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電轉染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細胞電轉染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1 電場參數

電場是電轉染的重要因素,細胞在電場的作用下,膜通透性增加或是形成小孔,以完成轉染過程。因此電場強度是應該被優化的主要參數。電場強度不能過高,過高會增加細胞的死亡率;也不能過低,過低不能增加膜的通透性或在膜上形成小孔。因此,一個適宜的電場強度至關重要。

不同細胞系具有不同的最佳場強值,其確定方法除了實驗直接測定比較不同場強下轉染率的高低外,還可以採取較為簡便的間接法。文獻顯示存活率在50%左右的電場參數為理想參數,故可間接測定存活率來確定最佳場強值。

2脈衝過程

1)脈衝波形

脈衝波形主要分為兩種:1、方波脈衝;2、指數遞減波脈衝。

方波脈衝是指:電壓瞬間升至預設電壓,保持電壓放電,然後瞬間終止放電。

一般哺乳動物細胞電轉染時選擇方波脈衝,有較高的轉染效率和細胞存活率。

指數遞減波脈衝是指:先對電容充電,然後讓電容完全放電,其電壓變化呈指數遞減。一般這種波形的脈衝電轉染適用於細菌、酵母菌、昆蟲細胞。

2)脈衝時間

脈衝時間的選定主要取決與脈衝波形。在方波脈衝中,脈衝時間可直接設定。在指數遞減波脈衝中,脈衝時間是指電壓衰減至初始電壓1/3時所用的時間,等於電容(C)與電阻(R)的乘積,單位是ms。在參數優化中,增加電壓應當降低脈衝時間,而減小電壓則應當增大脈衝時間。

3)脈衝次數

一般而言,對於大多數細胞類型都選擇單次脈衝。而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會用到多次脈衝,因為低電壓、短脈衝時間、多次脈衝可有效避免細胞損傷。多次脈衝建議中間間隔1min。

3細胞因素

用於電轉的細胞一般選取處於對數生長期的細胞(15代以內,傳代後2d)。因為處於對數生長期的細胞分裂旺盛,表面結構緻密比穩定期的細胞差,電轉後,細胞膜的恢復能力強,而且處於有絲分裂期的細胞更容易接受外源DNA.細胞懸液濃度一般為1*106/ml,當細胞生長密度大於3*106/ml,轉染效率會下降。原因除了細胞老化外,細胞過密會使相鄰細胞相互作用增大,甚至使細胞相互融合,從而導致電場的局部微擾,使電場環境無法均一化,細胞體積越大對電擊越敏感,所需電場強度也越小。

4 質粒因素

從質粒濃度看,細胞密度為1*106/ml,DNA用量在2-5ug/ml轉染效率最高。轉染率在一定一定範圍內隨質粒濃度的上升呈線性增高,但是到達一個峰值後,隨DNA用量增加而轉染率逐漸下降,其原因可能為細胞吸納DNA有一個飽和度,過量便會產生毒性,使存活率降低,不利於轉染率提高。

進行小分子量的分子轉染時(siRNA/miRNA),應使用高電壓、短脈衝時間。大分子量分子轉染時(DNA),應使用低電壓,長脈衝時間。

從質粒的純度看,用高純度的DNA才 能提高電轉的效率,且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DNA/RNA應該超純(A260/A280>1.8),其次應不含內毒 素,同時質粒應溶於雙蒸水而不是TE緩衝溶液。

5 溫度

一般情況下,電轉的過程是在室溫下進行,但在 電擊前後可對細胞進行冰浴處理。電擊前冰浴的時間對轉染率影響不大,但低溫環境能夠防止DNA被外源性DNA酶降解,並限制在電擊中因Joule作用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因此,實驗一般選擇電擊前冰浴5min。電擊後冰浴,會影響DNA攝入,因為電擊後冰浴可增強細胞收縮,細胞膜上的 電穿孔封閉較慢,延長外源性DNA攝入時間,從而提高其攝入量。在室溫環境下,雖然細胞膜上的孔 封閉速度快,但在隨後2h,質粒還可通過電內化進入細胞,因此攝人量不一定比4℃環境下低。而且,室溫下細胞在5 min內即閉孔,在4℃的環境下穿孔狀態可保持4h,穿孔封閉緩慢降低了存活率,同時細胞在低溫下更容易受到損傷。

因此,綜合考慮攝人量和存活率,大部分文獻傾向於電擊後細胞仍在室溫或37℃下保存。

6電轉染試劑的選擇

電擊會對細胞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在轉染試劑的選擇上要注意,應選擇具有細胞膜修復成分的電轉染試劑,如engreen的Entranster-E,將電擊對細胞的損傷降到最低。

7電轉後培養液的選擇

細胞在電擊後十分脆弱,其 培養液的選擇應注重提高細胞的存活率,一般選擇 低滲的RPMI 1640+10%FCS。除此之外,可參考 加入50 mmol/L海藻糖+1.25%DMSO,因為海藻 糖具有穩定DNA、蛋白質以及細胞膜的作用,並提高電轉後細胞特別是淋巴細胞的存活率。此外, 有文獻顯示凋亡是細胞電擊後死亡的主要原因,電 擊後的培養液還可加入Caspase抑製劑和SCFGM-CSF等細胞因子。


推薦閱讀:

生物大小、城市規模、公司壽命,背後竟然遵循同一套規模法則
一個女人與時間的賽跑:拆除基因里的定時炸彈
怎麼回事:人到105歲後,死亡率反而減緩?
為什麼不能讓深惡痛絕在自己的身邊的老鼠滅絕呢

TAG:自然科學 | 細胞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