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說:淺談物不遷論
來自專欄和尚說11 人贊了文章
太久不更新,發一篇對付一下
試論物不遷論的理解
《肇論》是僧肇大師在格義佛教時期的著作,僧肇大師認為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並不徹底且非正統,故作肇論批判他們非正統的般若思想,僧肇大師不但能夠準確把握印度的般若思想並且能夠用中國的語言表述而不失原意。
《物不遷論》是肇論中第一篇有明確批判目標的第一篇論文,物不遷論主要針對部派佛教中有部的「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思想而提出批判。有部的三世思想,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過去和未來,皆因現在而有,三世差別,因為現在而變,而法體不變。故而僧肇大師以大乘中觀般若思想破之,批評現在的法體在三世之中遷流,僧肇大師認為,並無法體在遷流。如文中「不從今以至昔,」在時間的坐標上,現在的事物並不能到過去,過去的事物也不能到現在。由此體現了諸法和法體都是緣起性。
一、不遷之名義
物,即世間一切具有生滅現象的事物。遷:遷流變化,由此到彼,由今至昔。不遷:今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昔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世間諸法生滅變化無常,故凡夫或小乘人認為事物是遷流變化的,所以才是無常。如論文開篇「夫生死交謝,寒暑遷迭,有物流動,人之常情。」而僧肇大師則是很直接的不認可這樣的觀點,他說「余則謂之不然。」他認為事物不遷,由不遷之理才能建立成就諸法,如論中「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於始簣,修塗托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因為事物的不遷,所以如來的功德從因到果才能萬世留存,佛道之法能貫通百劫而更加堅固,因為不遷的道理,所以一座山是從第一堆泥土開始堆砌,遠行千里要從第一步開始。僧肇大師認為通過世間萬物的不遷才能成就世間諸法,因為不遷之理,前功則不朽,後功才能增續,因為不遷之理,才能成就各種事業,因為前功不朽,後功才能相續而成。如果前功能朽,那麼後世之業則不能成。
二、以動靜明不遷
在動靜上來看,動靜本事是相待之法,動是遷,靜是不遷。如果動不存在,靜也不會存在;靜不存在,動也不存在;所以要尋找動,則必須找到靜;要找靜必然離不開動,所以就沒有一個絕對自性的動或者靜的存在,動靜本來沒有區別,只是凡夫在現象上被迷惑而不見其真實的本來面目。既然是相待之法,那麼在一個看起來變動流轉的法上,其實這個法也是靜的,而一個看起來靜的法,也會在某一個角度而言是動的,相待之法,便是相互而有,不是一個有自性的法。在現象上來看,動靜是存在的。這樣的存在,是一種假法。但是由於迷於這種假法,而不能見到本來。
凡夫認為「昔物不至今」,因為過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到現在,即昔物已往,所以為動;如果用不遷的道理觀察,「昔物不至今」,即過去的事物的特性在過去而不能到現在,現在的事物的特性也不到過去,所以說靜。而實際上「法無去來」:例如一個人從甲地到乙地去,看起來好像人已經從甲地到達乙地,但是實際上到達乙地的人已經不是甲地時的人,甲地時的人和到達乙地時的人,經過時間的流動,乙地之人已經不是甲地之人。所以在甲地的人的特徵和特性,只保留在來甲地,到達乙地之人又有了另一番特徵和相貌,這樣就能知道甲地的人不到乙地。甲地之人不來乙地,乙地之人也去不了甲地,這樣體現了事物的不來不去;雖然此人在甲乙兩地上「不來不去」,甲地之人和乙地之人又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在從動靜現象上來看,事物是不遷的,不遷則體現了事物的不來不去,事物的不來不去又體現了事物的不一不異。也就是說,過去的事物特性和相貌只存在過去的時間,現在的事物特性和相貌只在現在的時間點。因為事物的新舊交替是非常迅速的,無論多麼短,多麼迅速的時間內,都無法保持自己的原貌,在這樣的動靜新舊交替之中,事物已經不是以前的事物了,所以說:「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懂,日月勵天而不周。」而在不理解不遷之理的人來說,山河就是流動的,野馬也是奔跑的,日月也是周轉的,但是如果明白不遷之理,這些流動的現象只不過是相續的,雖然是相續的又是念念不住的,其實都是靜的,也就是不遷的。
三、以時間明不遷
從時間上來看,凡夫認為,因為過去的事物遷流到現在,所以事物是遷流的是「從昔至今」的。而僧肇大師則認為,過去的事物的特徵保留在過去,而不能到現在,現在的事物的特徵也不在過去,所以說「昔自在昔,今自在今」。一個人的成長,在凡夫看來,只會覺得年少到年老一直是一個身體,只知道時間的變化,卻不知道身體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而明白不遷之理的人就知道年少的身體已經不是年老的身體,年少的身體自在年少,年老的身體自在年老。所以說是不遷。凡夫和僧肇大師所面對的問題和世間的現象是一樣的,但是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因為不明白不遷的道理,所以才產生不同的見解。在過去的時間點看待過去的事物,過去的事物是存在的;從現在的時間看待過去的事物,過去的事物並不存在,現在時沒有過去物,所以知道過去的事物不來;過去的時間裡沒有現在的事物,所以知道現在的事物不去。所以知道,過去的事物自在過去,現在的事物自在現在,過去和現在之間並沒有往返的交集,既然時間沒有往返的交集,不來不去之理已經明了,所以知道事物不遷。
四、以古今明不遷
從古今上來看,凡夫在現在時尋求古物,古物不在今,所以認為是流動的,也就是遷的。而僧肇大師則認為,在過去的時間見不到現在的事物,則知道不去,不去就是不遷。假如現在的事物能到過去,過去應該有現在的事物;過去的事物如果能到現在,現在應該有過去的事物。而事實上,過去沒有現在的事物,所以知道不去,現在沒有過去的事物,所以知道不來。所以在古今上來看,古和今是沒有一點點往返的交集。古今之間都沒有交集,古今的事物又怎麼會有往來呢?沒有往來就沒有流動,沒有流動就是不遷。
五、不遷之意義
根據不遷的道理,才能建立因果的相續。因和果不能夠同時同處存在,但是一定是有因的存在才有果的存在,所以因在過去而不失滅,果才能生起。如果過去的因失滅(遷)了,那麼果就無法生起。過去因和現在果不同時存在,所以過去因不來到現在,若過去因來到現在,那麼就是因果同時,因果法則不能成立。因為我們所造的業因不會消亡不會腐朽(不遷),所以業果才會建立,如果業因有所腐朽流動(遷),那麼業果迮無法建立。就像功業,道法,成山,都是因為前功的不朽,才能積累後功的增續,才能成就諸法,所以因為不遷道理的建立,因果法則才能建立,所以修行才能解脫。
說事物的不遷,是指物的性狀現象在一定的時間保持自己的原貌,離開了當下的時間,事物並不存在往返,雖然說不遷,但是並非有一實法常住於今昔,乃至今昔也是假法,藉此假法明不遷,並非有一實法不遷。在執著於無常的凡夫見解上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流動的,僧肇大師則對於執著無常的凡夫和小乘人說不遷之理,為破他們執著無常的見解。是建立在無常的觀點上的不遷,只是為了破除凡夫的執著,並非肯定過去或者現在有一個自性的事物存在,也並非承認事物的自性存在於過去或者現在。不能夠聽到不遷,就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事物不從過去而到現在,也不能夠聽到流動的教化,就認為現在的事物可以回到過去,這只不過是為了教化執著的人所說的教化而已。如來說法根據眾生的執著而方便教化,應病與葯,不能夠在文字上認定如來有實法所說,如來對於聲聞會說無常,對緣覺說緣滅緣起。所以說,如來說法是根據眾生的根基而說,所以說不遷之理也是根據眾生所執著的病而說,說去不一定是說去,是為了避免對常的執著,說住不一定是住,是為了消除執著斷滅的人的疑惑。如來說法,微隱難測,所以要透過如來所說的法認知後面的道理,治療對機的病,也就是三論宗後來提出的「二諦是教。」
總結
從現實意義來看物不遷的道理,物不遷破除了對於無常執著的見解,另外,物不遷「今自在今」的道理,更好的指導領悟「活在當下」的道理,能夠讓我們更好的珍惜時間,用功辦道,努力修善。而「昔自在昔」的道理,又提示著我們所造業不亡,不應造惡。雖然是言教,但是言教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斷惡修善,趨向解脫道。
推薦閱讀:
※【覓宗記】三論宗 關河三論派 初祖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寺(下)
※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
※鳩摩羅什——傳法東土 關河大師
※讀金剛經記三
※鳩摩羅什 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