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就是作者 布封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13 人贊了文章
布封是啟蒙時代一位著名的……唔,公共知識分子。
他最知名的貢獻是寫作了一本《自然史》,將博物學的研究用輕鬆簡潔的散文形式寫作出來,轟動了整個歐洲學術界。在學科專業化門檻已經搭建起來的今天,寫科普文章是沒法聲震九州的,但是當時不一樣啊,新興的博物學還比較淺顯,關注的範圍還沒有超出普通人的視野,學術寫作尚未專業化體制化,一位科學家還需要鑽研散文寫作來讓自己的著作更好讀——是的,《自然史》既是一本博物學研究著作,也是一本文辭優美的科普散文集。
《自然史》是作為一種科學和文學之間的曖昧位置而走紅的,布封本人也具有了博物學家和文學家的雙重身份。布封本人並不排斥其作為一個文學家的身份,或者說,當時的啟蒙時代,每一個思想家都有文學家的身份。而他專攻的體裁,大概就是所謂的說理性散文,這種體裁在啟蒙時代很常見,處於新興階段的諸學科都採用這種文體進行研究、寫作和發表。因此布封當選法蘭西學院的院士以後,向全體院士發表的入選感言,就是圍繞其散文寫作而說的,這就是其《論風格》。
在這篇《論風格》中,布封根據自己的寫作經驗,闡述了自己關於說理性散文的創作理念,批評了當時文壇(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文壇近乎等於法國思想界)盛行的華麗文風,宣揚質樸有力的散文風格。
|論散文寫作的三個要點
布封談散文創作的關鍵詞是風格,何謂風格呢,大概就是作品所呈現出的特色,我們現在說文風一般指的僅僅是文筆上的特點,但是布封使用這個詞則指作品的方方面面。
布封對於說理性散文的創作大概是這麼理解的,創作主體從現實中取得客觀的真理(義理、意義、道理),然後再用散文的表達形式表達出來——這是我個人總結的,布封自己沒有確切的表明。而我這麼總結立足於布封《論風格》三方面的內容①作者②文章表達形式(主要是文章結構)③文章闡述的道理。
在作者方面,布封持有強作者中心主義的立場,他認為作品的風格無非就是作者主體性的表現。作者通過自己的感情和理智來創作作品,作品的風格則是作者思想、感情、才智的凝聚物。作者主體性對形成作品的風格起到決定性作用,這種說法要比「文如其人」還要強,概括起來就是那句著名的「風格就是人」。
這個論斷和布封的寫作應該是密切相關的吧,「我以我手寫我心」,持有這種理念寫作的人,才會如此篤定地認為作者決定了作品的風格。
在作品寫作方面,布封對於文章結構非常關注。漂亮的文辭不是布封關注的重點,布封主要從文章的結構方面來規定風格。只有那些具有統一性主題,而且從整體上合理布局的文章,也就是在結構上嚴謹緊湊的文章,才具有簡潔堅實的理想風格。布封更要求作者在寫作前先擬定一個包含了主要見解的初步草案,也就是大綱,而且要在寫作前預先考慮讀者的接受。這種構思還不是實際作品的風格,但卻是風格的基礎。
這方面的看法,似乎指涉布封認識到了作品具有多層次的結構。不過他從創作的角度出發,認為結構是預先構思而不屬於作品本身的東西,這一點我也有類似的困惑。從讀者和評者角度出發,從作品中總結概括出作品的大綱和結構,這樣的結構似乎就是閱讀者基於作品所生產出來的了,似乎也是不屬於作品本身的東西。任何高於語言層面的作品層次都會有這個問題,而且越高似乎就越不屬於作品本身,到了思想的層面,甚至共識就是思想不屬於作品。
布封認為思想是不屬於作品的,是存在於現實中的客觀真理,作者的創作就是把從工作、大自然和研究中獲得的道理,用散文的形式寫出來。作品的思想不屬於作品內部,而是來自外面的一條真理,裹上了作品的糖衣,這是一直以來對作品思想的看法,布封也延續了這種觀念。布封本人是寫博物學科普的,他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來談這個問題,在寫不同的對象時,首要的是抓住客觀外在對象的特徵。而作品的題材和客觀的真理,是作品形成風格的客觀基礎。
布封的《論風格》對後世影響頗大,這主要是因為說理質樸而有用的原因吧。我本人是寫小說評論的,非常認同他所說的每一條規範,寫作就該這麼寫嘛。
p.s.延展閱讀
馬伯庸:不該小透明的曾鞏
推薦閱讀:
※8款極簡風格T
※玉潤墨香說古玉(三)淺析商周玉器造型的風格與工藝之別
※什麼是風格?
※淺析「元四家」山水畫的隱逸風格
※波西米亞風格鉤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