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個是我的知乎小號

沒錯,這個是我的知乎小號

我這個知乎號關注的人為0。

這意味著什麼?

顯然,這是我用來發文章的小號。

前天晚上我一個朋友突然非常著急的跟我說,她突然發現她前男友的朋友關注了她的微博,她戰戰兢兢,「你都不知道我微博天天在發什麼」。我說,我當然知道你微博會發點什麼,不過一些瑣碎的情緒,關注轉發一點耽美的…東西,或者一些沙雕視頻。

她恨不得把所有微博都刪了,因為這些內容「太影響形象了」,「我都不知道他怎麼找到這個微博的」。

有小號這個習慣,從社交網路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就有。

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跟大家聊天,她們講各自都差不多有六七個qq小號(那個時候qq號還是可以隨便申請的),我十分不解,畢竟那時的我還是一個,申請了qq號的第一反應是要把家長朋友加一遍的人。(家長和朋友在當時的我心裡是差不多,沒什麼「不能看」的)

qq時代,我的朋友們申請了六個小號並且這六個小號每天都給大號發的「日誌」點贊,留言。(我的天「日誌」這個詞太古老了)

我真正體驗到小號的美妙是之後我有了微博,因為也沒什麼認識人,就可以隨便發什麼,負面的情緒激動的心情,因為沒人看,我知道這是世界上僅有的,留給自己的窗口。

所以是不是成年人都需要戴好面具,我在朋友圈裡是一種樣子,別人面前要表現的恰當,得體。而那些苫布下面的,真實的難過痛苦,無法和別人講的感受,害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的情緒,都會吐露在小號里。

只有小號是給自己看的。

那些隱秘的情緒,不為人知的那面。

人是複雜的。

有些特徵,甚至我們自己都不願意承認。

而有些看似極端的性格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換句話說,所有的特質,友善孤僻善良惡毒熱情冷漠自信自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它們,只是有些表現明顯,有些太輕微或隱秘以至於我們無法發現。

我的好朋友B同學特別喜歡各種微信上的小測驗,並且經常慫恿我去做。我一般都不信這些東西,原因就是上一段。你看了結果,覺得哇好准,其實它只是戳中了你以為的性格的一部分,而只要用詞廣泛而模糊,總會覆蓋到,或者戳中部分的。

之前也有人講,有些測驗就是隨機給出的結果。

很有道理。

(但是這不代表我不會在做完這些測試後不會偷偷覺得「這個測試好像有點準的噢」)

真香。

所以回到最初,為什麼我用小號發文章,當然是因為大號里有很多…

奇怪的東西。

還有個原因,當用了知乎太長時間之後,它總能推送你喜歡看的,如果我用大號的話,打開知乎很大概率會最後,刷了兩個小時內容,什麼也記不住,並且忘了最初是想要幹嘛查什麼。

我一直特別不喜歡在公眾場合被叫名字。

用我媽的話說,我在外面,在公眾場合很「綳著」。

如果走在大街上,我媽看我衣領亂了,想幫我整理一下,我會很彆扭的挪開她的手。很長時間沒回家,下了飛機在旅客出口,我爸會想給我一個擁抱,但是我會覺得,在機場這種地方,不方便表露很多情緒。

「端著」。

我一直覺得在公眾場合應該鎮定而冷靜,尤其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我習慣進入一種「你別惹我,我也不去招惹你」的狀態,表情嚴肅而冷漠,堅定,像大多數成年人一樣,有條不紊的做著該做的事。(當然和好朋友在一起呆著的時候就會很瘋)

或許是因為自我意識太強了,實際上也並沒有那麼多人注意我每時每刻在做什麼。只有和其他人一起的時候才能放鬆下來,不那麼「綳著」。

我高三的時候去一個自習室,大家都把名字寫在貼紙上粘在桌角,我的是空白的,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叫什麼,好像只要他們不知道我的名字,就不算「認識我」,我就可以安心的,坦然的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去。

我對於「身份」的認識總是這樣封閉的。

很多時候,網路世界上的種種會讓我覺得,它試探隱私到了我所能忍受的邊界。我在淘寶上買東西從來不用自己的真實姓名,一種代號,一種不屬於自己的虛擬稱呼,會讓我覺得安全,我也喜歡扮演這個角色,取快遞的時候慢慢習慣,就可以很坦然的講出這個虛擬的名字。這些小號,假名給了我一種難以言說的安全感,好像是瓦坎達的保護罩一樣,在裡面居住,會使我感到平靜,快樂和安心。

關注我的公眾號「滑翔菠蘿」,給你講更多好玩的事兒。


推薦閱讀:

忙可幫,但得對我說謝謝; 虧可吃,但得對我說對不起。
心理防禦機制
章文:你永遠擺脫不了做我女人的命運,我上過100多個女生!

TAG:人際交往 | 心理 | 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