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魚人效應」,談電音行業未來主流趨勢

透過「魚人效應」,談電音行業未來主流趨勢

來自專欄電子音樂科普31 人贊了文章Losing It - Fisher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

或許你也知曉,有這樣一首神奇的歌,僅僅在發布上線的一天後(2018-7-14)就佔據了Beatport排行榜NO.2的高位次,並在2018-7-15毫不講理地奪取「冠軍寶座」,要知道這可是任何在意Beatport戰績的製作人夢寐以求的總榜頭名哦!

魚人現場釋出LOSING IT?

v.youku.com圖標

「Losing It」正式發行前,Fisher就已將其視為點燃現場的法寶

LOSING IT 至今仍牢牢霸佔Beatport總榜頭名,熱度必然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為了防止行文流水賬,這裡就不列舉都有哪些主流/非主流大牌現場播放過這首歌了,但是你有必要知道的是:一支Tech House曲目,居然逆襲拿下Tomorrowland 2018現場最高播放數據(15次),甚至連出於』特殊原因』接連得到致敬的經典曲目Avicii-Levels也只得屈居次席。

再看看其他入圍前十的曲目,基本清一色都是傳統印象中的EDM(狹),如此結果不可謂不奇怪,或者也說明Tech House的確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紅通天了。

並非偶然,「魚人」實則早已習慣了「出道即巔峰」的模式,比如他的代表作』Stop It』也曾連續一個多月穩定在NO.2的名次,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Crowd Control』和』Ya Kidding』兩支我尤其偏愛的Tech House作品身上。我私下裡把這種現象叫做「魚人效應」,畢竟能在極短時間內接連取得像Fisher這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實在罕見!

Crowd Control (Original Mix) - Fisher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

Fisher的幾張代表作

挖出你們心中的疑慮——WHY!?Fisher是吃了什麼靈丹妙藥么,讓他總能找到捷徑?

我們先從曲風本身剖析,Tech House本來就從沒有被認為是能夠代表Underground Electronic Music的類別,將Techno高度House化的製法使其天生就是為了迎合某個群體的需要,它的基調明顯要比Techno熱情,更低的BPM以及較為柔和的鼓點降低了聽眾的接受度門檻,再加上在多種場合都能參與的高適配度,Tech House註定不會是小眾曲風。

我的品味也很庸俗呀,平時聽歌最捨不得快進的就是Tech House了~

再者,如果你比較熟悉Fisher的個人風格便能感覺到:他的Tech House還真不是一板一眼去按照傳統格式製作,每支作品總能爆出令你印象深刻的「騷操作」,就像他的日常作風一樣,活脫脫一隻「瘋癲皮皮魚」。

LOSING IT這首新歌更能說明問題,雖然從客觀角度而言此曲並不如Fisher之前的作品精巧風趣,但他有意替換了一些粗獷的音色以及採用EDM式的Build-Up為Drop鋪墊,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音軌本身能在現場釋放出的調動性。可以說它就像一個泵,瞬間引爆舞池不在話下。

所以,諸如此類帶有明確功能性的音樂取得相應的商業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Bigroom就幾乎是一種純功能性曲風,藝術局限性較高,欣賞價值較低)。

只要是電音製作人,永遠都需要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平衡,除非你從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音樂商人」,不用過腦子直接花錢辦事即可。

Fisher固然在音樂製作方面有意去迎合世俗,使得他的作品顯得不那麼晦澀難懂,但他也並未以音樂口水化為代價去盲目兌換商業成果,這是與如今許多主流曲風有根本區分的一點,比如 Future House / Future Bass / Moombahton 幾類大熱曲風在誕生之初可是質量相當高,並且以先鋒製作人為代表呈現出幾大派別爭艷的繁榮景象,但如今早已淪為批量生產的一次性快餐,精品難覓。

Commercial代表融合&流行,Undergroud代表純粹&獨立,任何音樂類型皆遵循此理,只是由於電音的範疇實在太大,所以衝突點和鄙視鏈隨處可見。實則兩者誰都沒有看不起誰的絕對立足點,現實主義者自動匯入EDM,而對藝術追求高的人心裡幾乎只容得下電子樂最純粹的狀態,選擇因人而異。

但不論是誰,對音樂質量的要求都不應隨意,否則電音行業也無法進步。至於製作人,懂得在保證藝術的前提下實現商業模式才是王道,為了商業而商業的做法無異於野人,摒棄任何電音流派核心的行為都不可取,比如Psychedelic Trance不再迷幻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可回顧上期文章:『探討』Psy-Trance商業化進程與靈魂本質的矛盾性)

- END -

PS:本人知乎平台只上傳文章不參與任何討論,如需交流可關注微信訂閱號「電音入坑寶典」或搜索微信號「Electric_Gate」,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所以作為藝人你該做何職業規劃?作為電音迷又該支持怎樣的藝人和音樂?肯定需要經過一些試錯,但終究得走上正軌。比如Carl Cox、Paul van Dyk、Daft Punk、Above&Beyond、Eric Prydz、Deadmau5、Disclosure、Aly&Fila、Adam Beyer等巨星人物,你能說他們不商業嗎?顯然不,他們各自製作的音樂以及現場風格都很主流;那你能說他們地下嗎?更不能,不然他們的音樂也不會在EDM界內都擁有十足的傳播度。關鍵一環還是在於我們可以清晰地感觸到其中鮮活的靈魂,而不是一味取悅世俗而放棄藝術追求。

Fisher的成績是很值得借鑒的案例,電音行業需要更多這樣個性突出又頭腦清醒的藝人湧現,不論對於Fisher還是Tech House來說,前景都十分光明,我們只希望他們都能始終記得本我,不要被越來越高的人氣沖昏頭腦,最終誤入歧途(話外音:還嫌錢賺的不夠多嗎!?)。

伴隨著各種亂象和黑幕,電音行業必然逐步走向成熟,未來的主流電音場景屬於有創造性且內心有分寸的人,而不是「扒手」、「小丑」、「欺詐者」、「蛋糕師」、「環遊大師」等偏離正軌的角色。

電子音樂的藝術與商業協同統一,並不矛盾,儘管這個話題的爭議性從未降溫,但我想它們之間一定存在完美的結合部,這需要探索,也需要更多關心電音行業發展的你們共同探討!

- END -

PS:本人知乎平台只上傳文章不參與任何討論,如需交流可關注微信訂閱號「電音入坑寶典」或搜索微信號「Electric_Gate」,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推薦閱讀:

『探討』Psy-Trance商業化進程與靈魂本質的矛盾性

TAG:電子音樂 | DJ | 曲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