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與唐隆之變
4 人贊了文章
世人記得唐玄宗李隆基,只因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卻很少人知道,李隆基是政變上台的。並且李隆基共發動了兩次政變:公元710年的唐隆之變是李隆基發動的第一次政變。
唐朝的政變【傳統】
有唐一代的創立,是通過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而開始的。隋末天下大亂,農民揭竿而起。隋煬帝死在揚州,李淵趁亂入長安擁立了恭帝。同年(公元618年)恭帝禪位唐王李淵。(注意唐開國後還有好幾年的平定各地大小軍事勢力的戰爭)
前有唐太宗弒兄的先例,後有公元705年、公元707年政變例 - 初唐百年,宮廷政變已然成為【傳統】。
政變的難度
和國家間的吞併戰爭、農民起義不同,宮廷政變的阻力相對很小。政變發生後,地方軍隊與地方政府往往要好幾天後才知道京城的消息;他們往往也分不清是非對錯,沒有多少動力到京城【勤王】。因此宮廷政變往往只需控制住京城中的皇城就行了。
當然像武則天革李唐命,地方上李家的宗室諸王,是有足夠的名義與動機【勤王】的。武則天掌權年間,的確也有兩起兵事:一是在公元684年,徐敬業等一批被武則天罷免的官員在揚州起事。唐初才子駱賓王參與其中,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曌檄》;二是在武則天稱帝的前兩年(公元688年左右),琅邪王李沖(李世民子)、越王李貞起兵。但這些異見者在軍事上很快就潰敗了。並且連帶其它可疑或有威脅的諸王,如韓王等,也被武則天收拾了。所以等到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之變時,外地藩王(除譙王李重福外)或地方長官已經沒有幾個強勢的了。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只要幾百人的士兵,就有可能控制皇宮、完成政變。具體看下錶:
政治力量關係圖
關鍵人物年齡表
在唐隆之變的公元710年,其發動者李隆基25歲,太平公主45歲。
註:李重俊生年不詳,但中宗李顯庶長子李重福公元680年生,故假定其生於公元681年。
官員選拔制度混亂與黨羽的形成
在唐初,官員的選任首先是將皇帝相信(或有功)的人為重臣,再由這些宰輔重臣篩選舉薦其它官員。因此被提拔舉薦的官員往往成為舉薦者的黨羽。
比如:武則天執政時,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勢大。有個姓薛的候選官員攔住他們的弟弟洛陽縣令張昌儀,送了50兩銀子,要求給個實官。張昌儀收了錢和姓薛的文書,回來就遞了上去。不料經辦的官員不小心丟了文書,回頭問張昌儀那人全名。張昌儀也是路上撞見的,哪裡還記得姓名!經辦官員被罵了一頓...這事情的最終結果是:將候選官員中姓薛的共60多人全部授了實缺。
唐中宗李顯與韋後
唐中宗李顯,是高宗李治的第七子。他第一次做皇帝的時間只有一年(公元683-684年)。被廢原由是這樣的:李顯想封老丈人為侍中(負責政策文書審議的門下省長官);結果託孤重臣裴炎反對。
李顯便說:「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裴炎聽了害怕,就去告訴李顯的母親武則天。於是則天順聖皇后引兵皇宮,召百官入宮,諭令廢中宗李顯。李顯反問他母親憑什麼廢黜我?
他母親便說:「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
隨後武則天將李顯禁閉在湖北神農架附近的房陵縣,李顯在當時這個南方蠻夷之地呆了共15年(698年回京)。據《資治通鑒》記載,每次聽到有人從京城來房陵,李顯就以為武則天派人來殺他了,嚇得驚慌失措。一同流放的妻子韋氏總是寬慰李顯。李顯與韋氏在房陵共患難15年,因此十分信任韋氏,對韋氏許諾:「如有一天我重見天日,你想做任何事,我必不加禁止!」
李顯在公元705年複位後,韋後便取得了干預朝政的大權。上朝時,在中宗李顯背後設簾帳,韋後便坐在帳後。中宗二度即位後不久,朝中百官分為兩股勢力:韋後、安樂公主、武三思一黨; 擁立李顯的五大臣一黨。在宮廷鬥爭中,當初擁立中宗的五大臣失勢,被罷黜後清洗。
在這裡很有意思的是,中宗李顯因五大臣有擁立之功,賜了他們鐵券,即【免死金牌】。韋後想殺五大臣,李顯不想食言,就將這些人流放到貴州、海南等荒蕪煙瘴之地地。然後韋後就派人宣假聖旨在路上或流放地將這些人殺了。這些人已是失勢之人,所以死了也就死了。所以要說中宗李顯的守信程度到底如何, 是很難說的。
中宗立的皇太子李重俊並不是韋後的親生兒子,韋後一黨的飛揚跋扈無形中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公元707年皇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未遂。李重俊死在終南山中。
公元710年,中宗李顯死,年54歲。《舊唐書》及《資治通鑒》記載中宗是被韋後、安樂公主毒殺的。
韋後的籌謀
中宗一死,韋後立即撤換了朝中許多要員,調府兵五萬入長安並由韋氏親信統領。韋後當時防範的主要政敵是中宗的庶長子譙王李重福。
權臣宗楚客秘議韋後仿武則天例稱帝。
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則天與高宗李治的女兒,武則天因太平公主長相氣場與自己很像,特別寵愛太平公主。因此武后執政時,太平公主也曾長期把持朝政。即使在中宗、睿宗朝,她也是權勢人物。
按制度與慣例,唐代公主的食邑不得超過350戶,王爵食邑不得超過1000戶。但太平公主的食邑在武后執政時就達到了3000戶。神龍之變後,中宗為安撫與籠絡相王李旦、妹妹太平公主,又將太平公主的食邑增加到10000戶!
太平公主的權勢與作風,可透過下面這個事來理解:安樂公主(中宗李顯之女)想當皇太女,時襄陽有個官上書譏諷,並請求早立皇太子。太平公主向來與安樂公主不和,便舉薦這個官員。結果這個小官竟然以太平公主的舉薦為恥,棄官逃了!
李隆基
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據《舊唐書》,李隆基早就秘密結交豪傑人物,同時與長安城左右羽林軍下的萬騎營的人有所來往。
唐隆政變的經過
- 公元710年六月初二 中宗李顯去世,韋後秘不發喪; 調府兵入京,由韋氏親信統領; 時左右羽林軍亦由韋後親信把持。
- 六月初四日 集群臣發喪。
- 六月十二日 立中宗子李重茂(16歲)為皇帝,改元唐隆,李重茂即少帝。
- 六月二十日下午三時 李隆基、前任長安城邑尉劉幽求與內宮負責園林的官員鍾紹京會面商議; 後萬騎營葛福順、李仙鳧與李隆基商議好具體政變方案。晚上九時 1 羽林軍之萬騎營葛福順、李仙鳧兵變。殺韋璇、韋播、高嵩等韋後方將領, 羽林軍群龍無首; 2 將韋璇人頭交由李隆基勘驗; 3 隨後李隆基領府內家丁、工匠200餘人,執機械候在玄武門外。 4 葛福順、李仙鳧分別領萬騎營攻皇宮的玄德門、西門白獸門。攻入後會於凌煙閣,並大聲呼喊發出約定的信號。
5 李隆基、劉幽求在玄武門外聽到信號,從玄武門攻入。韋後、安樂公主及附馬被殺。當夜平定皇城與宮城。
- 六月二十一日 1 李隆基出宮拜見其父相王李旦,迎相王入皇宮輔少帝。 2 禁閉長安城各城門,捕殺韋後、安樂公主黨羽。 3 少帝大赦天下,稱亂臣皆以處死,余者概不追究。 4 封臨淄王李隆基為平王、太平公主子薛崇為立節王、授予鍾紹京、劉幽求要職,因此參與唐隆政變的重要人物得到了封賞。 5 相王李旦與少帝也到皇宮城牆上,諭示長安臣民政變的事由。
- 六月二十二日 少帝遣使分赴全國各地,安撫地方及譙王李重福。
- 六月二十三日 少帝禪讓相王李旦,相王辭; 劉幽求及群臣反覆央求,相王李旦即皇帝位,這是睿宗第二次登基。(當時少帝還坐在龍椅上,太平公主就走近前去,說「天下人心已經是相王的了,這寶座不再是你這小孩的了」,說完就將少帝拉下了寶座...)
- 六月二十六日 睿宗想立皇太子,在長子李成器與李隆基之間猶疑不決;李成器推辭,劉幽求奏當選賢立李隆基。
- 六月二十七日 睿宗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 六月二十八日 任宋王李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李成器離開長安; 幽禁故少帝李重茂; 加封太平公主食邑。
- 七月二十六日 前吏部侍郎鄭、東都洛陽官員張靈均在韋氏被誅之前已與譙王李重福(中宗李旦庶長子)謀劃舉事。不料李隆基先行發動了唐隆之變。張靈均勸李重福潛入洛陽,策反洛陽左右屯營並在洛陽稱帝(註:武則天的大周國的京城是洛陽)。李重福依計入洛陽,洛陽大小官吏除一人外,其餘的既不依附也不討伐,紛紛躲了起來。不巧被貶的韋後黨前留台侍御史李邕在路上撞見了李重福; 李邕先趕到洛陽左右屯營,稱李重福意欲謀反,對這些軍人稱此時是男兒郎立功的好機會。等李重福到左右屯營,守軍已聽從李邕的話,直接向李重福射箭; 李重福返洛陽城,想徵調守軍。只見城門禁閉,原來李邕也已經勸通了東都城門的守軍。
- 次日,洛陽左右屯營士兵追殺李重福,李重福自殺。至此,唐隆之變結束。
結語
可以看到唐隆之變是李隆基起事,得到了太平公主的默許與支持。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並沒能參與其中。李隆基也因此登上皇太子位。但是接下來李隆基還要面對與姑姑太平公主的鬥爭及父親睿宗李顯的猜疑。
因此就有了三年之後李隆基的再次發難 - 先天二年之變。不過有意思的是:先天二年,他當時的身份已經是大唐皇帝了。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長河(2)
※他是成語一箭雙鵰的主人公,兒子是一代名相,女兒是千古賢后
※中國歷史上最彪悍的幾支軍隊,每支軍隊都是以一當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