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農優品】黑豬肉為什麼比白豬肉好吃?
豬分黑、白兩種
當然肉也分黑豬肉、白豬肉
白豬肉市場佔比9成多
黑豬肉市場佔比不到1成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
百度一下
有64700個搜索結果為,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市場上
很多人也認為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那麼,問題來了
黑豬肉為什麼比白豬肉好吃?
白豬和黑豬
肉好不好吃
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單就黑豬肉和白豬肉比較
先要弄清楚市場上白豬和黑豬的來源。
你從哪裡來,
要到那裡去?
我們用這個人類最高的哲學命題
來問一問豬們吧。
白豬
國內的農貿市場上,主要以白豬為主,白豬又以洋白豬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約克夏豬雜交的「杜長大豬」為主,這些豬原產地在美國、丹麥、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國內習慣上稱之為「洋三元」,它是「杜長大豬」三者之間雜交的後代。
白豬最大的優點是生長周期短,瘦肉率高。白豬生長周期只需四五個月。
白豬主要餵食複合飼料,養殖成本低。
黑豬
黑豬主要以地方豬種為主,比如蘇太豬、藏香豬等等。
黑豬要生長周期至少12個月及以上,廋肉率只有30%多。
黑豬耐粗糧,主要吃的是以豆粕、玉米、瓜蔓、花生為主的粗糧,養殖成本高。
30年前,黑豬逐漸退出市場。
6大不同,揭秘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除了與來源有關之外,還與生長環境、生長速度、生長周期、餵養、種系或血統等因素有關。其實,總體來說就是商業化的問題。白豬等外國豬種,商品化程度高,注重加工,豬要長地快、吃的少、產肉多,尤其是要廋肉多。自然就會以犧牲口感和品質為代價,商品豬成本降下來了,逐漸被市場接受。
而中國黑豬,注重生鮮豬肉口感,商品化低,接近自然生長,口感非常好。
二十世紀80年代,一場黑、白大戰,將黑豬踢出了市場,黑豬紛紛瀕臨滅絕。
而目前,市場又過度追求生長速度,尤其是瘦肉,很難保留口感和風味。
對比1 -生長速度: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生長速度,黑豬一般每天生長200g—500g左右,而白豬一般每天生長1000—1200g左右。也就是說,白豬的新陳代謝很快。而白豬循環代謝過快,就導致肉質的還沒有細化,脂肪和廋肉、骨骼都沒有成熟,風味物質沒有沉澱,卻都已經被擺上了餐桌。
對比2 -生長周期:
白豬基本上都是性成熟晚的品種,發育慢,一般需要七八個月。在此之前,白豬體型增長快,廋肉比較多。四五個月就可以上市銷售。
而黑豬一般性成熟早,發育快,一般為三四個月,所以黑豬生長速度慢,容易長膘,因此肥肉比較多。12個月以上才可以上市。
對比3 -生長速度:
作為風味物質的一個重要部分,一般白豬的IMF(豬肌內脂肪)為1—1.5%。
而據四川農業大學測定,烏金豬的肌內脂肪含量(IMF )最高達到了6.10% ,遠高於外種豬。
對於發育慢的白豬來說,廋肉多,膘少,是直接導致風味物質較少的原因。
但是發育快的黑豬,餵養周期長,脂肪豐富,風味物質大大高於白豬。
對比4 -種系或血統(口感):
豬肉的風味物質,最終決定肉的口感。各個豬品種在其育成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型外貌,各豬種體型外貌特徵便有耳型、背型、毛色等差異。豬的血液蛋白質和酶型多態性是一種重要的質量性狀生化遺傳標記。
對比5 -肌肉纖維結構(嫩度):
肌肉纖維的粗細直接決定了肉質的細嫩程度。不管是白豬還是黑豬,肌肉纖維的數量基本相當。而就白豬肉和黑豬肉對比發現,白豬肉單位面積內的纖維少,且粗大,加上脂肪少,因此在民間來說吃起來比較「柴」。
對於黑豬而言,單位面積內的肌纖維多且風味物質密度高,肌纖維相對細膩,在肌纖維內、外還有沉澱的(IMF)遊離脂肪酸,增加嫩度,黑豬感覺會更好一些,吃起來比較「入」味。
對比6 -餵養環境:
很多人認為,餵養環境不能影響豬肉的口感,其實是不正確的。規模化豬場生產的白豬一般都是高密度生長,封閉的環境造成豬的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另外就是飼料的單一,即使是糧食餵養,也是想好吃都難。而黑豬,尤其是好吃的黑豬,餵食米糠、穀物、豬草、玉米、魚粉等相對豐富的食物,白天可以放養,晚上回來還可以加餐,尤其是高山上的放養豬,有清新的空氣,優哉游哉的辛勤,去看看大自然、啃啃草、拱拱土。
推薦閱讀:
※如何去除食物中的腥膻騷臭
※【推貝兔食材推薦】全宇宙消暑小能手!~~綠~豆~湯~~
※魚腥草的浪漫你不懂~
※大夏天想吃肉?粉蒸排骨好不好?可省事了!
※肉末蒸豆腐------百吃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