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萬矮小兒童!究竟是什麼「拖」住了孩子的身高?

近4000萬矮小兒童!究竟是什麼「拖」住了孩子的身高?

根據全國「矮小症」抽樣數據調查顯示:我國矮小症發病率約3%,全國矮小人口近4000萬人;在重慶,據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重慶矮小症發病率3.77%,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個矮小人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周圍人們異樣的目光,愛情和婚姻的迷茫,尋找工作的打擊,被拒絕,被歧視,被嘲笑……矮小症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及心理健康,這已經從一個醫學問題上升成了社會問題。

影響身高三大誤區

誤區——危機意只薄弱

【民間說法】「身高發育有早有晚,小時候矮點也不要緊,青春期的時候再給他多補補,肯定能追上。」

【專家觀點】很多身材矮小的孩子來看病的時候,年齡已經過大。骨骼已接近成年骨骼,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即使勉強治療或用一些藥物,效果也較差。最佳的治療年齡應為四五歲至十歲。

在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骺的生長發育對身高起著決定性作用。過了青春發育期,骨骺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長的空間。身高也就不會再增加。矮小患者起治年齡對治療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起治年齡偏大,對成年身高貢獻較小。早期治療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成年身高。因此,在兒童保健期經常不達標的兒童。應該到兒科內分泌科隨訪,家長不能抱著「等等看」的心態慢慢來。

誤區——缺乏縱向隨訪

【民間說法】「帶孩子去檢查身高,第一次檢查結果指標都很正常,以後就沒有必要再去隨訪了。」

【專家觀點】孩子的身高是在不斷改善、增高,還是不斷生長,滯後,都需要縱向觀察來進行科學的判斷與治療。如果每年的生長不斷滯後並有生長缺陷,就需及早診治。若第一次檢查正常後就不來就診了,過了幾年之後,骨齡明顯超前,問期隨之擴大化。雖然相比前兩年家長在這方面的意識已明顯進步,但是縱向隨訪的概念依然淡薄。

一般來說, 孩子身材矮小,首先需要考慮可能的疾病因素。內分泌疾病。慢性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染色體異常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高增長,究竟孩子是不是晚長,這需要醫生隨訪檢查後才能得出判斷。如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採用基因重組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如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惠兒補充甲狀腺素後,即可長高。需要提醒的是,生長激素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做好定期隨訪工作。而大多數孩子對打針有種恐懼心理,如今一種無針注射器可以讓兒童看病不用打針,提高了治療的配合度

誤區——混亂的生物鐘

【民間說法】「孩子要長身體,最主要的是在飲食方面下功夫,再加點運動也就可以了。」

【專家觀點】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過大。經常不吃早餐。運動不合理、偏愛快餐等都可導致孩子身高不理想。因為大腦的能量來源於葡萄糖,一般經過一夜的睡眠,血液中的葡萄糖已經使用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從早餐中獲取新的葡萄糖來供給大腦,就會影響身體各種功能的正常運轉。但長個子並不都是食補的功勞。孩子的睡眠狀態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如果是長期缺乏睡眠的孩子,即使進行合理的運動也會因疲勞等原因而無效,也稱之為無效運動。良好生物鐘被破壞,內分泌激素分泌的模式。效應都不在正常軌道,就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推薦閱讀:

六一節說點兒童的事:
書單 | 這個「六一」兒童節,推薦給孩子們的25種好書~
【兒童養生】救救孩子
發幾件兒童編織背心-有圖解

TAG:兒童 | 兒童教育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