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腦對仇恨如此放不下?研究:可能是慾望在作祟

為什麼大腦對仇恨如此放不下?研究:可能是慾望在作祟

4 人贊了文章

仇恨是人類不可抹滅的感情之一,歷史上也經常可看到無數悲劇事件因此產生,但人類究竟為什麼如此容易懷恨在心?外媒向專家詢問後得到解答,同時也特別解釋了關於放手的重要性。

就像其他情緒,仇恨和憤慨的能力也刻在我們的 DNA 中,當我們將怨恨的感覺和報復的慾望回歸到最原始水平時,其實就是一種進化的精神狀態,源自於慾望促使我們實現某種目標。

在大腦中,行為活動系統(BAS)讓所有人展開行動,也是這個系統迫使我們追求和實現目標,雖然我們對 BAS 涉及的生理過程知之甚少,但我們所知它可能是由多巴胺促進的過程──這種神經遞質與獎賞、強化和積極情緒相關。

從心理學來看,怨恨的感受及復仇、赦免的慾望,和追求目標與滿足渴望的期盼直接相關。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魯斯指出,人們並不是尋求快樂或獎勵本身,而是追求實現目標的渴望。這種不安感給予復仇一種強制性。

也就是說當我們與他人發生爭執時,會處於一種永恆的渴望或慾望狀態,我們會開始重視──有時甚至痴迷於讓我們焦慮背後的人改變主意,最好是讓他們承認錯誤,理解他們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並最終吸取教訓。

某些情況下,我們甚至會覺得需要以針鋒相對的方式,透過口頭或身體上的方式去傷害對方。明白傷害我們的人已意識到他們錯怪我們,他們受到懲罰並開始改變行為方式,這樣的感受會帶給人真正深刻的滿足感。

正是這種滿足感,使報復令人感覺如此愉快。然而為了得到這種滿足感,除了報復過程失去的東西,我們還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為了理解仇恨在腦部的作用過程,澳洲新南韋爾斯大學神經科學家找來受試者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並在過程中用言語污辱受試者並觀察大腦變化。研究團隊發現在憤怒爆發階段,大腦中負責決策、記憶檢索的內側前額葉皮質亮得就像聖誕樹。

兩周後參與者被帶回來,並被要求回想被污辱的經歷及感受。在這個階段,受試者大腦不同部分被刺激活化,包括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海馬回、與情緒和成癮有關的島葉及涉及情緒各種功能的扣帶皮層。

復仇念頭的迷人之處,也可以從在人類文化的普遍性看出。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的社會調查中,所有人種文化材料都有約 95% 出現仇恨和報復概念。一些證據顯示像烏鴉、黑猩猩等物種也有類似習慣,例如報復性暴力,報復性威脅和怨恨相關行為。

▲ 研究顯示,烏鴉可以持續數天甚至一個月的記仇。

這些情緒存在是有原因的,衛生研究院神經系統發育和可塑性主任菲爾德解釋,爭執、仇恨和怨懟都源自憤怒,而憤怒的情緒使我們對戰鬥做好準備。戰鬥過去是自然界生存鬥爭的必要行為,而現代世界的某些可怕情況下也仍然必要。

懷恨在心、想要報復、展現出我們不是泛泛之輩,這些行動的目的都是阻止未來的傷害,某些情況下,保留怨恨並在對的時間採取行動可能是成功策略,但我們仍然得為此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克魯斯2007參與的一項共同研究發現,從心理層面來看,那些堆積情緒人身體產生的皮質醇高於正常水平,這種壓力荷爾蒙過多會導致焦慮、抑鬱、睡眠困難、記憶和注意力集中問題,甚至體重增加。

付出的另一項成本則與行為有關。2005 年另一項研究顯示,懷恨在心或沉溺於憤怒會讓人很長一段時間增加侵略性,甚至對那些與仇恨或怨恨毫無關係的人也如此。

除此以外,仇恨同時也有一種強迫性質。當我們堆積某些憤恨情緒時,我們會反覆思考自己如何受虐,並著迷於希望自己做過、說過或即將要做的事。

這些想法佔用了大量磁碟空間,而這些都是機會成本,這意味著你還有其他無數事情無法思考。你無法想到現在擁有的良好關係,不能以有成效的方式思考你的未來,因為你正反覆思量同樣的事。

因此,雖然懷恨在心某種程度可能看起來很有效,但其實可能正在拖累我們。在已經改變許多的現代生活環境中,有時這種本能反應會錯估形勢,憤怒和侵略可能會被不適當地激起,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幫助解決問題,反而會使情況惡化。

當然對於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原諒永遠不是簡單的事。儘管寬恕難以實現,但我們仍應冷靜下來評估情況並試圖克服它。下次因為憤怒陷入似乎不合邏輯的思考循環時,記得提醒自己,這是大腦引起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


推薦閱讀:

男人大腦里的7個有趣秘密都有哪些?
人不睡覺身體和大腦會怎樣?

TAG:大腦 | 慾望 | 大腦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