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傷寒論第二條:太陽中風的定義
09-25
2.傷寒論第二條:太陽中風的定義
推薦閱讀:
4 人贊了文章
傷寒論第二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此為傷寒論第二條。太陽病是一個表實證的病機,或稱證型。這個證型還可以分為兩個小類別:太陽中風(簡稱中風),太陽傷寒(簡稱傷寒)。本條講的是太陽病的一種類型:中風的定義。中醫裡面,中風這個概念比較雜。可以是心腦血管疾病,可以是外感病的一種,也可以是各種風證。所以,我們平時看到中風這個詞,一定要弄清楚它是那個內涵的概念!我們傷寒論里的中風,主要就是說外感風寒,即太陽病的證型之一,即太陽中風。
太陽中風既然是太陽病的一種,那麼太陽病的提綱症肯定是有的,即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些癥狀都有,這是太陽病的共有癥狀,同時,作為太陽中風這個小類別,還有它自己的特有癥狀: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所以,太陽中風就有如下癥狀了:脈浮,脈緩,頭項強痛,惡寒,發熱,汗出,惡風。其中,脈浮,脈緩,合稱脈浮緩;惡寒惡風是一回事,只是程度不同,而中風的怕冷程度往往不很歷害,所以合併為惡風。所以太陽中風的癥狀就應該表述如下:脈浮緩,惡風,發熱,汗出,頭項強痛。那麼這是太陽中風的全部癥狀嗎?不是。還有其他癥狀,但這裡沒有完全列出來,後面的條文會補充。當然除了傷寒論中列出來的,還有沒列出來的,古文簡奧,不可能什麼都寫得很詳細。但主要癥狀和標誌性的癥狀都有了。脈浮緩。太陽中風,脈象除了浮,還有緩。這是兩個指標。脈浮,第一條已經講過了。我們說過,太陽病的脈有浮的特點,但不只這麼一個指標,還有其他的指標。這一條,太陽中風的定義里,就涉及到了——脈緩。
脈緩,不是緩脈。緩脈是脈象不疾不徐,從容平和,柔而有力,提示脾胃功能好,氣血充沛,陰陽平衡,是健康,有胃氣的表現。所以,緩脈是健康的脈象,平人氣象,不是生病的表現。本條的脈緩,是與太陽傷寒中的脈緊對應的,是比太陽傷寒證的「脈緊」緩和一點,柔軟一點的脈象。所以,要了解本條款的脈緩,首先要了解下一條的脈緊,對照來看才行。脈緊是什麼特點?主要是脈體飽滿,緊張有力,堅硬搏指。即脈管邦邦硬,跳動有力,搏擊手指。脈管的緊張度、力度都比較高。為什麼這樣呢?因為緊脈主寒,寒主收引。總之,人體受寒之後,筋脈收縮,脈管收縮。而正氣趨表抗邪,脈管里血液充盈。一方面血液充盈,內壓很高,一方面脈體收縮,約束力強。正反兩方面的力量都很強,所以脈體就綳得很緊。同時,太陽病患者的體質是正氣比較強的,所以心臟的跳動是很有力量的。再者,太陽傷寒一大特點是不出汗,不出汗,那麼血管里的體液就不能排出,所以血管就一直是充實的,繃緊的。 所以,就形成了緊脈的特點。但本條太陽中風的脈緩, 其他方面和傷寒類似,但是他出汗,所以血管里的體液有流失,不那麼充盈,所以就比較柔軟一些,緩和一些。但這只是緩和柔軟一點而已,並非脈體不充盈, 並非跳動沒力量。所以,太陽中風的脈象具有太陽病的一般特徵,只是比太陽傷寒的緊脈緩和一點而已。
很多醫生在診斷時不理解太陽病脈象的基本特徵,而僅僅看脈體位置的浮沉,脈體感覺的緊緩,那麼做出的判斷肯定是錯誤的。所以,現在的中醫,把太陰中風、少陰中風等等,診斷為太陽中風的非常多,誤診非常多。那麼脈緩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太陽病,患者是出汗的,生病後一直有汗的或者曾經出過汗的,體表是有津液流失的,所以脈就比較緩和。脈緩,所以他有汗,有汗,所以他脈緩。就是這麼簡單的關係。但是你要記住,這樣一個簡單的對應關係,是有前提的。如果忽略了前提,這就是一句屁話!因為脈體緩和柔軟的脈象很多,提示的都是其他的病機,根本不是太陽中風。這個前提就是此人正氣尚足,脈體尚大,力度尚強,體液尚充盈!這個前提下的脈緩,提示的才是太陽中風。前面講脈浮,講了很多前提,太陽病的脈浮,是很多前提之下的脈浮,而不是泛泛而言的脈浮。這裡講脈緩,也講了很多前提,也就是太陽中風的脈緩,也是很多前提之下的脈緩,不是泛泛而言的脈緩。總之,太陽中風的脈浮緩,是很多前提下的脈浮緩,它提示為太陽中風。沒有這些前提的脈浮緩,不一定是太陽中風哦。那麼傷寒論原文為什麼沒有列出這些前提呢?一是因為古文簡奧,省略了;二是因為那時候大多數人的體質都是那樣的,是一般情況,不用特彆強調,所以省略了。但是現在人的體質不同了,所以要重新強調才行。
但是,我後面的行文,不打算再強調了,太啰嗦。下面講惡風。其實,惡風就是怕冷。和惡寒一個意思,但是程度不同。後世醫家解釋二者區別,認為惡寒是特別怕冷,惡風只是一般性的、比較輕微的怕冷。當風則惡,無風則緩,是為惡風;覆衣加被,惡寒不減,則為惡寒。關於惡風,歷代醫家論述特別多。比如說,風性開泄,所以受風之後汗孔張開,所以汗出。又比如,風為陽邪,其病為陽,所以惡風見於三陽病,太陽中風是代表,惡風不會見於三陰病。惡風病位較深,治宜解肌。等等。其實,用不著扯那麼複雜。人中邪程度不同,感覺敏銳程度不同,當然感覺就不同。有的人平時就比較容易出汗,受風寒之後自然就表現為出汗的中風;有的人平時就很難出汗,受風寒之後,往往也很不容易出汗,所以就表現為傷寒證。試想,一個人在家裡沖冷水澡,結果感冒了,他是受風還是受寒?他的感冒會表現為有汗的中風還是無汗的傷寒?他的怕冷是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惡風,還是覆衣加被惡寒不減的惡寒?我看是沒準的,主要取決於他平時的體質,平時愛出汗的可能就表現為出汗的中風,平時不愛出汗的就可能表現為不出汗的傷寒,至於惡寒的輕重,和他本身的體質強弱、敏感程度以及受寒的程度等等因素有關。說惡風只見於三陽病不見於三陰病的,更是不靠譜。三陰病本身是陽氣比較弱,所以惡寒程度往往比較重,這是對的。但是也並非個個都特別怕冷的厲害,也有怕冷不那麼厲害的,甚至有怕熱的!如果這點都不清楚,你怎麼去理解厥陰病的寒熱錯雜?!所以,我們沒有多大必要去區分什麼是惡寒,什麼是惡風。我們只要知道兩者都是怕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後文中兩者可能會混用。但是,這個怕冷,在中醫體系裡面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診斷指標。從邏輯學上講,怕冷,是太陽病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太陽病必然怕冷,但怕冷不一定是太陽病。比如三陰病都可以怕冷。
為什麼怕冷是太陽病的必要條件。因為太陽病是體質還算不錯的人,感受了外界的風寒,體表的熱量,即陽氣,損失了,所以體表溫度降低,當然就會感覺怕冷了。沒有這個必要前提,那他就不是太陽病了。太陽病肯定惡寒,三陰病惡寒也是常見癥狀,少陽病(即使不兼表證)偶爾也會有惡寒,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陽明病即溫病初期,也有醫家認為會有惡寒的癥狀。比如溫病條辨就有此說。當然,我不認為陽明病即溫病初起會有惡寒。但是太陽病剛剛發病,轉眼即傳變為陽明病,可是很常見的啊!那麼這個由太陽病傳變而來的陽明病,發病之初有惡寒癥狀,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可見,惡寒一症,所見甚廣。但是,典型的陽明病肯定是沒有惡寒的,典型的少陽病也很少有。那些表現為惡寒的陽明病或者少陽病,都是有特殊原因的,不屬於常態。所以,三陽病而言,只有太陽病有惡寒。中醫有句格言——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這句話在三陽病裡面,基本還是正確的。算上少陰病,也可以。因為少陰病也惡寒,而且也屬於表證。但是,惡寒是三陰病的常態,太陰病必然惡寒,少陰病也惡寒,厥陰病也有惡寒。所以,就整個六經體系而言,這句話就有問題了。所以不要把它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畢竟惡寒常見於表證,這一點沒錯。尤其是我們在治療表證的過程中,要記住這句話。也就是說,表證,不管是太陽病還是少陰病,治療過程中,只要惡寒還在,就要考慮表寒未盡。尤其是太陽病的治療過程中,更是如此。太陽病治療中,惡寒還在,說明表證還在,表證在,那就好繼續解表,繼續用汗法。而少陰病治療過程中,要時刻防止汗之過度,防止轉入太陰。因為轉入太陰,仍然惡寒,但是汗法已經不再適用了。
下面說說發熱。也就是現在常說的發燒了。但在傷寒論里,一般叫做發熱。發熱是非常常見的癥狀之一。尤其在三陽病裡面,三陰病里也有發熱。完全沒有熱象的疾病是比較少的。 所以,能把發熱這一個問題扯清楚,是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的必要條件。發熱,一般而言,是正邪交爭的表現。體內有邪氣(這個邪氣,可以是外感的六淫,也可以是內傷七情,以及各種痰濕瘀血等等代謝廢物),人體的正氣就必然有一個向外排出的努力,這種排出病邪的努力和過程,就表現為發熱。排邪的努力越大,發熱越嚴重。所以發熱,發高燒,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不是壞事,是好事。只有正氣充沛的人,生病了才會發熱,正氣極度衰弱的人,生病了也不會發熱,這恰恰是最不好的,因為他連排出病邪的努力都沒有。中醫治病,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順應身體的正氣所做的排出病邪的努力方向,幫助正氣儘快地把病邪排出去。中醫做的只是幫助身體疏通排邪的渠道,給正氣一點幫扶而已。所以,有人說,中醫從來沒有治好過病,所有的病都是人自身的自愈能力的結果,中醫只不過是給身體的正氣幫點小忙而已。對發熱的另一種理解,是從陽氣的分布來說的:氣有餘就是火,氣不足就是寒。發熱就是火。有人說,西醫動不動就是發炎,中醫動不動就上火。醫生都有套路吧?醫生當然有套路,但是套路也有對錯之分哦。氣有餘就是火,沒錯,但是火有實火和虛火之別。實火是指正氣真正很足,陽氣真正很旺盛的情況。比如太陽病的發熱就是實火,實熱。因為太陽病患者正氣尚足,仍然足以抗邪,不管能不能順利把病邪趕跑,但幹上一仗的魄力還是有的。 陽明病更是實火,少陽病也是,我們以後會詳細分析。三陰病也可以有發熱,但基本都是虛熱了,因為三陰病就是正氣不足的毛病。
關於發熱,西醫只相信溫度計,溫度計說發熱就是發熱,溫度計說不發熱就認為不發熱,一切以刻度為準。中醫不大理會溫度計,而更在意患者的癥狀和感受。比如,嘴角爛了,眼睛紅了,量體溫正常,但中醫仍認為是熱是火。發燒了,西醫只會根據溫度計的刻度,分個高燒和低燒,高燒就退燒加消炎,低燒就消炎了事。吃瓜群眾不免驚呼:西醫治病也太TM傻瓜式了吧!但中醫對發熱的分類,完全不理會溫度計的刻度,卻能分出一大堆的類型出來。吃瓜群眾是否又驚呆了:中醫治病也太TM任性了吧!沒辦法,誰讓你們老說中醫博大精深呢?總得給你們一點點小理由吧!身體壯正氣足,怕冷與發熱並見:太陽病;身體壯正氣足,大熱蒸騰,蒸蒸汗出,怕熱不怕冷:陽明病;身體不太差,發熱,怕熱不怕冷,局部熱象明顯,沒有大汗蒸騰:少陽病;
身體虛寒明顯,但有局部熱象,發熱,可見怕冷:厥陰病;身體極虛,發熱怕冷並見:太陰病之陰盛格陽。身體虛弱,脈浮微細,惡寒發熱並見:少陰病之水飲內停。其他較細的證型分類和合病並病等等,就不多列舉了!總之,中醫對發熱極其重視,分類也多。但分類主要根據癥狀和感受,不考慮溫度計的計量。不是中醫不會用溫度計,而是溫度計只會添亂,對辨證施治一點幫助都沒有!那麼,太陽病的發熱是什麼樣的?很簡單,就是發熱而已!熱多少度不必管他,與辯證無關!我們關注的是,發熱的同時是否怕冷,太陽病的發熱與怕冷必然相伴。只發熱不怕冷不是太陽病。我們還要關注是否口渴,舌苔黃不黃?
苔黃口渴,說明裡熱,就要考慮陽明病了。總之,我們關注的是一系列的癥狀,不是體溫高低。有同學會問:你不管體溫高低怎麼行?發燒太高會燒壞腦子的!你這學生肯定不是好學生,老師說的是不用管他體溫高低,不是不給他及時治療!你就管他體溫高低,不也要有個處理過程嗎?而中醫的治療更快更有效!看來專心聽講比不恥下問更重要!好了,下面說說出汗吧。出汗,可以是正常生理功能,也來可以是一個癥狀表現。作為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出汗是必須的。天熱了會出汗,運動會出汗,喝熱水會出汗,這都是正常的。這些應該出汗的情況,出汗的量必須適度,太多了不行,太少了也不行。那麼多少是多啊?我就不多說了,你就根據經驗判斷,在同樣的情況下,你比其他大多數人的出汗量,是明顯偏多呢?還是偏少呢?總是比別人偏多,那就叫多汗,相反的就叫少汗或無汗。這個癥狀在中醫看來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西醫的診斷體系里,就不那麼被重視。本條里講的是中風的特徵性癥狀,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出汗的癥狀。出汗有多少的區別,有部位的區別,有時間和頻率的區別。但太陽中風的特徵性癥狀,只是出汗而已,沒有說他出汗多少,也沒有說他是那個地方出汗,也沒有說時間和頻率如何!呵呵,又一個傻瓜式的診斷指標!你只要是出汗就可以了,就算你一條了!當然,必須是發熱,怕冷,脈浮緩,頭痛等等癥狀都具備的前提下,而且是身體尚未極度虛衰的前提下,再有一條出汗,就可以了,就可以判斷為太陽中風了。這裡的出汗,是指你生病以來,感到不舒服以來,是否出過汗。 只要出過一點汗就可以了,或者局部出汗,比如頭上出點汗或者前胸後背出點汗,都算。當然,持續性地出汗,身上一直潮乎乎的,就更算了。但是,如果一直大汗淋漓不間斷,那就要小心了,因為這很可能不再是太陽病了!持續性大汗淋漓,就需要考慮陽明病、少陰病,甚至可以考慮太陰病、厥陰病或者少陽病。總之,出汗的情況,可以見諸於各經病之中。怎麼區別呢?就是要參照其他癥狀,做綜合判斷。當然,本條裡面講的出汗,指的是持續性的,不特別嚴重的出汗,這種情況如果和上述其他癥狀同時存在,那就是太陽中風了。如果其他癥狀都有,出汗卻不明顯,或者只是偶爾出點汗,那也算,只是不算特別典型的太陽中風。不管他是否典型,只要屬於太陽中風,那就按照太陽中風的路子治療,那麼就可以治好。所以,關鍵是各種癥狀要綜合考慮,而不是單獨看個別癥狀如何。好了。上面講的就是傷寒論的第二條,關於太陽中風的定義和特徵性癥狀。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