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行為,決定孩子的一生。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行為,決定孩子的一生。

來自專欄星彤4 人贊了文章

一個年輕人問一個得道的老者:「智慧哪裡來?」

智者說:「經驗。」

年輕人再問:「經驗哪裡來?」

智者說:「一次次的錯誤。」

前幾天,準備和女兒來一場「美術創(xia)作(hua)」,平時都是我把顏料倒進調色盤,然後我們一起畫。

正好鄰居樂樂媽敲門來借螺絲刀,我就跟女兒說等我幫阿姨找一下螺絲刀再來幫她倒顏料,我把螺絲刀找出來遞給樂樂媽的時候,發現女兒已經把顏料倒出來了,茶几上、地板上、沙發上、她的衣服上,甚至頭髮上全是五顏六色的顏料……

我的內心真的是絕望又崩潰,但我意識到自己此刻正處於問題區,於是,立刻深吸了一口氣,平靜地對女兒說:「看到你把顏料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有點著急,因為我要收拾好久,很累的。」

樂樂媽不敢相信地看著我說:「你心太寬了,要是我家樂樂這樣,我早開揍了。」

其實對於孩子犯錯我之所以沒有責罵孩子,是因為內心有份覺察:犯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心理學家發現,小錯誤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錯誤,究其原因,是沒有犯錯的經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允許他犯錯,有些錯誤雖然看起來很糟糕,但孩子是可以從中獲益,學會預見行為的後果。

鄰居樂樂媽是個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媽媽,每次樂樂犯了錯誤總是被責罰,但樂樂並沒有因此就減少犯錯誤的機會,不是砸壞鄰居的窗戶,就是弄傷別人的狗。經常有人上門告狀,敲錯我家的門。樂樂媽每次都替樂樂道歉,然後再胖揍一頓樂樂。

其實像樂樂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攻擊性外顯,解決的辦法是讓他承受行為的責任,去面對譴責,賠償損失,向別人道歉。

這樣的好處,一是擺脫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並不總能為所欲為。二是遭受必要的情緒挫折,體驗到後悔、難過、害怕是什麼東西。三是學會協調攻擊慾望與環境的關係,慢慢把攻擊行為轉向積極安全的範圍(如運動、競賽)。

但樂樂媽的替孩子道歉和懲罰使得樂樂沒有機會學會這些。對待孩子錯誤,很多父母會傾向於這兩種方向:

一種是父母竭盡全力來預防孩子犯錯,一旦犯錯又竭盡全力讓孩子避免受罰。以為孩子犯錯是自己沒有教育好。

另外一種是過度懲罰,以為不管多大的孩子幹了錯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問題,凡事上綱上線,把事態說得很嚴重,甚至不惜用責罵體罰來糾錯。樂樂媽兩種都佔了。

這樣的後果,第一種孩子往往會繼續犯錯,同時缺乏責任心,反正犯錯了都有父母擋在前面。而第二種往往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尤其在一些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有可能會讓孩子記仇一輩子。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說,父母需要正確對待孩子犯錯的行為,假如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該犯的錯誤沒有機會犯,到了不該犯錯的時候,卻用幼稚的行為去「補課」,那真的得不償失了。

所以,父母在應對孩子犯錯有一個基本原則:

2歲前,父母不能責罰孩子;

2~5歲,父母對犯錯的教育要順其自然,多鼓勵和肯定;

5~12歲,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學習社會規則和承擔成長的責任;

12~16歲,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力強一些,對錯誤的批評可以引入是非觀念,對內向的孩子還要多注意。對道德、良知的培養,父母不要心急,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會變得善良與懂事。

想讓孩子不犯大錯,必須讓孩子從犯小錯中學會預見行為的後果。


推薦閱讀:

使用啟發式提問,化解雙胞胎兒子間的矛盾
正面管教A
使用共情,「賴床大戰」不再可怕
正面管教的基石:和善而堅定
正面管教 | 不懲罰不嬌縱的育兒理念(三)

TAG:家庭教育 | 育兒 | 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