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小龍蝦為什麼越辣越爽 | 辣的心理學研究
38 人贊了文章
之前在果殼上看到一個提問:你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哪一位?
一位廚子@馬褂的回答:哥倫布。沒有哥倫布就沒有川菜、地三鮮和西紅柿炒雞蛋。
按這個邏輯,如果沒有辣椒,就沒有周黑鴨、衛龍辣條、泡椒鳳爪、重慶火鍋、麻辣小龍蝦…這得損失多少美味佳肴,人間不值得。
速食麵少不了辣椒粉,炒飯少不了老乾媽,火鍋少不了麻辣底料。辣椒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調味料作物,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第一生產消費辣椒大國。辣椒種植面積已經超過2000萬畝,食辣人數超過6億。辣椒最早產自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大約在明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和馬六甲海峽傳入中國,才有了後來的「以辣聞名」的川菜、湘菜等菜系,才有了後來毛主席的「不吃辣、不革命」的名言。
你說的辣是什麼辣? | 痛覺
儘管在普遍認知中,「辣」是一種味覺體驗,人們經常用「酸甜苦辣咸」來代表人生五味。但實際上,辣是並不是味覺 ,而是一種痛覺。辣椒中的辣椒素(化學名稱:反-8-甲基-N-香草基-壬烯基醯胺)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在人體中可以產生灼燒感,也就是所謂的「辣味」。從生理角度來說,這種刺激不僅可以讓大腦感知到痛,而且還可以感知到熱。生活中就經常有這種體驗,吃完很辣的食物後,感覺口腔可以噴火,還會出汗、臉紅、涕泗橫流,尤其是對於那些不適應辣味的人。然而,味覺產生的機制則與此不同,一般來說,食物的某些物質刺激味蕾,通過神經傳至腦島,從而產生味覺。之前,學界普遍認為,人體只能感受到酸、甜、苦、咸、鮮五種味覺,但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肥也是第六種味覺[1]。
喜歡辣味,戒不掉 | 心理機制
我爺爺、太爺爺、太太太太太爺爺……都吃辣 | 基因與遺傳
王多魚繼承了他二爺的十億資金,王思聰打不好電競就要回萬達上班,而我的爹媽留給我就只有一張巨能吃和巨能吃辣的嘴。
古代的人發現,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與生長,比如,瑪雅人在藥物中加入辣物質來防止傷口感染。還有人發現,在食物中加入辣椒能夠殺死病菌、延長食物儲存時間。比如,腌制泡菜、蘿蔔、腐乳時會適當加入辣椒。對於人體而言,辣椒可以刺激舌頭和皮膚上的感受器,釋放提高體溫的信號。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通過吃辣來抵禦寒冷,這可以提高早期人類的生存幾率。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保留這種可以吃辣的基因,並且後代也越來越容易接受和適應辣刺激。腦科學的研究還發現,辣椒素和類辣椒素能夠緩解神經疲勞[2],還具有鎮痛的功效,甚至可以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俗稱快感荷爾蒙),從而產生愉悅感[3]。研究者以同卵雙胞胎為研究對象,探討當遺傳物質相同時,環境起到的作用有多大。量化模型的結果發現,遺傳因素能解釋18%-58%食辣偏好的原因。也就是說,這種由辣刺激帶來的愉悅感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辣得疼,但無辣不歡 | 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
既然辣是一種痛覺,講道理,人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那為什麼很多人會對這種令人痛苦的灼燒感情有獨鍾呢?難道這些人都是抖M?
這就要從「良性自虐」假說說起。也就是,當大腦意識到不存在真正的危險時,某些「危險」行為可以帶來愉悅感[4]。類似於蹦極等極限運動,失重感會引發人們的緊張和恐懼,還會出現一些負面的生理反應,但是大腦一直在提醒自己「這是安全的,已經做好防護措施」,這種身體與認知上的偏差會讓人感到興奮和刺激。人們對辣椒的反應與此也有共通之處,在辣物質的刺激下,灼燒感會讓身體產生一些防禦反應,但意識到這種感覺不會帶來實質上的傷害後,反而可能會變成一種享受,痛並快樂著。
辣的是這個社會 | 純粹接觸(Mere Exposure Effect)
一般來說,小孩子相對不太能/愛吃辣;但是學堂君身邊有不少同學朋友,都在上大學後吃辣吃得越來越生猛了。這是為什麼?
在回答之前,先介紹一下什麼叫純粹接觸效應。它是指某刺激僅僅由於頻繁地出現,就能增加人們對它的偏好[5]。比如,你回憶跟小學、初中異性同桌有沒有過不一樣的「同學情」,那種特殊情感在某種意義上可能就是純粹接觸效應的作用。由此,這種頻繁出現的方法可用於追妹紙或漢紙,但前提是人家對你不反感。
喜歡吃辣的機制也與此類似,如果父母和朋友經常吃辣,哪一頓都少不了辣元素,不吃辣的菜的話就沒地吃的,在辣椒的頻繁刺激下,這一類人會逐漸接受和適應辣味,長期以往,甚至還可能會喜歡上辣味。而對於另一類周圍人不愛吃辣的人來說,本身不太喜歡辣刺激,同時又不需要「被迫」接受辣椒,那麼也就會一直保持「不愛吃辣也不能吃辣」的狀態。也就是說,長期暴露在不同的「辣」環境下,人們逐漸分化成對辣椒接受程度不同的群體。
You are what you eat | 辣與心理的相關研究
吃辣?潑辣? | 辣與易怒、攻擊行為
人們在日常表達中經常把「辣」與易怒、攻擊等特點聯結起來,比如,形容兇悍、不講道理為潑辣,形容心腸或手段惡毒殘酷為毒辣或心狠手辣。研究者通過操縱實驗對象接受辣刺激和中性刺激,然後讓他們觀看令人憤怒的視頻,皮膚電的結果發現,接受辣刺激的人的皮膚電變化率更高[8],並且「辣」與「怒」有著相似的生理反應,比如,體溫、血壓升高、身體發熱、面孔泛紅等。還有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吃辣越多的人自我報告出更高的攻擊特質。另外,也有研究者要求被試吃辣或不辣的食物、或者看辣或者不辣的圖片,然後讓他們補充殘缺的單詞,例如,h_t,可以補充a成hat(帽子)、也可以補充i成hit(打)。結果發現,辣刺激能夠啟發人們的攻擊認知[8]。
越辣越爽、越刺激 | 辣與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
除了與「怒」有關聯,「辣」也跟「感覺尋求」、「冒險」也一定的聯繫。一般來說,高水平感覺尋求的人時刻渴望刺激,無論是體驗上的還是感官上的。他們經常通過參加冒險活動(如跳傘、蹦極)、反常規的活動(如穿奇裝異服)來獲得興奮體驗。吃辣椒也是「良性自虐」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刺激體驗。因此,能吃辣或愛吃辣與人們的感覺尋求特質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係。研究者通過辣椒測試將實驗對象分為喜愛吃辣和討厭吃辣兩組人,結果發現,喜愛吃辣的人在感覺尋求特質量表上的得分更高[9]。還有研究者通過提供辣味麵包和白味麵包,結果發現,吃辣味麵包的人在愛荷華賭博遊戲中更傾向於採取冒險策略[10]。
我愛辣椒,辣椒使我快樂。火鍋、小龍蝦走起,讓舌尖在辣味中盡情綻放吧!
然而,辣椒雖爽,但不要貪吃噢。萬一吃多了,喝水是沒有用的(因為辣椒素不溶於水),不妨試試冷凍的全脂牛奶,降溫又止辣。
文/太一
參考文獻:
[1] Keast, R. S., & Costanzo, A. (2015). Is fat the sixth taste primary?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lavour, 4(1), 5.
[2] 郭時印, 姜德建, 黃憶明, 譚興和, 孫振球. (2007). 辣椒素抗疲勞作用研究進展. 中南藥學, 5(4), 351-353.
[3] Rozin, P., & Schiller, D. (1980). The nature and acquisition of a preference for chili pepper by humans. Motivation & Emotion, 4(1), 77-101.
[4] Zajonc, R. B. (1968).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2), 1-27.
[5] 傅於玲, 鄧富民, 楊帥, 徐玖平. (2018). 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學問題. 心理科學進展, 26(9), 1651-1660.
[6] Rozin, P., Guillot, L., Fincher, K., Rozin, A., & Tsukayama, E. (2013). Glad to be sad, and other examples of benign masochism. Judgment & Decision Making, 8(4), 439-447.
[7] 紀婷婷. (2014). 具身隱喻視角下的辣與怒:解析辣妹子背後的心理機制. (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8] Batra, R. K., Ghoshal, T., & Raghunathan, R. (2017). You are what you ea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cy food and aggressive 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1, 42-48.
[9] Byrnes, N. K., & Hayes, J. E. (2016). Behavioral measures of risk tasking, sensation seeking and sensitivity to reward may reflect different motivations for spicy food liking and consumption. Appetite, 103, 411-422.
[10] Wang, X., Geng, L., Qin, J., & Yao, S. (2016).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cy taste and risk seeking. Judgment & Decision Making, 11(6), 547-553.
相關原文:麻辣小龍蝦為什麼越辣越爽 | 辣的心理學研究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 評論回答& 私信學堂君和TA 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公眾號後台聯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自殘
※我們的記憶其實並不可靠
※出於焦慮,你會做的13件事!
※心理學專業告訴你,應激狀態下不存在「防衛過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