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自序

《易經》自序

來自專欄我們一起學經典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 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從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引用《黃帝內經》卷二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伏羲造八卦,並非無中生有,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地面想到「地球有引力」這個問題一樣,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然而伏羲,在仰頭觀看天空日月星辰的變化,俯身了解地面上多種生物的變化規律,又在察看大自然中鳥獸活動和活動留下的印跡後,受到了深刻的啟發,於是仿照自然界各種印跡,創造出了「八卦」。

伏羲畫八卦,是我國文字的雛形,後來周文王以八卦演周易,是為我國文化的開端。所以《易經》這部書,不但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而且自古以來,就被推崇備至,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六經」之首;《易》在古代集合了《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

《易經》這部書目前主要指的是《周易》,是儒家必須的科目,可以說民國之前的千百年里,人人都會想著去學習易經。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說:「辛苦遭逢起一經」,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就是以《易經》考試第一名而從進士及第中了狀元。

「經」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闡明天理、人道的書,稱作「經」。「經」是最神聖的典籍,權威的著作,也是一切真理的泉源。天理亦即人道。

宇宙包羅萬象,變化莫測;人生機緣際遇,難以逆料。《易經》就是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有人說,《易經》是占卜的書,充滿了迷信色彩。

不可否認,《易經》確實是一部古代占卜的書,但正因為如此,它才沒有被秦始皇燒毀,也才得以流傳到今天。古代崇信鬼神運氣,凡是重大事情,必定先求神問卜,並非不可思議。

不過,如果占卜只是占斷結果吉凶,那麼對於《易經》而言也就過於片面。然而,我國古代的占卜,不僅是問結果為何,而且更進一步地要問應當如何做?

因而,從某個特定的意義上看,《易經》就有積極意義,它不但啟示事物發生的奧妙契機,而且還指引應當如何臨機應變,避凶趨吉;不僅是占卜,而且也是處世智慧。所以,研究《易經》,還進入哲學的範圍了。

「易」這一命名,含義是什麼?

一說:伏羲畫八卦,有時「遠取諸物」,「易」是飛鳥的的形象。

一說:依據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易」取蜴,是蜥蜴的象形。蜥蜴的保護色,隨環境不時變化,以變化的含義,命名為「易」,以象徵宇宙包羅萬象的千變萬化。

《說文解字》中又說:《易》是由日月兩個字組成。因而,日代表陽,月代表陰,以象徵 《易》的陰陽二元論的哲學。

後漢的鄭玄,在他的《易贊》中,更將「易」的定義高度發揮為:「易」這個字,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種意義。

宇宙萬物,時刻變化,人事也是如此——所以說「變易」。然而,變化不息的大宇宙,卻具備法則性,整然有序,循環不已,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小宇宙的人的運命,也同樣地具有法則性——所以說「不易」。由於這一「不易」的法則性,就能了解大宇宙的天地法則,可以遵循,同樣的,小宇宙的人的動向,也能夠預知,可以規範——所以說「簡易」。

因而,《易》這部書,就能以簡單的象徵符號與數字,表示出這種「簡易」、」變易」、」不易」的現象變化,產生占卜的作用。所以,由這一思維方法去探索,宇宙包羅萬象的變化,無不有一定的規律,因果關係,可以追尋,而占卜能夠預測吉凶,也就沒有什麼不可思議了。

伏羲所作的八卦,又由八卦深化為六十四卦,其基本點,只有「陰--」、「陽—」兩種符號而己。

傳說伏羲是人面牛身的文化神。他在作八卦時,首先依「--」「—」畫出三劃的八卦,即這八種卦,是《易》最原始的形式,以象徵宇宙萬物。如何象徵?請繼續往下看:

但只用八卦,仍難以象徵宇宙包羅萬象錯綜複雜的變化。於是,伏羲再將八卦重疊,推演成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與「—」兩種稱作「爻」的符號,由下而上,順序以六畫構成。

「--」與「—」的屬性相反。「—」代表陽、剛、男、君、強、奇數等,象徵積極的事物;

「--」代表陰、柔、女、臣、弱、偶數等象徵消極的事物。

我們將「—」稱為「陽爻」,「--」稱作「陰爻」。

「—」具有陽剛、積極、獨立的性格,用奇數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九代表。「--」具有陰柔,消極、依附的性格,用成對偶的偶數二、四、六、八、十中間的六代表。

「卦」的構成,是由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稱作「初」,順序而上,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稱作「上」。

在六十四卦的後面,附有解說全卦的「卦辭」,也稱為「彖辭」。「彖」是一種有利牙的獸名,是斷的意思。傳說,伏羲演八卦之後,「卦辭」是周文王撰寫的。周文王是在被殷紂王囚禁羑里的期間,推演六十四卦,發憤著作出「卦辭」的。

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然後傳述《易》,儒家將《易經》冠為六經之首。且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等諸子百家,以及唐、宋後的儒、釋、道各家的學術思想,也無不願源於《易經》的天人之學。因而,要了解中國文化,就不能不由《易經》入手。

不認識《易經》以前,人生就像是隨波逐流的浮萍;認識了《易經》以後,浮萍依然是浮萍,只不過不再隨波逐流。(摘自侯德健《實用易經》)

以上文章借鑒著作有很多,然而本人想引經據典,在論述《周易》的同時,以故事為例為大家呈現一個活靈活現的易經,因文筆有限,還望大家給出寶貴意見。


推薦閱讀:

易經難學
易經啟蒙:履行大道,則國泰民安
易經堂:哪些方面會影響你的財運?
易經奇談,原來五行在手掌中可以這麼看

TAG:周易 | 易經 | 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