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裙子差點讓她進監獄
心寒。
這是影神近一段時間打開微博真實的心情寫照。
但比女孩受害令人心痛的新聞更沉重的卻是肆意的言論——
「穿的裙子那麼短,活該。」
「女孩子大晚上不在家待著,活該。」
「化那麼濃的妝,活該。」
對毫無關係的陌生人做出這樣不負責任的評價影神只想說一句:你閉閉嘴吧。
要說當事人的心情馬上要說的電影女主怕是最了解的了——
《蒙羞之旅》
女主梅根,一個有著乖乖女人設的新聞主播,卻在打車時被司機要求跳舞抵車費
被警察認定是從事非法職業的不良女孩兒
在直播新聞時成為當晚頭條女主角,「一名身著黃色緊身裙的賣淫女在城中為非作歹」
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梅根穿了一條黃色緊身裙。
原來梅根在國家電視台招聘中被對手打敗,閨蜜們為了讓梅根走出這個陰霾強行把她拉去酒吧換換心情,還逼她換了一種她從來沒嘗試過的穿衣風格,也就是導致一切事情發生的黃色緊身裙。
那些跟梅根打過交道的路人都在事後報警了而撰稿的記者根據路人們的誇張描述給這個「賣淫女」貼上了各種不良標籤。
梅根原本想像往常一樣照著準備好的稿子念新聞,但幾經糾結後直接承認自己就是新聞里的女主角,說自己之所以有這麼一段奇葩經歷,都是因為大家看到黃色緊身裙就把她想成了不良婦女,於是好端端的一個女主播就成了新聞頭條里的「賣淫女」。
而被無辜貼上標籤的又豈是梅根一人。
電影《嘉年華》中,12歲的小文被性侵後小文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幫她控訴,懲治罪人,而是瘋了似地把她衣櫃里所有裙子扯出來剪碎。
彷彿讓女兒受傷的不是壞人,而是那些不會說話的裙子。
因為在有些人的認知里穿著暴露與勾引和性騷擾是畫等號的。
求求你們了。
都8102年了為何影神還能看見這種讓人無發可脫的思想?
真的只是衣服的問題嗎?
或許比利時布魯塞爾曾舉行的一場特殊展覽能給我們答案。
這場名為「What Were You Wearing」(被強姦時,我穿了什麼?) 的展覽中展出了強姦案件受害者在案發時穿的衣服。這個展覽展出的每一套衣服,都是來自真實強姦案里、被性侵者在受害當天所穿的衣物。
因為性侵事件發生後,受害者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當時穿的什麼?」
該問這個問題嗎?
受害者提供的每一件衣服背後都是一個血淋淋的故事。你會發現,這些受害者們就是普羅大眾中最普通的那一個,身著普通的衣服卻遭受了不普通的傷害。
看完這些受害者案發當日穿的衣服時,誰還能說出那句「誰讓你衣服穿的少活該」?
犯罪就是犯罪,不要給罪犯找任何的借口。
2016年,華盛頓郵報曾將性侵犯們的供詞進行調查發現他們在選擇目標時更在意行為舉止,至於被害者所穿著的衣物大多罪犯表示印象並不深。
不得不承認,這個社會偏見太多了。
性別的差異、種族的不同、學歷的高低、地域的距離,這些偏見就像細菌一樣,孳乳在人類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里,噁心著無數人。
而且,
偏見是獲得從眾的歸屬感以及優越感最容易的一種途徑
。畢竟不用加以思考,直接憑藉主觀臆測然後兩片嘴唇一張一合便能輕易對別人作出評價與結論。
培根有句話說的好,人們喜歡帶著極端的偏見在不著邊際自由中使自己得到滿足,這就是他們的思想本質。
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能有。
太多社會事件可以證明這點
,
相比事實的真相我們更為在乎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主觀感受當成了客觀事實
。其實,在這場偏見風暴中,沒有人是倖免者。從人類粗暴地把萬物劃分出等級的那一刻開始,一切偏見就都有了源頭。我們是偏見之中的加害者、被害者、亦是旁觀者,以頻繁地切換於不同角色來尋求自身的安全感。
沒有人想成為眾矢之的,沒有人願意孤立無援,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難的不是做自己,是在被所謂的主流價值觀裹挾的社會裡做自己。或許,那些敢於打破和抗爭、不畏世俗眼光活著的人在某些人眼裡彷彿衣不蔽體,但在影神眼裡他們卻光華無比。
《熔爐》中說過一句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或許消除心中的偏見遠沒有刪掉購物車裡的小裙子來的簡單,但哲學家梭羅說過放棄偏見永遠不會為時過晚。
偏見猛於虎。
不要讓心中的偏見形成無形的匕首,讓有色眼鏡遮蔽住應有的美好。
對不起,我看了《愛情公寓》
蟻人:不走尋常路的逗趣英雄
爾晴,進來挨打!
別看別人家孩子了,看看別人家父母吧
送給所有陪我深夜擼串的損友們
青春與夢想,不過幾年世界盃
小偷家族,到底偷了什麼?
從演技角度談《葯神》,大型飆戲現場
《毒戰》被翻拍,沒了限制竟有如此大的尺度
侏羅紀世界裡的上帝會是誰?
一出好戲,名副其實
▼
以 獨 特 的 電 影 視 角
解 讀 教
育
闡 釋 人 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