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最強大腦,為什麼美國更偏愛體育特長生?
4 人贊了文章
如果你在美國生活過的話,就會發現美國文化中有一種反智主義傾向。如果你很愛學習、讀書太好的話,大家會嘲笑你是nerd(書獃子)。但是如果你讀書優秀的同時,更擅長體育,運動神經發達,他們就會覺得你很cool(酷)。
美國的頂尖大學,招收學生時往往偏重體育特長生。無論在公立或私立大學,體育特長生都是唯一被冠以「特長生」稱謂的特殊招生類型。可以說,體育好的學生對申請美國高校是非常有優勢的。
體育文化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
美國總統的競選過程中,候選人都會不遺餘力的突出自己的體育才華。
特朗普年輕時,曾是「紐約最好的棒球手」,現在他特別鍾愛高爾夫球,更在邁阿密與蘇格蘭擁有兩座以「特朗普」命名的球場。
奧巴馬也是個運動天才,籃球、棒球、保齡球、高爾夫、游泳、甚至拉單杠他都無一不精。
布希總統三代都是耶魯大學的運動明星。
實際上這種大學對體育的偏愛深受早期盎格魯·撒克遜的精英文化所影響。
19世紀末,鑽石大亨塞西爾·羅德在牛津大學確立著名的「羅德獎學金」選拔標準時,曾明確表示他不想要「書蟲」,而要有能力的「對有男人味的戶外運動有所愛好並表現不凡」、同時還要有點「殘暴」的學者。
為了確保實現這一要求,他甚至為陽剛運動設置了具體的權重(20%),並將其提高到和學業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且,不僅大學青睞體育特長生,招聘員工的企業也對擔任過體育隊領袖的應聘者更加看重,他們相信所有名校畢業生都是足夠聰明的,在同等情況下,他們更願意招聘體育特長生。
更極端的例子是,華爾街一家諮詢公司招聘畢業生的對象居然只瞄準所有大學運動隊的隊長。
因為它發現,與高分學生相比,這些學生所具有的堅毅、時間管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素質使他們更適合在商界立足。
重視體育運動的文化,其實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不論是美國高校,還是美國社會的整體氛圍,體育文化都非常深厚。
這一點常常令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感嘆。一位知乎網友談到自己的經歷:
我在伯克利上武術課。每次做完準備活動(跑四圈,橫著跳兩圈,豎著跳兩圈,拍地板說「哈」跳兩圈,然後觸地跑、壓腿、打拳、馬步、弓步,來回很多圈),當其他美國學生照樣生龍活虎,而我像生完孩子一般跪在地上吐血的時候,我就明白,我在中國受的十五年體育教育——小學五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真心可以忽略不計。
也許是由於中國千百年來傳統的文官制度,尚文不尚武。
從宋朝開始,以文官治國的立國傳統弱化了尚武精神與體育教育,造成了以後書生多手無縛雞之力的局面。
「常青藤」的初衷是鼓勵體育競爭
體育一直是美國教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所謂的「常青藤」,實際上最早是東北部八所私立大學的體育賽事聯盟,這個聯盟成立的初衷就是鼓勵競爭。
西方社會崇尚競爭,表現在大學教育中,就是許多高校往往與實力相近、地理位置相近的學校結為「死對頭」。
比如,哈佛耶魯向來有彼此取笑的傳統,有著長達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哈佛VS耶魯橄欖球賽亦是兩校歷年對抗的重頭戲。
斯坦福和伯克利之間亦有長達一百多年的對抗歷史,比賽前夜有各自的運動員會嘲笑羞辱對方;得勝的球隊則可獲得「斯坦福之斧」。
馬克·伯斯坦(Mark F. Bernstein)在著作《橄欖球:美國偏執的常青藤聯盟起源》詳細敘述了橄欖球如何從殖民地時期的血腥運動發展為當代美國受眾最廣的體育運動。
以哈佛耶魯為代表的常青藤高校在橄欖球的早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橄欖球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運動,早先規則改進之前,經常發生過死人事件。當時廢除橄欖球賽事的呼聲漸長。
以總統羅斯福為代表的精英政客堅持不廢除。約翰·亞當斯之子查爾斯·亞當斯稱,橄欖球能夠「培養男孩的那些品性,保證盎格羅·薩克遜人種保持在歷史中的優越性」。
可見,美國大學的體育教育,至少在立國早期,有極強的種族意識和政治色彩;它繼承英國傳統,著眼於體育訓練,來培養青年的堅毅品格、忍耐精神與團隊協作能力——以此保持和加強種族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導地位。
橄欖球賽事同時也是培養校友忠誠度的重要時機。
相較於國內高校組織校慶以聚集校友的行政方式,美國高校的橄欖球賽事可以讓校友自發返回母校。這些賽事的觀眾時常拖家帶口,無形之中使下一代亦形成對於本校的忠誠度。
美國高校與其校友家族間,於是往往形成延續數代的利益關係:校友為學校提供財政支持,學校為校友的子女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在美國,不懂體育都無法社交
從審美的角度,相較中國女性對於「美白」具有執念,不少美國白人都有「美黑」傾向,因為偏黑的膚色意味著更豐富的戶外運動,更健康的生活理念。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美國文化都更推崇健康而有活力的體態,肌肉與線條美都是重要的外貌加分點。
如果你常看美國電影、美劇,就會發現亞裔男性在美國主流視野中有一種刻板印象:書獃子、瘦弱、說話輕聲細語(娘娘腔)、很少參加運動(宅男)等。
當然這都是西方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也是一種歧視,不過從另一角度也說明西方女性更喜歡的男性特徵是——自信、高大、健美、帥氣等,這些都離不開體育對個人魅力的塑造。
美國人見面打招呼經常說:「嘿!上周末的球賽你看了嗎?」如果你想迅速融入美國當地生活,可以多參加體育運動和俱樂部活動,在運動中可以更快的與他們打成一片,交到朋友。
所以體育對於美國人來講絕對不僅僅是鍛煉身體那麼簡單,不像我們去跳廣場舞或者暴走那種,那只是為了鍛煉身體。體育在這兒主要是社交。
體育從娃娃抓起 家長甘心陪練
美國人特別重視在每一件事情上培養孩子的領導力。
根據美國兒童醫生的建議,11-14歲的孩子每天需要至少1小時的運動(vigorous physical exercise)。不少平時工作非常忙的美國爸爸,一到周末,就會陪孩子做各種各樣的戶外體育運動。
美國各個小鎮上都有政府支持的各項團體體育俱樂部,從幼兒園開始,教練常常都是爸爸們,無論他們多忙,但是永遠都可以抽出時間做足球教練或橄欖球教練。
美國父母更注重Team sports(團隊類運動),因為他們認為團隊類的項目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
當然,陪練是個很辛苦的差事,但家長們都把這當成頭等大事,為此甘願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當孩子參加體育比賽時,大部分美國家長也會去觀看。這種對體育的無限量支持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美國孩子都穿得特別少,不像中國孩子那樣穿得嚴嚴實實。這跟他們從小就穿得少練出來有關,孩子雖然穿得少,但一直都在運動,所以也很少看到孩子們感冒流鼻涕的,比起國內孩子更為健康。
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說,到現階段我們國內的教育還是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太注意奧數、鋼琴等。
現在,更多的中國家庭也逐步意識到,讓孩子適當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和比賽,不僅是升學的加分項,更能藉此拓展他們的心智稟賦,相信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因為在全球化時代下,只懂得奧數,不懂得與人博弈,肯定不太能適應時代變化。
體育教育於民於國之重要性,已自不待言。體育不獨關涉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更關涉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關涉一個民族的未來。
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將體育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說過:「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相信未來,中國的體育文化也會發展越來越好。
推薦閱讀:
TAG: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綜藝 | 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