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力壓中俄的日本,為什麼終究會被完爆成渣?
12 人贊了文章
明治維新後,日本對內開啟了工業化征程,外部的擴張序幕也由此拉開。而地處東亞大陸的中國淪為為日本的垂涎目標。
這種選擇是有其地緣依據的。東亞大陸作為地球上最優質的地緣板塊之一,佔據它,就具備了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而且地緣關係上,東亞大陸也是蝸居東北亞海上的日本,所能觸及的唯一一個大型地緣板塊。
當然,心裡想是一回事,落到現實又是另一回事。以通常的標準,憑日本列島的這彈丸之地,壓根不可能有進取東亞大陸的機會。甚至,要是中國的工業化與日本同步進行,以中日緊密的地緣關係,以及近代國家的對外擴張規律,甚至不排除日本被中國吞掉的可能性。
不過,在日本擁抱工業化的同時,佔據東亞大陸的中國卻掉隊了。
沒趕上工業化東風,這意味著儘管中國地緣實力碾壓日本,但後者卻憑著工業化加持,獲得了趕超乃至壓過中國的現實國力。
這下日本翻身的機會就來了。
只要征服中國,將東亞大陸收入囊中,日本就可以魚躍龍門,成為全球頂級的大國!這麼大的誘惑擺在面前,在狹小群島上憋屈了千年的日本焉能無動於衷?
基於這種邏輯,甲午戰爭的爆發就成為必然。沒有足夠工業實力加持的中國,空有強大地緣潛力卻無從釋放,最終被日本擊敗。甲午戰爭的結果,不僅再一次驗證了工業對農業碾壓級質量優勢,也從現實層面,向日本證明了軍國主義的成效。
當然,中國體量畢竟太大,日本雖然具有優勢,但還不至於能一口吞下東亞大陸。但通過佔領朝鮮、遼東半島、台灣,和2萬萬輛賠款銀,日本的國力已經獲得了一次暴漲。
甲午一役後,中國已不再成為日本的等量級對手。妨礙日本西進東亞大陸的主要障礙,變為俄羅斯。
在歐系諸強中,俄羅斯跟中國的地緣關係相對緊密,而且俄羅斯也同樣對東北亞虎視眈眈。這樣一來,日俄就自然而然杠上。
不過俄羅斯可不是中國,不管是地緣實力還是現實國力,俄羅斯都比日本高了幾個層級。但是,俄羅斯本部核心區遠在東歐;北亞,尤其是遠東板塊領土既荒涼又落後,跟遠東的地緣關係也十分遙遠,聯繫溝通十分不暢——這就給了日本以小搏大、以弱搏強的可乘之機。
1904年,日俄戰爭在東北亞爆發。此戰中,日本儘管國力遠遜俄羅斯,但卻仗著俄羅斯遠東與東歐核心之間缺乏有機聯繫,然後憑藉自身近水樓台的主場優勢,居然打敗俄羅斯,進而成為東北亞的絕對掌控者。
但是,俄羅斯到底是如假包換的世界級強國,綜合國力不是日本比的了的。隨著西伯利亞鐵路的通車,俄羅斯東歐核心區對遠東邊緣板塊的地緣影響力驟然提升了好幾個層級,這意味著即便在東北亞得手,日本依然不得不面臨來自俄羅斯的強大壓力。
幸運的是,現在的日本也算是今非昔比了。靠著甲午、日俄兩次大勝的成果,日本的國力暴漲,差差也算擠進了二流世界強國的範疇。
並且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日本也非常有利。英國為了遏制俄羅斯,為避免其在遠東坐大,所以日俄戰爭爆發前的1902年,就選擇了跟日本結盟。
當時的英國,貴為世界霸主,有了它的力挺,再加上尚可的自身實力,日本也算是有了與俄羅斯分庭抗禮的本錢。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將俄羅斯拖的山窮水盡,並引發革命。新生的蘇俄政權內有白俄之患,外被歐美列強圍堵,一時半會兒也顧不上遠東;而歐洲的傳統強國,也都在戰爭中耗光幾十年的財富積累,對東亞的控制力大不如前,這種情況下,日本竟搖身一變,成為東亞最強勢力。
只是好景不長,隨著歐系強國的沒落,一個新的對手——美國,迅速崛起,並將手伸進西太平洋,成為日本新的心頭大患。
一戰中,歐洲慘重重創,美國強勢崛起,英法俄德等歐洲列強卻元氣大傷,此消彼長之下,戰後的美國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全球第一大國。
雖然英法憑著傳統優勢,仍然勉強主導了戰後國際格局,但其實際控制力已跟戰前全不能比。特別是在東亞這種跟歐洲超級疏離的板塊,英法的控制力已經嚴重退化。
而美國卻影響力大增。作為太平洋國家,美國跟東亞的地緣關係,天然比西歐的英法要親近許多。所以儘管就全球而言,英法仍是主導者,但在太平洋板塊,美國的優勢地位已經十分明顯。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變遷,落到現實政治中,便是《英日同盟》的廢棄與《華盛頓條約》的簽署。
在雲石君看來,英日同盟廢棄是不可避免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它還想把控對全球格局,特別是歐洲格局的主導權,就必須在一些相對邊緣、利益關係相對不大的板塊對美讓渡利益,以換取美國的妥協。而東亞正好符合上述兩大標準,所以英國於情於理,都沒必要再為了東亞格局跟美國較勁。
《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太平洋板塊,已由昔日的英法主導,轉變為美日主導。
當然,整體而言,美國對太平洋板塊的控制力肯定是強國日本的。但細化到西太平洋,尤其是東亞大陸,日本仗著地緣的親近,還是能勉強壓住美國一頭。
只是美國卻不能接受日本控制東亞大陸。這倒不是說美國在乎自己在中國的那點既有投資,而是,日本對東亞大陸的獨佔,會嚴重威脅到美國對整個太平洋板塊的控制。
北美與東亞同屬太平洋板塊,而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又不在北美之下,這意味,一旦東亞大陸的地緣潛力被充分釋放,至少西太平洋是沒美國什麼事了,甚至東太平洋乃至本土西海岸,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大洋彼岸的威脅。
要是控制東亞大陸的是中國,這對當時的美國來說是無所謂的。畢竟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工業化,又窮又弱,還內部軍閥混戰。這樣的東亞大陸,當然沒有能力威脅到美國的利益。
可要是日本佔了東亞大陸,那就完全不同了。日本當時已經邁入了工業化跪倒,躋身世界二流大國,由著它征服中國,一旦整合完畢,東亞大陸釋放出的能量,完全可以讓美國夙夜難安。
基於這種邏輯,美國慢慢開始掣肘中國,並加強對中國國民政府的扶植。
美國的戰略調整,嚴重威脅到日本對中國的攻略。而蘇聯的復甦,又進一步加重了日本的危機。
在穩住腳跟後,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在短短十來年的時間裡就基本完成了全蘇的工業化改造,國力驟增,重新遠東方向形成威脅,這視東亞為自己禁臠的日本而言自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面對美蘇的雙重進逼,日本的應對之法仍舊是內外二途:對內,不斷鼓吹軍國主義,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戰爭潛力,爭取搶在美蘇對東亞影響力增長到難以遏制之前,將中國徹底征服;外部,則與德國結盟,利用納粹牽制美蘇力量。
基於這種背景,日本侵華驟然提速。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寇佔領東北。旋即,日本又在華北、淞滬滋事,並最終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對這樣的形勢,美國當然是不接受的。這種情況下,美國一方面國民政府加大援助、並在經濟方面對日執行封鎖策略,冀圖藉此逼日本罷手。
但這只是美國一廂情願罷了。日本要是現在罷手,那意味著其不可能擁有強大的地緣實力。在美蘇業已發展成為世界級大國,又對東亞各有圖謀的狀況下,即便兩強短期內因各自羈絆而容忍,但終有一日,還是會拿日本開刀——而日本註定無法抗衡。
但強撐下去也不容易:一則,中國實在是太大了,背後又有美蘇暗中支援,這意味著即便它不足以打敗日本,但至少可以把戰事拖下去,進入拉鋸狀態。二則,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本身就是個超級花錢的買賣,日本資源有限,美國又嚴防死守,讓日本沒法從其他地方購買戰爭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源保障,日本就算把軍國主義煽動到極致也是白搭。
面對這種困境,日本猶豫再三,終於做出了它的最後選擇——跟美國開干,偷襲珍珠港。
後來的史家傾向於將對美開戰定性為日本近代歷史上的最大戰略失誤。但這不過是馬後炮罷了。其實仔細斟酌可以發現,對美開戰,是所謂「大日本帝國」繼續混下去的僅有選擇。
要是不跟美國開戰,日本侵華將因資源匱乏而被迫中止,那麼早晚有一天,美蘇會把日本打回原形。而開戰,特別是閃電般的突襲開戰,就有極大概率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武裝力量。
只要打掉美國的顯存武裝力量,由於一下子失去了防禦日本的籌碼,美國就極有可能被迫答應放棄中國,以此作為與日本媾和的條件。
當然,美國也不是不可以繼續扛下去。但就算美國工業無比強大,現存武裝被消滅殆盡後,再像恢復也得有個過程才行。趁著這個空檔,日本完全可以強勢東進,把美國西海岸核心板塊的工業基礎也給摧毀掉。
當然,如果真打到這個地步,日美的仇就沒得解了。在西海岸工業基礎被毀後,美國起碼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失去了反擊日本的能力,至於封鎖日本、支援中國的能力自然也隨之消失。
趁著這個空檔,日本就能從容打垮中國,佔領東亞大陸,然後對這塊蘊含大量資源的土地進行工業化改造和開發。
等到美國緩過勁兒來,想著跟日本做個了斷時,屆時其所面對的,可就不再是當年那個不起眼的二流小工業國了,而是有著龐大東亞地緣板塊做支撐的頂級工業大國。對這樣的新日本,美國還搞不搞的定,這個還真的是不好說。
此方是日本偷襲珍珠港背後的真正算計和考量。你可以說這是在拿國運做賭,但日本的有限實力和窘迫處境,決定了它也確實沒什麼更好的辦法!
只不過,相較於美國這個大佬,小日本手頭的資本實在是太少了,而且它一直以來的好運氣似乎也已用完——儘管偷襲珍珠港本身還是大獲成功,但卻沒有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航空母艦,至於本土工業能力什麼的,更是毫髮無損。
這一下就偷雞不成蝕把米,徹底捅了馬蜂窩!珍珠港一事後,美國國內的爭議戛然而止,舉國一心,對日開戰。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
面對塊頭比自己大了無數個層級的美國,日本的結局由此註定。儘管憑著前期準備和佔得先機,日本在開局階段賺了些便宜,但當美國戰爭機器啟動後,局勢很快就出現反轉。
儘管靠著軍國主義的加持下,日本的戰爭動員能力遠勝散漫成性的美國。不過由於二者在國力和資源方面差距太過懸殊,以至於日本再怎麼折騰,也無法跟美國抗衡。隨著戰爭的持久化與擴大化,日本拮据的戰爭資源迅速消耗殆盡,山窮水盡之下,只能被迫無條件投降。
一敗塗地的日本,吐出了明治維新以來的幾乎全部擴張成果,國家也化為一片焦土,甚至連主權都不得不轉交由美國控制。
油盡燈枯,被全球唾棄的日本,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應當就此沉淪,接下來哪怕亡國滅種,也不是不可能事。可世事就是如此弔詭,日本不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在戰後迅速重振旗鼓,甚至超越戰前,一舉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為什麼可以鹹魚翻身?它趕上了哪些歷史性機遇?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節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32章——日本之第4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3大漢奸,個個讓人唾罵
※B級片歷史
※【婕洛說】今剩嘆,文壇再無金聖嘆
※關於唐高祖、唐睿宗謚號用字的發現
※日本刀發展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