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因醫學:80%的健康答案在醫院之外

循因醫學:80%的健康答案在醫院之外

來自專欄無麩質飲食30 人贊了文章

當維蘿第一次走進曼醫生的診室時,她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她已經受盡了折磨。

多年來,她一直遭受著慢性頭痛的困擾。

她時常能感覺到腦袋上被框了一個緊箍,並且被一直念著咒。

與之伴隨的,是一個無形的鎚子,不斷地敲擊著她的腦門。

在嚴重的時候,她能感覺到每根神經都在被撕扯著——似乎在下一秒大腦就會開裂……

作為一個33歲的已婚職場女性,維蘿需要同時兼顧著家庭和事業。

她需要照顧兩個孩子,並維繫著一份業務經理的工作。

所以,很多時候,她只能強忍著疼痛,來維持著日常的生活。

但漸漸的,她的病情變得越來越嚴重。

在晚上,她開始睡不著覺;到了白天,人也沒有力氣。

在這種情況下,她不得不經常打電話讓她的母親來幫忙照顧孩子。

有時候,疼痛讓她起不了床;於是,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老闆請假。

她看過無數的醫生。

每次滿懷希望而去,而每一次歸來,面臨的卻都是同樣的噩夢。

藥物暫且地有些幫助,卻又給她帶來了疲勞和昏睡的副作用。

而頭痛的癥狀,依然是反反覆復。

就在她拜訪曼醫生的三周前,她剛剛去過洛杉磯的一家醫院。

那裡的醫生告訴她:

「你的結果一切正常,我就先給你開些止痛藥。你先回家觀察下,如果疼痛狀況持續或加重了,再回來看。」

維蘿照做了,而在之後也回去看了。

在那幾周的時間裡,她做了無數的血檢、2次CT掃描和1次腰椎穿刺。

然而,一切的經受,卻似乎只是徒勞的折騰。

在數年的四處奔波之後,她不願意再在醫院之間折騰了。

然而,疾病給她帶來的遠遠不止是身體上的痛苦。

由於經常請假,老闆開始對她產生了不滿——她面臨著被辭退的風險。

而如果被辭退了,她就沒有了穩定的收入。

沒有了穩定的收入,她的醫療費用、她的房租、她孩子的學費都將成問題。

維蘿渴望著康復。

所以,她再一次走進了醫院——走進了曼醫生的診室。

曼醫生的助理接待了她。

她幫她測量的血壓和脈搏,並詢問了有關她的基本情況。

助理了解到,維蘿居住在洛杉磯的南部,於是便問道:

「維蘿,可以告訴我你住的地方是怎樣的嗎?也就是你的房子。」

助理補充道,「房子里有發霉的地方嗎?有漏水的地方嗎?家裡有蟑螂嗎?」

對於這三個問題,維蘿的回答均是"有"——家裡有發霉的地方、有出現漏水、還有蟑螂。

隨後,曼醫生進來了。

他接過了助理遞來的記錄,仔細地看了一遍。

然後,他向維蘿打了聲招呼。

維蘿抬起頭來,響應了曼醫生的招呼。

曼醫生看清楚了維蘿的臉,他很快就注意到維蘿的鼻子上有些異樣。

維蘿的鼻子上有些褶皺;他意識到,這種褶皺是由「過敏性敬禮」(allergic salute)造成的。

所謂過敏性敬禮,實際上是過敏的孩子常做的一個動作——向上揉鼻子,試圖讓鼻子能舒服些。

而在這裡,維蘿估計也是如此。

曼醫生坐到了維蘿的旁邊,向她詢問了一些問題,並傾聽著她的訴說。

他了解到:維蘿的家裡有漏水的情況,但房東不肯修繕;她的大兒子存在嚴重的哮喘,常常需要去看醫生……

在經過15分鐘的交流後,曼醫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他對維蘿說:

「維蘿,我想我知道你的問題所在了。我想這一切和你住的地方有關。」

他接著說:

"你的偏頭痛和你的過敏性鼻炎是有關聯的。過敏,還有和過敏相伴隨的疼痛,常常會由潮濕環境中的黴菌造成。而我想你大兒子的哮喘也可能和這個有關。」

維蘿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並問到:「那我應該做些什麼?」

曼醫生回答道:「我們診所目前和兩個社區組織有合作。我們會幫你請一位社區工人。這位社工會幫你解決這些居住環境的問題,讓你能住得更健康。「

幾天後,曼醫生請的社工來到了維蘿的家。

社工幫她檢查了家庭的居住環境,並去聯繫了維蘿的房東。

這一次,面對著醫生的醫囑和相關的法律條文,維蘿的房東不得不答應支付修繕費用。

最後,維蘿房子中的潮濕、黴菌和長蟑螂的問題都被順利地解決了。

在幾個月後,維蘿來回訪了。

她告訴曼醫生,她的癥狀改善了90%,多年嚴重的頭痛基本消失了。

現在的她擁有了更多的精力。她在工作上更加順心了,在家中也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了。

更令人的高興的是,維蘿的那原本經常發哮喘的大兒子,現在也基本康復了。

這不是故事,這是曼醫生(Dr.Rishi Manchanda)親手接診的一個病例。

他在他的書《Upstream Docters》中記錄了維蘿的病例。

並且,在2014年,曼醫生在一場TED演講中再次講述了維蘿的經歷。

那場演講的主題為"是什麼讓我們生病?請往源頭看。"(What makes us get sick? Look upstream)

在演講中,他用維蘿的案例引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Upstream Medicine。

我稱之為"循因醫學"

循因醫學:尋找病因的成因

在維蘿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讓維蘿恢復健康的不是精密的儀器,也不是特效的藥物,而只是一個簡單的改變——居住環境的改變。

然而,為什麼維蘿花了那麼長的時間才得到真正的緩解?

答案很簡單,我們的醫療體系存在問題。

事實上,從常規醫學的角度來看,維蘿曾接受的檢查和治療都是非常恰當的。

醫生們通過各種儀器和檢驗手段試圖尋找維蘿的病因。

醫生們給維蘿開了止痛藥,幫她緩解癥狀。

醫生們還給了她合理的囑咐:先觀察一段時間,如癥狀反覆,再進行隨訪。

毫無疑問,醫生們的做法完全符合當前醫療體系的標準。

但問題是,這套醫療體系並不能解決像維蘿這樣的問題——亦包括大多數的慢性疾病。

自上個世紀以來,醫學界就越來越關注於疾病的生物和分子層面。

相應而生的,是一個龐大的醫藥產業。

漸漸的,藥物和精密的儀器成為了醫生們最重要的工具。

毫無疑問,利用這些工具,醫生們取得過很大的成就,包括抵禦感染性疾病,極大地促進了人均預期壽命……

然而,這個體系向病因單一的疾病過度擬合了。

對於病因單一的疾病,了解疾病機理,對症下藥也許就可以治好。

而對於絕大多數病因複雜的慢性病,一旦提到「病因不明」,醫療的關注點往往就是在緩解癥狀:

頭痛嗎?那就來點止痛藥吧。胃反酸嗎?那就吃點抑酸葯吧。

如果醫學水平足夠高,醫生們或許也能找到維蘿頭痛背後的發病機制——也就是癥狀的病因。

也許是某種炎症因子水平過高;這樣的話,醫生可以用某種消炎藥來控制。

也許是存在某種自身免疫反應;這樣的話,醫生則可以用到一些免疫抑製劑來抑制。

但我們可以想到,這樣的治療依然會是治標不治本的。

因為醫生們從來沒有問過,炎症是從哪裡來的?自身免疫是從哪裡來的?

他們關注的是癥狀和病因,但很少有考慮到病因的成因

——The causes of causes。

而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造成問題的是各種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這些因素包括飲食、居住環境、空氣質量、壓力狀況、個人的經濟水平……

而這些因素往往是病因的成因,是疾病的源頭。

如果我們回溯那些病因,不管是慢性炎症、腸道通透性的增加、荷爾蒙失調還是神經遞質失衡,我們都可以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成因。

慢性炎症,可能是過多地攝入了的糖和加工食品

腸道通透性增加,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中吃了大量過敏的食物

荷爾蒙失調,可能是晚上接受了過多的藍光

神經遞質失調,可能是日常壓力過大……

而這些引起疾病的根本因素,就是循因醫學所要去尋找並設法解決的。

低垂的果實:健康的第一負責人

對於維蘿而言,能遇到一位遵從「循因醫學」的醫生無疑是幸運的。

很有可能,如果沒有遇到曼醫生,她仍處於病痛之中——正如無數處於慢性疾病中的人一樣。

毫無疑問,我們的醫療體系需要改變,這包括宏觀的政策和醫生的觀念。

當然,所有的改變都需要時間,所有的改變都面臨著挑戰。

但其實,就在當下,我們就可以摘到"低垂的果實"。

一項2016年發布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的研究表明,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來自醫療機構的醫護僅占所有因素的16%

這也就意味著,80%以上的健康答案是在醫院之外。

而現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患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他們常常會問兩個問題:

「我應該再做什麼檢查?」——儘管他們已經做過了必要且足夠的檢查。

「我應該吃什麼葯?」——往往就是西藥無效換中藥,中藥無效再換西藥。

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有「循因」的意識,去更多地關注那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源頭因素」,那麼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而在這裡,最關鍵的就問題在於」你不知道「。

就像曾經的維蘿不知道有黴菌的屋子會引發頭痛。

也就像許多人不知道,常見的麵食可能給一部分人帶來嚴重的腸道炎症和精神疾病。

而更多的人都低估了久坐、人造光、壓力過大和孤獨感帶來的危害。

所以,很多需要,我們最需要的恰恰是「認知」。

有了認知,才可能有行動;有了行動,才可能產生改變。

既然絕大多數的健康答案都在醫院之外,

那我們更應該意識到: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而你需要為你的健康去提升認知,去了解疾病背後的那些根源因素。

個人的力量就是這場醫學變革中的低垂果實。

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人人可用的健康模型。

個人健康管理模型

在影響健康的根源因素中,有些是我們難以控制的——小到個人的基因,大到國家的政策。

但有更多的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將這些可以控制的因素分為7個方面,分別是①飲食、②運動和休息、③環境毒素、④生活習慣、⑤壓力、⑥連接和關係、⑦社會狀態和生活心態。

在這7大方面中,我整理出了7×7=49個重要的因素。

我將這49個因素轉化成了49個問題,

這些問題將幫助你更好地去審視自己的生活。

① 飲食

  1. 糖的攝入:你是否有喝甜飲料、吃甜品或做菜放糖的習慣?(建議:戒糖)
  2. 加工食品:你是否經常吃餅乾、薯片、冰淇淋之類的加工食品?(建議:戒所有的加工食品
  3. 食物反應:你是否有想過自己對某些食物存在過敏、敏感或不耐受?(建議:如有相關癥狀,進行檢測或進行排除飲食)
  4. 營養元素:你是否攝入了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脂肪酸?(建議:用chronometer、myfitnesspal或薄荷進行一段時間的記錄,根據報表結果調整飲食)
  5. 進食時間:你是否經常很晚才吃東西,比如晚上7點之後?(建議:盡量避免在晚上7:00後進食,睡前2小時內不吃任何食物)
  6. 升糖指數:你是否會吃很多的白米飯和白饅頭,而且吃完後會發困?(建議:減少精鍊碳水的攝入,用肉類、油脂或經過浸泡或出芽的全穀物代替)
  7. 飲用水質:你所在地區的水質是否不佳?(建議:可以使用凈水器,並通過吃適量的動物內臟來補充微量元素)

② 運動和休息

  1. 長期久坐:你是否經常坐著學習或辦公,而且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建議:使用可以調節高度、支持站立的辦公桌,站坐交替著進行。或者,每坐20分鐘,起身運動2分鐘
  2. 間隔休息:你是否經常就是一開始工作就停不下來?(建議:設置一個鬧鐘,每工作50分鐘至少休息10分鐘)
  3. 運動時間:你有多久沒有進行身體鍛煉了?(建議:每天至少有30分鐘的運動時間[包括步行],並根據身體狀況,增加力量訓練高強度間歇性訓練
  4. 運動恢復:你是否會在連續運動幾天後出現不適,比如疲勞、腹瀉或頭痛?(建議:在每次劇烈運動後,進行足夠時長的休息,通常是1-2天。)
  5. 夜間照明:你是否在太陽落山後,還讓屋子裡亮堂堂的?(建議:日落後,盡量減少見光;如果可能,關閉所有光源;在睡前,讓屋子處於全黑
  6. 睡眠時長:你是否每天睡夠了7個小時?(建議:保證每天至少7-9小時的睡眠;如果存在慢性炎症性疾病,每天睡眠10小時也是正常的)
  7. 睡覺時點:你是否經常很晚入睡,以至於第二天無法在起床點自然醒來?(建議:根據起床時點和睡眠時長設定一個提醒睡覺的鬧鐘。鬧鐘響起後,停下一切工作,準備睡覺。)

③ 環境毒素

  1. 塑料製品:你是否經常使用塑料或一次性的餐具,或者是經常喝塑料瓶裝的水?(建議:用不鏽鋼製品和玻璃製品替換塑料用品;自備水壺,減少塑料瓶裝水的飲用)
  2. 日化用品:你的日化用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的添加劑,比如含甲醛釋放物的化妝品?(建議:儘可能減少化妝品和洗護產品的使用)
  3. 清潔用品:你是否經常使用空氣清新劑或含有香味的紙巾?(建議:盡量避免使用含芳香氣味的清潔用品)
  4. 家裝傢具:你家的傢具或牆紙有刺鼻的氣味嗎,特別是有太陽曬進屋子的時候?(建議:選購環保材料的傢具和家裝建材)
  5. 黴菌毒素:在你家的牆壁或角落裡是否有長黴菌,特別是在洗手間和廚房裡?(建議:花點時間清除掉所有可見的黴菌斑)
  6. 農藥污染:你吃的食物可能受到農藥污染嗎?(建議:對於最容易被農藥污染的蔬果,盡量選擇有機種植的,包括草莓、菠菜、蘋果、番茄、油桃、青椒、桃子、芹菜、西紅柿)
  7. 空氣污染: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是否不佳?(建議:如果當地污染嚴重,可以選擇一款好的空氣凈化器)

④ 生活習慣

  1. 使用煙草:你是否抽煙,包括電子煙?(建議:戒煙)
  2. 食用檳榔:你是否食用檳榔?(建議:戒檳榔)
  3. 口腔護理:你是否做好了口腔護理?(建議:每天至少刷兩次牙、勤用牙線、每半年洗一次牙)
  4. 藥物使用:你是否經常使用抗生素、抑酸藥物或免疫抑製劑?(建議:如無必要,盡量避免使用此類藥物;如為處方藥物,請遵醫囑)
  5. 戶外時間:你每天是否有至少2小時的戶外時間?(建議:為每天安排2小時以上的戶外時間,可以是戶外的工作任務,也可以是戶外的休息時間)
  6. 接地時間:你每天是否有至少20分鐘的時間是赤腳接地的?(建議:為每天安排20分鐘的接地時間,可以是赤腳在沙灘上散布,或赤腳在小區的大理石地上走路)
  7. 日照時間:你是否曬了足夠的太陽?(建議:在每周至少有3天,有30分鐘的時間曬太陽[至少露出上半身])

⑤ 壓力

  1. 生理壓力:你是否會在沒睡好覺時、劇烈運動後或輕斷食時感覺到難受和壓抑?(建議:保持充足的睡眠,調整運動強度,並依照身體狀況,減少斷食的頻次)
  2. 癥狀壓力:你是否會在出現身體癥狀時,比如疼痛、腹脹、腹瀉、疲勞時,感到壓力和自責?(建議:學會自我關懷,學會照顧自己,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
  3. 雜訊壓力:你是否生活在非常嘈雜的環境中,比如臨近馬路的住宅,或者有室友半夜打擾的宿舍?(建議:在家中可使用木製傢具、粗糙牆壁、隔音墊、吸音海綿來抵禦噪音;在寢室可使用耳塞。)
  4. 電子設備:你是否經常收到微信消息、各種APP的推送以及各種郵件的提醒?(建議:關閉所有APP的推送,每天定時處理微信消息和郵件)
  5. 截止日期:你是否常常因為截止日期而焦慮不堪?(建議:學習時間管理和任務分解,提前規劃好工作;調整優先順序,學會拒絕不重要的邀約
  6. 減壓方法:你是否在壓力到來時能有效地應對?(建議:至少學會三個方法,大笑、深呼吸和冥想)
  7. 面對壓力的態度:你是否認為壓力是有害的?(建議:改變壓力有害的觀點,把壓力當成是一種挑戰,當成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機會。)

⑥ 連接和關係

  1. 孤獨感:在最近的三個月里,你是否經常因為一個人而感到孤獨?(建議:花時間和家人朋友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有可能,不要獨自一人就餐;另外,可以考慮養一隻寵物)
  2. 家庭關係:在最近一個月里,你是否經常和家人發生矛盾?(建議:不去試圖分清誰對誰錯,只求讓大家都舒服。)
  3. 強效連接:你是否有幾個能夠袒露心扉的朋友?(建議:與少數重要的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放棄淺層關係的社交活動)
  4. 負能量:你身邊是否有經常抱怨的人,或者你有加入一些天天就是各種埋怨的患者交流群?(建議:遠離負能量的人,屏蔽或退出那些充滿抱怨的患者交流群。
  5. 尋求支持:回想過去一段時間,在你低落時,你是否嘗試過主動地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建議:在你感到困難的時候,向他人尋求支持,包括朋友、家人、長輩、以及線上的群組成員)
  6. 服務他人:你是否會經常去做些幫助他人或讓別人高興的事情?(建議:在別人有需要時,像幫助自己一樣去幫助別人;參加你認為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或者,最簡單的,把錢花在別人身上。)
  7. 感恩他人:你是否會花時間思考那些值得感激的事,並去感謝那些幫助過你的人?(建議:每日晚餐後,寫下這一天的感恩日記;安排一個日子,去表達你的感謝——無論通過言語還是行動。

⑦ 社會狀態和生活心態

  1. 就業狀態:你是否處於待業之中?(建議:找一份工作;如果不行,根據一項職務的招聘要求,學習相應的技能。或者,為自己工作。)
  2. 教育狀況:你目前的最高學歷水平是什麼?(建議:如果你本科在讀,或者還更加年輕,請儘可能完成本科教育。
  3. 目標感:你有未來有什麼特別的期待嗎?(建議:為自己設定一個長遠的目標,可以是你非常想去的一個地方,可以是你非常想成為的人,也可以是你非常想做成的事。)
  4. 控制感:你是否感覺生活常常失控?(建議:多關注自己能控制的,減少關注自己無法控制的;盡人事,知天命)
  5. 積極思考:你是否經常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擔憂一些未來的事情?(建議:相信自證預言,你認為事情會變好,事情就會變好。)
  6. 固定思維VS成長思維:你是否認為自己天生就做不好一些事?(建議:從固定思維轉換為成長思維的心態。只要你掌握方法,加強訓練,你可以做好任何事情。)
  7. 保持正念:你是否經常不知不覺地就度過了一天,發生的事情都感覺很模糊?(建議:時常停下來,不帶任何評價地去觀察一切——呼吸的流動,疼痛的起伏,聲音的遊走,以及眼前景象的動與靜

以上49個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健康因素,每一種因素的背後都有著對應研究或理論的支撐,它們往往是健康的源頭。

如果你有幸在這49個方面都做好了,那恭喜你,你有較大的概率擁有理想的健康狀況。

但如果你在很多地方還有所欠缺,也不用擔心。

在現有條件下作最優解就好。

你可以做好全部,只需一次專註一件。

木森說

由於歷史的遺留問題,我們的醫療體系過度地關注於疾病生化和分子層面的病因,卻往往忽視了病因背後的成因。

於是,對於病因較為明確的疾病,有時儘管對症下藥,也往往存在複發。

而對於病因不明的疾病,更多的卻只是在緩解癥狀。

因此,對於越來越多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這套醫療體系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對此,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框架:循因醫學——去尋求病因的成因

——the causes of causes。

80%的健康答案在醫院之外。

這些影響疾病的根源因素恰恰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這將意味著,每個人都應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每個人也都應參與到整個醫療體系的建設當中。

我希望有一天,醫生和患者能擁有真正的合作關係。

雙方一起,從診室內到診斷外,從病房到家中

從源頭開始,讓生病的人,能得到真正的治癒。

-End-

參考:

ted.com/talks/rishi_man

Manchanda, R (2013) The Upstream Doctors: Medical Innovators Track Sickness to Its Source (Kindle Single)

Hood, C. M., Gennuso, K. P., Swain, G. R., & Catlin, B. B. (2016). County Health Rankings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terminant Factors and Health Outcom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0(2), 129-135.


推薦閱讀:

近視會遺傳嗎?眼一生提醒!你可能就是孩子近視的元兇
《養生堂》健康始於足下

TAG:醫學 | 健康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