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是建築永恆的話題
1 人贊了文章
第一次來到崇明是2017年的初春,這次的任務是把這塊場地和這些年邁的老房子改造成具有江南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傍晚時分鳥瞰場地的西側是居民樓,南側是侯家鎮的行政服務單元,東側毗鄰河道,北側緊挨著農田。場地內有5棟房屋由西至東排列,由於是不同時期建造的,房屋的前後位置及高低都參差不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基沉降、牆面斷裂、屋面塌陷等問題,尤其是東側兩棟民房早已是破舊不堪的危房。場地的中央有4棵老樟樹,樟樹的東側區域原先是一個自來水廠,從遠處就能望見遺存下來的水塔。
▼改造前場地鳥瞰
居民的文化生活
崇明島作為一座生態旅遊島,主要產業是農業和旅遊業,年輕人大多外出生活工作,常住的居民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兒童,時間充裕的居民們缺少的就是社區附近的娛樂活動場所。喝茶聊天、打牌下棋、讀書看報、書法繪畫、活動健身、自娛自樂的唱戲和舞蹈,這些普通的娛樂活動才是他們的剛需。除了滿足任務書上空間功能分布要求,我們還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向街道開放的社區公園,為居民提供自發聚集的空間。這裡的房子不同於市區里高大上的文化建築,而是帶著民居建築所特有的親近感,讓居民們體會到這裡是「我們的家」。▼烏鎮迴廊下的生活場景▼改造後場地鳥瞰屋頂掌管著建築的美
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造型上,屋頂都是建築永恆的話題。它遮陽避雨,保證了建築的舒適性,同時也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視覺元素,形狀、材質、比例掌管著建築之美。小時候生活在老房子里,房屋之間夾雜的很多不可命名的檐下灰空間,而後又曾看到江南水鎮河畔迴廊下居民的生活狀態;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屋檐下觀庭小憩;感受斯里蘭卡建築師巴瓦在一個屋頂下組織起的開放空間,這些都讓人感受到屋檐下的空間中包含著一種日常生活的魅力。▼建築概覽▼清晨時分的文化活動中心
▼屋檐下的空間中包含著一種日常生活的魅力
形式和材質
場地原有建築的造型、尺度以及構造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地域風格,故無意抹去這種在世的本土特色,只在此基礎之上加上木結構的屋頂,使空間尺度更加貼近民居建築的身體感受;並按照相應的建築外牆決定合適的木柱跨度,木檁條、椽條的尺寸、比例以及構造,以滿足結構力學的需求。這裡形式在追尋功能的同時,也在追尋一種老百姓也能一眼就感知到的東方韻味。
▼在水塔下看建築▼從籃球場看建築南立面
▼從廣場處看多功能劇場和衛生間
長長的遮陽傘
在設計初期,設計師思考著如何在這些房間之間設計一條互通的交通動線,檐廊的設計想法就應運而生。屋檐順著現有建築的屋面坡度挑出,檐口高度壓至2.3米,檐廊將各棟建築連接起來;直到東側河畔,檐廊則轉變為迴廊,形成了連續的半戶外空間,為人們提供交流、休憩、觀景的場所。房子南面面向開放的活動場地,北面是圍牆圍合的後院,房子之間設計兩處通往後院的過廊。
▼檐廊下看籃球場▼多功能劇場和衛生間之間的過廊
▼多功能劇場前檐廊
▼圖書室和展覽室之間過廊
▼圖書室前檐廊
河畔是風的通道,看著河岸質樸的景色是一種享受,因此也是人們納涼休憩的最佳場所。獨柱迴廊的結構設計靈感來源於戶外遮陽傘,長20米、寬4.8米的大屋頂連接著檐廊,兩根木柱夾著木樑的柱構造能有效抵抗側向風力,使整體結構更穩定,同時也比使用一根截面尺寸更大的木柱,在視覺上要輕薄很多。獨柱迴廊的設計旨在最大程度減少立面上的結構構件,讓戶外空間更為通透開放。
▼透過獨柱迴廊看河畔▼從獨柱迴廊看廣場
▼獨柱迴廊下
天窗的光線▼閱覽室
▼手繪一層平面圖
▼手繪二層平面圖推薦閱讀:
※是什麼設計原理使幾十層的摩天大樓屹立不倒 ?
※國內安藤忠雄作品越來越多,但我們離「清水混凝土詩人」越來越遠
※?防腐木陽台只要設計感,不懂裝扮也是白搭
※生活藝術 Brian Law的木質齒輪時鐘3D模型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