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的假設分析

嫉妒心理的假設分析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36 人贊了文章

本文的誕生有3個契機:

1.我的一位學員告訴我,他看到身邊的人被重視,自己心中會產生嫉妒心理,很不爽,很生氣,很難受。

2.一位朋友告訴我,她曾遭人惡意造謠。後來知曉了一些細節信息,才發現那個造謠污衊她的人,可能是嫉妒她,所以才要編造出謠言,抹黑她的人格。

3.最近答應為一家公司的獨立思考課程做顧問,其中提到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兩種作業題設計。一是概念定義,二是假設分析。

現在,就讓我們用假設分析的方式,來談談「嫉妒」是怎麼一回事。

先引用維基百科上的一段話:

羨慕(英語:Envy),負面上也稱為嫉妒。羨慕可以定義為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成就或財產等不及別人,並且渴望得到或希望其他人缺乏這類物質的一種情感。

忌妒心重的人通常具有比較強的攻擊性以及反社會的傾向,會去扭曲事實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也比較會參與暴力事件與欺凌變成加害者,因此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派角色的人格身上,許多哲學家曾研究不同的方式轉念改變忌妒心態的方法。

羨慕亦可能源於負面自我評價,因為與比較強的人作比較,從而讓人自慚形穢,最終導致自我意像低下;另一些人則認為羨慕別人是好的。如果羨慕者希望自己成為被羨慕者,他們便會視被羨慕者為模範,因為他們將會擁有被羨慕者的特質。

伯特蘭·羅素說羨慕是其中一個最使人不快的原因。這是一個普遍和人性最不幸的一方面,因為這不僅是羨慕的人因羨慕而變得不快樂,而是也希望對別人造成不幸。雖然,羨慕通常被視為負面的,伯特蘭·羅素還認為羨慕是民主運動背後的一種動力,必須忍受以實現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制度。

從這段話中,大家可以看出,甲嫉妒乙,具體表現為:乙擁有一些甲想要但是又得不到的東西。甲並不祝福乙的快樂,反而因此感到痛苦。甲並不想著自己也去努力得到那個東西,反而更願意破壞乙已有的東西,這樣乙就和自己一樣缺乏那樣東西,自己也就不會因嫉妒而痛苦了。

問題來了,為什麼甲要嫉妒乙?

這麼問太抽象,我們套入一個具體的案例。小美和小麗曾是同班同學,兩人曾是閨蜜,後來聯繫少了,關係也淡了些。小麗有溫柔體貼的老公,家庭經濟收入也不錯。小美則愛情事業都不順利。小美時常對小麗惡語相向,小麗對此則無可奈何。

雖然如此,小麗並不恨小美。小麗明白,小美是被嫉妒心蒙蔽了頭腦,她的本心並不壞。

小美為何要嫉妒小麗呢?小美為什麼不能看著自己的好友小麗生活得幸福,自己也分享其中的幸福呢?

因為小美需要愛情和事業上的收穫,才會感到幸福。而小麗沒法把自己的老公送給小美,她兩人也只是同學關係,小麗不可能給小美提供經濟上的支持。提供了,反而會被小美看成是對自己侮辱性的施捨。

小美一看到小麗的好,就忍不住聯想起自己的不好。就像小美的臉上長了一顆難看的痘痘,她不看鏡子時還好,一看鏡子就知道。

被嫉妒心籠罩的小美,並不會去找藥膏治療痘痘。她反而想自欺欺人地摔碎鏡子。她甚至願意讓天下人臉上都長出這顆痘痘,自己在一旁幸災樂禍,對比起來,自己這顆痘痘也就不醜了。

問題又來了。小美為何不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得愛情和事業上的收穫,反而更要嫉妒甚至仇恨小麗呢?小麗和小美又沒有排他性的競爭關係,小麗變得更好,並不妨礙小美也變得更好啊?

小美心中不會這麼想。在她眼裡,世界所有美好的東西組成了一個大蛋糕,別人多佔了一分,自己就要少佔一分。小美恨不得全天下所有的蛋糕,全歸自己一人所有。別人想要,就來求自己。自己給不給,全憑心情。

小美這麼想,和她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她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姐妹們也多,想要什麼東西,都得靠爭搶。父母也忙,沒空教育子女要謙讓。

去學校讀書後,小美覺得這個社會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自己考試拿了第一名,老師就喜歡自己。同學也羨慕自己,自己說話也就有分量。可第一名只有一個人,自己拿了第一,第二名就得屈居第二。別人拿了第一,自己就被擠到第二了。

小美看到別人拿了考試成績比自己更好,別人家裡更有錢,別人談了更帥氣的男朋友,她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夜裡睡覺時,她經常失眠。她害怕自己要孤獨一輩子。她怕自己經濟收入上沒有起色,怕遇不到喜歡自己的人,怕朋友們對她的好,全都是虛情假意,或是表面上的客套。哪怕客觀上看,小美長得也不差,人也挺聰明,不太可能找不到高收入的工作,孤獨終老更是小概率事件。

幸運的是,小美只是我筆下的虛構人物,她的不開心並不會給真人帶來痛苦。更幸運的是,在虛構的案例中,小美找到了我,而我則馬上要用假設分析的方法,消除她的庸人自擾。

不幸的是,有無數真人像小美一樣痛苦。更不幸的是,這些真人沒有找到我,他們不了解假設分析的方法,無法憑藉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工具,消除自己的痛苦。

現在,讓我們把小美看作一位論文寫作者,她的論文結論就是:我應該嫉妒小麗。她寫了一篇幾千字的文章,為這個結論做論證。而我則是她的批判性思維課程老師,現在來給她改這篇論文。

她的論文雖然有幾千字,但也可以被我簡短地重構如下兩段:

1:好東西就像是一個有限大小的蛋糕。

2:每個人都在切蛋糕。

由1和2可得3:別人切走了更大一塊蛋糕,給自己留下的就會變少。

4:當且僅當一個人切走更大塊蛋糕時,會感到更快樂。

5:我應該讓自己感到更快樂。

由4和5可得6:我應該努力去切分更大塊蛋糕。

由3和6可得7:我應該努力讓別人切走更小塊蛋糕。

8:小麗過得很快樂。

由4和8可得9:小麗切走了更大塊蛋糕。

由7和9可得10:我應該阻止小麗切走更大快蛋糕。

由4和10可得11:我應該阻止小麗過得更快樂。

12:對小麗的嫉妒心理可以促進我做出指向小麗的攻擊性行為。

13:對小麗的攻擊性行為可以讓她過得沒那麼快樂。

由11、12和13可得14:我應該嫉妒小麗。

以上是第一段,下面開始第二段:

1:每個人都應該變得更優秀和幸福。

2:一個人的優秀和幸福程度是和另一個人比較而得出的。

3:與小麗相比,我沒那麼優秀和幸福。

由2和3可得4:小麗的優秀和幸福程度降低後,與之相比,我會過得更幸福,顯得更優秀。

由1和4可得5:我應該降低小麗的幸福程度。

6:對小麗的嫉妒心理可以促進我做出做出指向小麗的攻擊性行為。

7:對小麗的攻擊性行為可以讓她變得不那麼幸福。

由5、6和7可得8:我應該嫉妒小麗。

以上就是第二段。

作為老師,我將小美千條萬縷的思緒整理清晰之後,就會這麼對她說:

小美,在這兩段帶有序號和論證結構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前提中有多少值得懷疑的地方。

比如第一段的1,好東西也許可以組成一個蛋糕,但這個蛋糕正在不斷變大,它的大小並非有限的。比如第一段的4,除了切到了大塊蛋糕的人之外,那些讓蛋糕變得更大的人,也會感到快樂。

第一段的13和第二段的7也是如此。你對小麗言語上的攻擊行為,不一定會讓她不開心。她或許對此無動於衷,而你也沒法用激將法惹她生氣。

第二段的2也有問題,也許有人不和任何外人比較,自己也能過得很幸福。4也有問題,如果你真把小麗當朋友,那她過得不開心,你也會跟著一起傷心。

還有許多值得深究的細節,我們不一一探討了。你是個聰明人,應該能立即明白這些假設中的可疑之處,並立即改正。

虛構案例中的小美很聰明,當她看完我這個假設分析後,立即就會明白自己腦中有許多錯誤的假設,於是就不再嫉妒小麗了。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小美,還不夠聰明。她們看到這個假設分析後,並不一定能明白自己腦中有錯誤的假設。就算明白了,她們也不一定覺得自己有責任改正自己腦中的錯誤假設。

對於大部分現實生活中的小美,我們不應該責怪她們的庸人自擾。她們的「庸」並非自己故意,而是因為從小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了解這種假設分析的方法。

假設分析的方法是一種很好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方式。Stephen Brookfield的《批判性思維的教與學》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決心,讓我在教學中採用這種假設分析的方法。而我之所以熱情地採用了這種方法,和我的心理學知識背景,也就是之前對認知行為療法的認識有關。臨床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特彆強調挖掘隱含的非適應性自動化信念,它們也都是假設。

一個人沒有足夠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知識上的不足,二是心結。知識上的不足可以靠傳統的信息傳遞型教學來彌補,我在課上講心理學、統計學、哲學、經濟學、邏輯學等各個學科的知識,能很好地彌補學生知識上的不足。

心結不像知識上的不足,它難以用傳統方式解決。嫉妒、焦慮、自卑、孤獨、自負、抑鬱、躁狂、偏執等行為模式,都算是心結。解開心結,需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能撥雲見日。

教育之難,不在於知識信息的傳遞。Youtube上有大量高質量的免費視頻公開課,圖書館裡更有無數可供免費閱讀的優質知識信息。人之不學,不在於囊中羞澀,買不起優質信息,而在於懶惰與愚蠢,不願承認自己還有學習和進步的空間。

教育之難,難在於幫學生解開心結。幫學生解開心結的難點,又在於師資培訓。我們需要培養更多能為學生解開心結的教師,這本身又是水磨功夫,百年樹人,急不來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三維思維
人腦是思維的唯一主體嗎?
你真的不懂窮人思維!
如何戒意淫——思維善法
那些從底層逆襲的人,都有一個思維共性

TAG:嫉妒 | 心理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