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淚流滿面的猴子
2 人贊了文章
年少時在《讀者》看過一篇短文,一位父親給他的兒子講《西遊記》,那個小孩聽完後說,孫悟空不應該去取經,應該再去大鬧天宮。
小孩子的心性很天真,也很單純。不過,說得也有幾分道理。
孫悟空隨著唐三藏西去取經,一去十四年。取經路上,有誤解、有詆毀,受盡委屈,最後,他成為斗戰勝佛,也就是書中所有神魔鬼怪認為的修成正果。可是 ,這個西天極樂世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有著四十八個之多,他不過敬陪末座,真不知道有什麼意思。
因為他的前半生,真是精彩之極。
從海邊的石頭裡蹦出來以後,他風流快活地在花果山不知過了幾百載,忽而又思久注天人之內,巴巴的去學長生不死之術。投師學藝二十餘年後回山,又從東海龍王處得來如意金箍棒和閃亮行頭,把自己從地府生死簿中除名,以後歡樂度日。在這裡,有的是愛他敬他的猴子猴孫,有的是陪他講文論武走斝傳觴弦歌吹舞的結義兄弟,他不愁寂寞。這些日子,他真不負「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之名。
本領越大念頭越多。以後,從「弼馬溫」到「齊天大聖」,皆因他不低頭不服輸的個性,結果事情越鬧越大。這個惹禍精,大鬧天宮時一個託大,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挪,直吃了五百年的苦頭。
遇上唐僧,他的命運開始轉了一彎又一彎。
他被唐僧收為徒,護送西去取經。才剛開始,就因打死了六個山賊被唐僧絮絮叨叨的說了一頓大發脾氣,轉身就走了。被東海龍王勸阻後,他回到唐僧身邊,卻被算計帶上了緊箍,一個不聽話,唐僧不過動動嘴皮,他便得痛得滿地打滾,一點尊嚴都沒有,不得不死心塌地護師西去。
之後,他被趕走過兩次。
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因豬八戒在旁胡說八道煽風點火,唐僧發狠,寫下一紙貶書,趕走了孫悟空,揚言如再與孫悟空相見,就墮了阿鼻地獄。咦,唐朝真有趣,除了「放妻」要寫休書,原來休徒也有貶書。
真是最怕豬隊友。人家孫悟空有火眼金睛,白日里常看千里,凶吉曉得是,認得好歹,一眼就看出得是人是妖。這件事連一路上的妖魔都知道,倒是唐僧與豬八戒,不識廬山真面目也就罷了,反一口咬定他是兇惡成性,喜傷人命。真是無可奈何。
自西涼女國出來之後的路上,孫悟空打死了幾個賊盜,又被唐僧責難,說他「更無一毫善念,要你何為!」又顛倒是非黑白,說孫悟空連累了他多少,把那《緊箍兒咒》念了二十餘遍,箍兒陷在肉里有一寸來深淺,這個渾身本領的孫大聖痛得死去活來,無計可施。唐僧是一點舊情都不念,一點顏面都不給,一次比一次聲色俱厲。大概也只有孫悟空這種人,重情重義,一而再的聽到唐僧遇難,還是難過,巴巴的又趕去救師父。他最喜歡的豬八戒,遇事只會越躲越遠,意志不堅,整日喜歡拆夥,建議各奔東西。連白龍馬都不如。
堪堪十四年光陰,一去不返。這應該是孫悟空一生之中,最難過的歲月。可恨他必須經此一劫。人生有很多無奈。誤入歧途,卻以為找到正道,這不過是其中一種。
他有一個耳根子軟愛聽好話,不識好歹,喜歡做濫好人,又時常疑惑他的師父;一個好吃懶做貪圖女色喜歡打小報告又常常惹事生非人如其名的二師弟豬悟能;一個憨直遇事只識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的三師弟沙和尚。路上遇到危險,幾乎全靠他一人出力解困。遇著好打發的妖怪,通常師父會說他傷及無辜;不好打發的那些,還要拉下老臉去請求各路神仙幫忙。每次都是他去求人,虧得他臉皮厚,又不計較辛勞,一心只想踏過難關。
按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常常不被師父待見。真虧得這個生平不受一點氣的孫大聖一味死忍,才走到終點。不過,若不是他和如來有交易,等到四人去到西天時他的緊箍才能除下,否則,他掉頭就走,再不回頭吧。畢竟,這個緊箍,即使他遠離唐僧十萬八千里,只要咒語念起,他還是逃不過。重情義是一回事,人也好猴也好,尊嚴也是很重要的。
當然他也有缺點,明知是那樣一個師父,卻從來不刻意討好,事事又是先做了再說,雖說心裡尊重,可是嘴巴始終不會說話,難得唐僧歡心。他是那種吃過無數次虧也學不會一次乖的人。所以,一路上,師徒二人的關係從未好轉。
唐僧的「出家人慈悲為懷」,幾乎從來不曾用過在孫悟空身上。一路向西,從來不見他對孫悟空有過任何關懷。令人可氣可恨。倒是孫悟空,一直記著師父。打死白骨精後被無情趕走,還記得叮囑沙和尚仔細照顧師父。夜掃金光寺時,只有孫悟空陪伴在側,雖然他立願上西方逢廟燒香、遇寺拜佛、見塔掃塔,可是十三層的寶塔,他掃得十層以後,腰酸腿痛,還是孫悟空幫他掃了剩下的三層。
被黃眉怪捉走後,唐僧哭哭啼啼的,後悔不聽孫悟空的話,還是孫悟空去安慰他,他還信誓旦旦,說什麼「向後事但憑你處」,可是等到下一次,他又把前事忘光,孫悟空還是動輒得咎。
眼見孫猴子過得這樣憋屈,讀者免不了要為他難受。以前,他可是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的齊天大聖啊。閑時節會友游宮,交朋結義,天上眾仙,俱是他的朋友。今日東遊,明日西盪,雲來雲去,何等逍遙。
讀者總記得他大鬧天宮時的樣子,不知多想再見到叫囂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孫悟空。
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地位尊崇。可是到頭來,他還得驚惶失措傳旨請佛老降伏孫悟空。這副狼狽樣子,大概是他僅有的一次,日後心有餘悸,以至有「只得他無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之語。一副只要沒有煩到他,孫悟空做什麼都可以的意思。可想而知,沒有孫悟空的天庭,有多麼寂寞。
不過,大家都怕了孫悟空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闖禍精。先是他的第一個師父菩提祖師說他好賣弄,又會惹禍,趕了他回花果山,後來連基業都棄了,不知所蹤,只為不想被他牽連。菩提祖師倒是有先見之明。然後太白金星也知道他的能耐,怕他生事,勸諭玉帝給他官職,不與俸祿,收他邪心,使天地間得以安寧。連觀音菩薩也對他無可奈何,每次見面,只能輕斥他為「潑猴」,依然不得不為他排憂解難。無論是天宮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眾仙個個都循規蹈矩道貌岸然,難得出了個叛逆的孫悟空,讓人又愛又恨。
其實孫悟空並非無禮之徒。他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師學藝之時,有六七年間每日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他不過是天性好動,又好熱鬧,不拘小節罷了。天上眾仙也是喜歡他的吧,不然後來每次他去求救,都莫不欣然前往。
天上人間,對孫悟空始終十數年如一日,除了埋怨還是埋怨的,也不過是唐僧。已經去到凌雲渡,孫悟空推他上無底船兒,準備前往彼岸,他還不住埋怨。
最終,四人到達西天,唐僧脫出凡胎,對三個徒弟言謝。孫悟空說:「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已經到達終點,師徒之緣分也將告一段落,客氣些總是沒錯的。以前的恩怨,從此罷了。最後二人同列佛位,平起平坐。
故事到此為止,可是孫悟空的前事令人難忘,他陪著唐僧一起歷過的災愆患難,沒有一件比得上他自己之前的經歷。
做著一個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斗戰勝佛,平時除了坐著聽講佛法,還有什麼事可做?來來去去所見不過是那些人,說不定還要按時應卯,做足本份,這個活潑好動喜歡呼朋喚友要來便來想走就走的孫大聖,不,應該是孫大佛了,怎麼忍受得了?是否還會闖出更大的亂子來?故事沒有後繼,喜歡胡思亂想的人只好自行想像。總之,不認為他會樂於享受成佛後的生活。閑來無事,他有否想起在花果山的日子?
如果有,那麼真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在五指山下受難的五百年間,百無聊賴,回想前塵往事,一定有過快樂與悔恨。從五行山下脫難,他有過三次機會過回花果山的日子,可是他沒有。或許他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單薄,雖然他有筋斗雲有如意金箍棒有七十二般變化,可是,不過一個照面,就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他是怕了吧。從此,水簾洞只能在夢裡出現了。不知道他是否夢回從前,醒來後淚流滿面?
但路是自己選擇的,並且已經走完,再來掙扎真的沒有意義。就讓一切都隨風,從此,他是斗戰勝佛,那隻叫「孫悟空」的猴子,已經被淚水淹沒,不復出現。
推薦閱讀:
※給我30min,還你一篇高質量文章
※夢醉煙雨,醉紅塵-美文-美文採擷文學網
※從文學和音樂中找尋俄羅斯的文藝情結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文心雕龍》「六觀」說和文學作品的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