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諸葛與司馬的人生智慧

試談諸葛與司馬的人生智慧

千百年來,三國這段風雲人物輩出的歷史一直為中華兒女津津樂道。提到三國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稀世奇才可以說是頗受爭議的,甚至直到當下都仍然沒有一個定論。

三國之後的文人墨客們在文筆之中對諸葛亮可謂是大加讚揚,比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而對司馬懿似乎都未曾涉及,那麼這是不是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是的,諸葛亮是一位信念堅定而且兢兢業業的政治家。

北伐

面對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諸葛亮沒有投奔北方霸主曹操,也沒有隨兄長為江南新秀孫吳效力,而是選擇了當時還是一無所有的劉備。許多學者都秉持著這麼一種觀點:諸葛亮是想「創造」君主,而不是跟隨君主。的確,這麼說也是無可厚非的,而我想加以補充的是,劉備並非庸才,即是說,諸葛亮選擇「創造」的人選,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劉備集團雖說在長坂坡被殺得丟盔棄甲,只剩下區區幾千人馬前往江夏避難,但在孫曹劉三方於長江一帶的博弈中,劉備集團最終還是得到了荊州這塊寶地。荊州在東漢時可以說是天下名士廣集之地,其官場風雲更是變幻莫測。且劉備當時也沒有多大聲望,憑什麼俘獲眾人之心呢?我想,除了其個人魅力以外,最關鍵的當是諸葛亮的政治手段。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之妻黃月英並非貌若天仙的女子,但月英之父黃承彥乃是荊州的名士。諸葛亮得到黃老的賞識,年輕的時候便通過這層關係廣交荊州士人,如徐庶、崔州平等,此外更是得到司馬徽、龐德公等高人讚許,偶獲「卧龍」的譽稱,從而在荊州士人階層有了一席之地。有了這些人脈基礎,凝聚荊州力量自然容易得多,不消幾年時日便發展成一股令西川劉璋集團望而生畏的強硬勢力。後來雖然劉備集團在夷陵戰敗損兵數十萬,但蜀軍仍能有足夠力量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這與諸葛亮的政治智慧也是密切相關的。

南征

蜀國可以說是一個多股勢力相互妥協而組建的國家。蜀國的骨幹力量除了劉備原有的荊州集團以外,還有劉璋集團的舊勢力、南蠻孟獲集團、西涼馬超集團等,剛剛建國的時候,魏吳兩國更是死死糾纏。尤其是劉備死後,蜀國重擔幾乎全落到了諸葛亮肩上。正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下,諸葛亮超凡的政治能力再一次顯現出來,通過各種政治軍事手段將混亂的蜀國打理的井井有條。足以見證,諸葛亮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千年政治家。

雖說羅貫中前輩尊劉貶曹的三國著作對當代國人影響巨大,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追求真理的慾望也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離尊劉貶曹的軌道,更加關注魏國的歷史風雲。

新三國劇照:孔明戰場會談

魏國和蜀國是兩個極其不同的國度。就人口來說,一個魏國便能抵得上數個蜀國了。我們知道,在三國及其以前的時代,北方一直是中華大地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世家大族也大都聚居在北方。曹魏集團里的知識分子水平明顯普遍高於吳蜀兩國。在蜀國,諸葛亮是開國元勛,政權一直掌控在手中,根本不需要和誰爭,況且劉備也有「君可取而代之」的遺言。而在魏國,司馬家族並非名門旺族,要想奪取曹魏的政權,簡直比登天還難。正是基於這點認識,司馬懿非常專註家族力量的壯大,幾十年如一日地通過培養家族子弟的才能來增強家族影響力。相應的,諸葛亮則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以至於身死之後家族幾乎也隨之滅亡,的確是其失策之處。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從六出祁山的結果來看,蜀國的屢敗雖然根本上是因為兩國綜合國力太過懸殊,但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中的進退取捨,實在太不值當。整個北伐,蜀國幾乎寸土未爭,反倒虛耗幾十年的國力,致使魏廷遣鍾會鄧艾兵分兩路伐蜀時蜀國甚至是無兵可擋。而司馬懿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六次會戰下來魏軍損耗並不大,這為晉一統三國更是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從這點可以看出,在全局觀念上,司馬懿明顯高出一籌。

由此觀之,個人能力方面,諸葛亮是無懈可擊的,而在集體意識和全局觀念上,司馬懿明顯更高一籌。誠然,兩人都堪稱智慧的化身,兵鋒所向,無不披靡。

推薦閱讀:

他是曹操最器重的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完全可以與諸葛亮媲美
亂侃三國之劉備諸葛亮並非賢主忠臣
他若出山必改天下格局, 諸葛亮龐統不及其五分之一!

TAG:三國 | 諸葛亮 | 司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