,偏沒有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

過度教養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逃離」的癥狀,頓時感覺自己的控制欲被削弱,嚴重的安全感不足讓他失控,正如武志紅講述的那位媽媽般歇斯底里。

反抗無效後的你,是否習得性無助?

「從我記事起,幾乎所有重大決定都是父母做的。

我喜歡跳舞,我媽說影響學習,擅自cut掉芭蕾課。我想讀外語,我爸說金融有前途,偷偷把志願給改了。我媽用小號關注我微博,看我每天發什麼。

我們吵過,但每次到最後,他們說服我的都是那句『我們是為你好,我們都經歷過。』

翻著閨蜜的微博,我想起大一的時候,她想利用暑假到雲南的客棧打工換宿,嘗試和父母溝通。可是,無論她認為自己的思想有多正確,怎麼據理力爭,父母始終有一堵叫「為你好」的防火牆擋在了耳朵前。

我知道她不喜歡本專業,想著反正將來找其他方向的工作好了。大三實習,她如願以償,打電話和父母報喜,沒想到被懟回:「為什麼不找金融專業的?你找不到我就托你郭叔叔幫忙。」她恨不得把電話直接掛掉。

畢業季,大家都忙著找工作,她開始被逼考公務員,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複習。吃完飯一家人窩在沙發看電視,無論看什麼,他們總能把話題往公務員上扯。這種每天轟炸式的耳濡目染持續了半年,她選擇妥協,因為只想耳根清凈。

她說,每次吵架過後,就進入冷戰,過幾天又如往常一樣問「今天複習了嗎?」「快把工作給辭了,安心考試吧」 ,一切沒有任何改變。

其實,當父母採取低回應高要求的教養方式,即無視孩子的訴求、或以「你懂什麼,我都是為你好」等方式回應孩子時,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癥狀便發生在我們身上,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曼提出的概念。

當他們經歷多次失敗和挫折,還是無法獲得成功時,便產生一種「無論我怎麼做,都沒辦法成功」的消極心理,甚至有人會把失敗歸咎於自身的智力與能力,自我評價逐漸降低。

正如朱雨辰的無法逃脫,他在媽媽面前有種無力感,只能減少彼此的交流,採取消極的態度。

習得性無助的患者,通常覺得自己的改變對結果毫無幫助。

例如,像我的閨蜜一樣,出現「恨不得把電話掛掉」;

多次反抗無效後,覺得父母一定會堅持老一輩的一套而不抱期待;

一旦結果與自己所想的失望畫面相符合,產生強烈的無助感......

「如果溝通有用的話,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們,我從未快樂地活過」,這是她去年最後更新的一條微博。

怎樣說服強勢的父母?

怎樣和父母溝通?

這就像在問「怎樣解決婆媳關係」的萬年難題一樣。我並不能給你一勞永逸的建議,但或許我們可以改變以前的對話模式。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結,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要想擺脫控制欲強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堅定地分清邊界,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買單。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此外,大多數父母操心的點在於,他們覺得你還是個孩子。所以,日常生活中,你要承擔起一個成年人的責任,要讓父母覺得你自己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是可靠的。

同樣,請父母不要侵犯孩子的界限。你可以嘮叨孩子怎麼還不結婚,但請不要干涉,讓自主決定,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給予足夠的私人空間。

溝通時,父母學會尊重孩子,不要以「我吃過的鹽比你走的路還多」等言論凌駕於孩子之上,時代不同了,他需要屬於自己的時代經歷。

當孩子長大成人,父母應該要學會放手,想想龍應台說的那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孩子總要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你的私人物品,而是讓他成為他想要的樣子。

畢竟,萬一有一天,你不在了,孩子還能很好地照顧自己,完成人生的下半場。

紀伯倫有段經典的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願你和父母終將都會和解。

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請關注壹心理官微【心理公開課(ID:yixinligongkaike)】,每周聽心理大咖用心理學解讀生活。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親屬和父母總打擊你,該怎麼辦?
從小到大被父母貶低和潑冷水,該如何平衡和修復其導致的自卑心理?
「你是姐姐,就該讓著弟弟」:毀掉兩個孩子的父母到底有多傻?
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可以嚴重到什麼程度?
從前還挺親切的父親有了一點錢之後變了,變得我都不認識了(本人男21歲)。?

TAG:家庭 | 父母教育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