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堰塞湖」效應-資產緊縮-物價通脹來臨!怎樣應對?
6 人贊了文章
何為經濟「堰塞湖」?
我們熟知的堰塞湖是: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穩定的地質狀況所構成,當堰塞湖構體受到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會出現「溢壩」,最終會因為堰塞湖構體處於極差地質狀況,演變「潰堤」而瞬間發生山洪暴發的洪災,對下游地區有著毀滅性破壞。
經濟異曲同工-由於貨幣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夾層空間形成。典型就是:貨幣釋放速度高於生產創造速度。
我們來看幾組數據: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gdp從08年到17年近年來從10%走向6.7%,我們取中位數在8%附近
同期我們M2從30%走向10%,其中較快增長在08-10年,中位數我們向下移至16%附近。
結論就是,貨幣超發經濟增速兩倍以上。(gdp45%來自房產及相關行業,估計是3倍速度發行貨幣)
造成的結果就是
450萬億房地產
+
證券+債券市場150萬億
+
M1基礎貨幣60萬億
+
民生消費市場30萬億
堰塞湖效應也便出現,上層巨量的資產端會向消費端溢出,我們能看到的是,固定資產以房產為主的資產,成交萎靡,折價銷售;大米雞蛋肉等快速上漲。
通俗的說,房產不漲了,就會有人賣出,換成的巨量資金向下充斥市場,錢多了,物價就上來了。
房地產市值究竟怎樣定位?
我們來看一下數據:17年末,中國房地產總市值430萬億,A股總市值60萬億不到,中國17年GDP82萬億,美國17年末房地產市值是200萬億人民幣,但是美國17年GDP是122萬億人民幣,美股總市值190萬億人民幣。
問題在於,我們真的把一半房子賣了,就可以買下美國所有土地嗎?還是永久使用權?
美國剝削全世界財富百年,方才攢下如此巨大財富,而我們僅僅依靠近10年巨大的房產?依靠天量M2增速?
大家常言房產泡沫,房產泡沫,究竟在哪裡?我們用數字來看!
市面有100套房子原價100萬(1億市值),A賣一套200萬給B
這時候:市面有100套房子單價200萬(2億市值),只流入100萬,增加1億「市值」
問題顯而易見,所謂的資產,都是用現金流撐起來的,一旦現金流斷裂,也便形成無量下跌。反應到我們生活就是,銀行認為你只要付得起現金流,每個月還一部分,就可以支撐房價。同樣,銀行看得到高負債帶來的風險,可是你工商不貸,建設可以貸啊,大家都知道,貸款30年,還的一半是利息吧,利潤很大。一旦系統性風險呢?大不了大家一起玩完,反正我坐行長時業績好就行。再說貨幣體系不能崩,不信兔子不救他。
以17年數據為基準,十六年來,北上廣深的房價漲了20倍,但全國的GDP上漲了只有不到7倍。中國的樓市總市值已經超過了430萬億,是GDP的5倍(超過全球平均值的一倍),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2.5倍,是儲備貨幣的15倍,是貨幣發行的45倍。
北京金融街和上海陸家嘴的房價基本比肩紐約曼哈頓的房價,毫不誇張的說,賣掉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差不多能買下美國。
支撐流動性的買家還有嗎?看數據
上圖可看到,我們僅僅用了6年左右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50年負債水平。目前居民槓桿在65%,這僅僅是銀行數字。民間還有影子銀行,七大姨八大嬸親戚負債,我想來百姓已經負債75%左右。沒錢了、沒錢了、沒錢了。
08年,美國將槓桿轉嫁給全世界,兔子分到了一杯羹,於是4萬億計劃,信貸猛增。
15年,兔子將槓桿從銀行和地方政府轉嫁給居民
so-變不了現的資產,都是數字!
股市底在何處?
股市為何不起?最近3年貨幣放水,房產窮途末路,股市卻熊途漫漫。根在於新股發行,曾今20年我們發行2000支股,最近3年,我們髮型了1000多支。
我們防範系統性風險,債務危機已經夠大了,兔子不可能再吹出一個流通性這麼好的炸彈給自己埋雷的。相對應,其他市場一旦崩潰,這裡反而成為緩衝池。只是年初我預測2800企穩,可惜目前來看,緊縮政策更加嚴峻,實體經濟水深火熱。大盤大概率大2450,才會出現強反彈。多的技術分析不說了,大家按照貨幣總量和溢出算一下,八九不離十。
未來何去何從?
在國際經濟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即政府不太可能同時兼顧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管制和固定匯率制這三個目標,只能三者取其二,這通常被稱為蒙代爾三角或者克魯格曼三角,或者說,從政策可置信和可持續角度觀察,我們只能選擇角端解,難以選擇中間解。新近有研究者指出,考慮到國際金融周期,傳統的不可能三角將被「二元悖論」所取代,即無論選擇怎樣的匯率制度,一國央行不可能兼顧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的資本管制。
在真實的宏觀調控中,和央行總是試圖突破「不可能三角」制約一樣,宏觀調控也會嘗試尋找一些「中間解」,從而導致調控走走停停,甚至有所反覆。或者說,穩增長將被界定為一個較寬的區間值,保實體可能會兼顧轉型升級,去槓桿也階段性地不排斥穩槓桿,並強調貨幣鬆緊有度地精確滴灌。儘管如此,中間解仍然會受「不可能三角」的制約而有明顯倚重。例如在過去的12個季度,中國經濟穩定在6.7%-6.9%這個平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利有所改善,這是政策重點。而金融體系則以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金融系統會經歷穿越周期的漫長煎熬。
我們猜測,中國經濟的「不可能三角」儘管意味著宏觀調控可能會選擇中間解,以時間換取空間,而不走激烈的市場出清之路。但如果遇到外部危機衝擊時,中間解也會被角端解迅速取代。觀察1998年東亞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時中國的危機應對之策,實際上是在「不可能三角」中,究竟選擇了哪兩項?毫無疑問地,是穩增長和保實體,金融體系將暫時承接巨大風險。東亞危機時,中國穩增長的區間是7%-8%,而後有國企「三年脫困」的努力,期間金融體系付出了沉重代價,始於2003年的、長達10年的經濟景氣周期,給「銀行股改」帶來了機遇。次貸危機時,穩增長和保實體的標誌是巨大的經濟刺激計劃,金融體系在此後迅速膨脹,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泡沫至今未完全撇清,導致了所謂「三期疊加」。
釐清現實,目前五大國有銀行給出了上半年的財務表現,盈利有4%-6%的增長,不良資產率均呈下降之勢,這和「不可能三角」給出的預判存在偏差。在不可能三角的約束下,政府輔助甚至替代市場出清,會導致人們對相關宏觀經濟數據存疑,較好的數據總是和強化的干預相互自我增強的。前瞻未來,國際經濟和金融的不確定性,在隨後兩年有增無減,「不可能三角」給出的政策前瞻也很明朗:如果遭遇外部嚴峻衝擊,那麼,宏觀調控仍將選擇穩增長,保實體,金融體系可以做什麼?去槓桿必先穩槓桿,為金融體系補充資本、降低盈利預期,提高風險容忍度,貨幣鬆緊有度和逆周期監管是必須的標配,而底線則是以國家信用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推演一下,中國宏觀調控的「不可能三角」是否有可能進一步簡化為「二元悖論」?存在這種可能性。改善實體經濟和壓降金融槓桿本質上都屬「政府出清」,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市場出清」,宏觀調控的「不可能三角」可以簡化為穩定增長和市場出清之間無法兼顧的「二元悖論」。如果一國對政府干預和產業政策持有強烈信心,那麼它會認為穩增長中的「政府出清」痛苦更小,社會經濟振蕩更可控,成功幾率更高。如果一國清楚它面對穩定增長和市場出清的「二元悖論」時別無選擇,那麼市場出清是遲早將遭遇的結局,政府熨平經濟周期的努力很可能是昂貴的。(上述不可能三角理論引自鍾偉教授)
帶給我們現實怎樣思考?
我認為會尋求「不可能三角」向「二元悖論」中間值,即
匯率貶值——固定資產貶值——企業倒閉行業洗牌
接下來我們面臨更加嚴峻的經濟形勢,這次經濟周期將會是長達3年的煎熬。望一起安好,你我晴天。
http://qm.qq.com/cgi-bin/qm/qr?k=pYhAi48C2AM5N28bGLJ2Vn3SkufO-WG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加入金融股票外匯實盤交流,群聊號碼:124711831微信群加我拉大家推薦閱讀:
※希臘從此撕去救助標籤 走出經濟危機困境
※金融危機十年:捕捉流動性的魅影
※通脹or通縮——我們的特色之路(預測)
※用一張漫畫嘗試解釋CDS
※一葉知秋:從義大利塌橋事故中看到的國家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