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球與種族政治
來自專欄有趣的社會學讀物4 人贊了文章
更新:沒想到在asa偶遇到作者
對於喜歡籃球的朋友,雖然關注cba或nba等職業聯賽,支持自己喜歡的球隊和球星幾乎是必修功課。但是如果說親身參與這項運動的話,打野球可能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選擇了。或單槍匹馬或結伴而行,在未被廣場舞佔領的球場,分撥組隊,三對三、四對四甚至五對五打上幾小時,可能是球友們最開心的事了。雖然現在現在有城市傳奇、日落東單、乃至路人王這樣用市場模式將業餘球手組織起來的規範賽事,但歸根結底都是某種有競技性的商業活動,在參與程度上還是有門檻的。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人來說,在學校、單位、小區、公園提供的非專業場地上打打野球,才是自己籃球生涯的日常。對我們來說,打野球是休閑,是愛好,是繁忙工作和學業之外的調劑。換句話說,大家打野球本質上是健身籃球、休閑籃球和快樂籃球,再多一度熱愛,還可以是夢想籃球。但是在美國的野球場上,尤其對於美國黑人來說,打野球並不僅僅是一種享樂或者放鬆,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反抗。
今天為你分享的這本《柏油路上的黑哥們:籃球和種族政治》(Black Men on the Blacktop:Basketball&the Politics of Race)就是學者A.Rafik Mohamed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美國黑人打野球進行的民族志研究。Mohamed教授自己是黑人,也是一名球友,這本書寫作的素材就是來自於他在加州籃球場上打球,觀察、和球友聊天等活動,這本書的開頭就是他記錄了自己一個下午打了三場五對五全場局的故事,各種垃圾話,各種對抗,非常有意思。Mohamed說,打野球在他看來黑人男青年的日常反抗(everyday resistance)。在主流社會飽受壓迫,生活不如意的黑哥哥們,把打野球看做非常重要的活動。因為在這裡,他們非裔美國人身份,他們的男性黑人氣質得以鍛造和彰顯。
籃球在發展初期也不是黑人運動,這和嘻哈樂不同。根據本書對歷史材料的梳理,籃球最初主要是供上流白人業餘休閑以及培養堅強品格的一項運動。籃球在十九世紀是基督教白人男青年培養自己男性氣質的活動並遠離麻煩的一個東西。黑人進行籃球活動,能在場館裡打pick up比賽,還是1910年在華盛頓才開始的。後來,籃球慢慢成為黑人最喜歡的運動; 這主要因為城市空間有限,籃球又便宜,佔地方又小,能打出來的話可以為黑人孩子提供上大學的渠道,是獲得進入主流社會的好機會。不過直到20世紀早期,黑人白人同場競技都很少見,種族隔離在運動場上很明顯。後來,隨著黑人人數的增長,民權運動的進展,以及黑人自身在競技場上的優異表現,才逐漸改變這種局面。但即便這樣,美國體育界依舊有黑人身體好,技術也不錯,但是隊伍還需要白人球員來發揮領導力,扮演球隊大腦這樣的說法。在20世紀初期,黑人甚至自己單獨組織過聯盟來進行比賽,來抗議主流運動聯賽中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些歷史說明了,籃球在美國的發展,自這些運動被發明開始,就和種族問題是息息相關的。
黑人無論在當下的美國社會還是在美國歷史中,都在經濟、政治上處於弱勢地位。 黑人當然也對這種處境自知。根據Campbell的觀點,在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般對自己的弱勢狀態有所忍耐,但是一旦獲得機會,弱勢者會進行或明或暗的反抗。在這個背景下,打野球,就是現代黑人男子進行種族抗爭的和平戰場。在這裡要明確書中打野球(pick-up basketball game)與正規比賽的區分。雖然現在籃球經常被視作黑人的運動,我們熟知的nba球星也都是黑人,但是打野球和nba這樣正規比賽還是有區別的。nba等職業聯盟想把受眾擴展到美國主流民眾,這幾年的全球化戰略更要把自己推廣為一個面向世界的聯賽。這意味著在職業賽場上打球不是按照black mans rule來的。了解nba的都知道,原來像艾弗森這樣的球星引領了黑人時尚,oversize T,棒球帽等,但後來有了著裝令,場邊看球要穿西裝。批評者認為這種限制就是在剝離nba的黑人特徵。為了爭取更多的非黑人觀眾,職業聯賽要越來越』文明『。垃圾話、衝突這兩年在nba也少見了,這種現象也被很多老牌球員評價為聯盟越來越軟。當然在有組織的職業籃球場上,也包括被視為通往nba的ncaa或者中學聯賽。其高度的組織性也是按照職業來做的,在這種組織化的籃球體系里街頭那種華麗的球風不如更有效率的傳切配合。但到了真正的室外水泥地上,打野球,尤其是在黑人為主的社區打野球,這些規定都不存在。這些地方,是黑人主導規則的球場。所以Mohamed重點觀察這些沒被制度和組織約束的空間,黑人是如何彰顯自己的球技和性格的。
本書認為,黑人在野球上的種種表現,在正式組織和職業比賽之外的那種打球風格,已經變成了他們形成自我認同的重要渠道。野球場的表達已經成為理解美國黑人社區、結構、日常反抗的關鍵點。按照他採訪的一個野球手的話來說,野球場已經是他們黑人僅有的幾個能夠發泄情緒的地方了,別的地方你要發泄情緒就要擔心不好的結果,你在大街上發泄一下,馬上就把送監獄裡去。
那到底黑人的野球場上有哪些種族性質的潛規則呢?一方面,在野球場上,表面上的原則是誰說了算和大家的職業無關,大家來到場地上打球,就是平等的,給領導做球這種不存在,不是你在大公司當高管,你是警察,你在球場上就說了算。但另一方面,根據作者的觀察,打球水平,場上資歷和種族背景,都影響球場上的權力分布。在沒有自帶裁判的前提下,誰定規則誰選人,誰叫規算數,人多了誰下一個上,都和這種權力分布有關係。舉個例子,在南加州的球場上,一般先到的人組隊,五打五,人多的話大家shoot for team,誰投的准誰先上。分撥的話規則各不相同,有的靠投籃選隊長,有的投籃分撥(在中國一般是轉球和開黑)。當然,如果有球場老鳥的話,可能直接選人。第一輪沒上場的球員,就要等到下一輪,替換輸家的一些球員,他不能決定自己替換誰,只能場邊喊「接一個(next)」。作者觀察到,有些菜一點的球員即便按先來後到的順序到了,想下一個上,也會被球場權力大的球員或者隊長拒絕。
作者重點觀察了種族對這種權力關係的影響。他發現,這種野球比賽,清楚的建立起一種以黑人男性氣質和黑人文化為主的規則體系。其他族裔的人都無法成為野球場的話事人。打野球是黑人青年能暫時從種族壓制的主流社會中得以解脫的空間。這種主流空間不但充斥著白人至上,也包括了黑人的沉淪。所以很多球手說,打球可以把自己從街頭混混的世界裡解脫出來,打球時沒有販毒沒有槍殺。有學者認為,野球場上黑人可以更自在一些,因為並沒有那麼多社會束縛。但是作者認為,傳統的社會束縛在球場上固然會少一些,但是對於黑人青年來說,這裡更重要的是有一種新的權力體系,野球場和現實社會不一樣,因為黑人在這說了算。
對於黑人球手來說,打球不僅僅要得分,更要在風格上華麗起來,要運球花一些,能扣籃絕不上籃,能solo就solo,在球場上也要說垃圾話,說俚語罵髒話等等。總之,play it cool非常重要。在穿著上,寬鬆的球褲、大號t-shirt, 歪戴的棒球帽,喬丹鞋,這些都是這種cool文化的標配。一副玩世不恭的swag的態度,更是把這種風格推到極致。Mohamed好幾次在球場上看到黑人球員和白人的正面衝突,這些黑人表示白人觸碰了這片場地上的規則底線。在採訪中,一名有研究生學歷並在附近公司當白領的黑哥們解釋為啥他對白人老這麼大火氣,這哥們直接說:「去他媽的這幫白*,我才不鳥他們,他們以為他們什麼都說了算,他們覺得他們來這還能說了算?我整天上班受夠給他們擦屁股的日子了,在球場上還玩這一套,那老子不如死了算了」。在Mohamed看來,即便是白領黑人,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在職場上只能隱藏自己的黑人氣質,才能更好的融入白人為主導的公司文化,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所以在球場上成為唯一的發泄之地。在另一個例子中,一個黑人哥們連續幾次被對手突破,他的白人隊友表示我們換一下防守對象吧,這黑哥們直接炸了。賽後他對作者說:我最討厭這些老白*覺得他有資格教我怎麼打球。這種反應在黑人野球文化中不難理解,因為白人的建議已經明顯形成了對所謂黑哥們遊戲規則的侵犯,黑哥們心中,籃球場上他們說了算。作者有幾次在球場發現幾個打法非常黑人,垃圾話噴的起勁的老哥,下場一聊,發現這幾個有的是醫院的外科醫生,有的是大學教師,都是黑人中收入頗豐的職位,他們似乎也只有在野球場上才能展現在職業圈子裡被隱藏的某種黑人特質。
野球場上黑人說的算的感覺與美國社會白人統治的主流文化差距很大,所以作者看到在他觀察的好幾個球場,白人逐漸都不來了,或者會專門挑黑人不打球的時間來,還有些乾脆組織去付費的球館自己打。作者問一個相熟的白哥們,為啥最近不來打球了,白哥們說:我不再去那邊打了,因為你知道,那幾個場的球局太街頭了,感覺每個人都在賣弄,都在炫技,整天對噴,我真的只想打個球而已啊。
作者認為,這些另起爐灶自己去玩球白哥們的態度說明了兩個事情,第一,覺得黑人的球風直接改變了幾個場地的氣質,而這些氣質就言指種種浮誇的和充滿攻擊性的行為。野球場上的種族政治在這個意義上改變了白人社區的籃球氛圍。第二,他們對此持有比較消極的態度,覺得這對白人們的風格形成了某種微妙的挑戰。作者在研究中也發現,有些出生在富裕社區的黑人青年,當他們受過正規訓練後,也會對過度炫技的野球居很輕蔑,但他們也表示,因為自己是黑人,好像有種期待覺得黑人就應該這麼打球。
在黑人說了算的球場上,作者不止一次觀察到,有些白人明明先來了,但要等很久才能接上撥。當然,也並非所有的白人都會在這裡被欺負。作者觀察都有幾個白人球員似乎在這些球場上並沒有被排斥。這些白人要麼就是白巧克力類型的,打球花哨,技術不錯,也愛秀,也說俚語,也就是說在文化上按照黑人規則打球的人。要麼是販賣大麻的小販子,和球場上很多黑人都熟悉了,同樣是主流社會的邊緣人。還有一個白人,即便他重基本功,打配合,打球毫無黑人風格,也沒有被排斥,因為這哥們是個歐洲留學生,英語都說不利索。黑人球手們不認為他屬於美國壓迫自己的白人,換句話說,這個歐洲哥們雖然皮膚白,但是個外來戶,沒有當地種族衝突的負擔。
當然,籃球場雖然黑人說了算,但這個被空間也承受著外部環境的直接衝擊。在作者做研究的culver city,市政府官員明顯增加了黑人打球時間時周邊的巡邏警力。由於球場臨近的是白人社區,他們會抱怨黑人在球場的聚集帶來危險因素。政府和社區把籃球和無業青年,非法活動聯繫在一起,除了增強警力,也想出很多盤外招兒來限制黑人球局,比如當隔壁的壘球場或者網球場在晚上開燈時,籃球場保持黑暗,或者以各種原因暫時關閉籃球場等等,在作者而看來,這其實也是主流社會在政策層面對黑人文化表達的壓制。
總而言之,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在野球場上挖掘出種族政治的日常一面。本書的一個重要論點就是:在美國,白人文化在社會很多領域都有控制力,但在籃球場上,白人說了算的規定被逆轉了。所有的行動期待都要按照黑哥哥們的規則來。在野球的世界裡,公開表達自己的黑人氣質不再被禁止,而且需要被彰顯。黑人球場的對於自我的表達,是對於文化壓迫的一種反應。
最後補一點私貨:
從這本書不難看出,打球並不是一項單純的運動,中國的野球場雖然不太有種族問題,但是權力的色彩並不少見。有些年長許多的球友說你犯規你就犯規,要是球場上再有同事領導,能認真防誰不能封蓋誰都有一套所謂的潛規則。記得和朋友去某單位的球場打球,一個球技不大行年紀不大小的老哥自己站在三分線外指揮大家跑位,防守和進攻的時候自己卻不移動,其他人也沒說啥,一打聽,原來是單位工會主席。
如果我們超出籃球的範疇,去看各種有文化屬性的活動,也可以看做很多所謂的爭議背後都是對權力的爭奪。在美國野球場,內外有別,你白人對我指手畫腳就不行,你叫規就是打的軟。我們記住這個邏輯,還記得在某些賽事中,mc喊道「這裡是街頭,沒有犯規,沒有問題」「不爺們」。 在某些節目中,某些人說到「我是為了捍衛說唱文化,你們不real」。這不都是某種彰顯權力,建立權威,希望以自己的標準制定所在『場地』規則的嘗試嘛。
但兩者也許又有不同,在美國,無論是籃球還是說唱,甚至包括爵士樂,他們的表達方式都是某種種族抗爭的文化呈現。當然,這種抗爭文化最終發展成通俗文化,在經過市場的運作,成為了一種看上去跨種族、誇國界的流行現象。這是沒問題的,籃球本質是一項籃球運動,說唱和爵士本質是一種藝術形式,當然誰都可以玩。但是你把中國兩個字擺在籃球和說唱前面,企圖從將其打造成具有本土性的玩意兒,那就要面對一個問題了:誰能來界定你做的東西是不是中國風呢?是自下而上,由人民群眾發展自己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正如黑人一開始在街頭打野球,在地下做嘻哈一樣。還是自上而下,由攜帶著資本的娛樂公司和明星來當最終評委呢?
當然,在美國,無論是籃球這項運動發明之初和還是70年代嘻哈風格剛開始的時候,黑人群眾在社會中屬於一個絕對弱勢的地位。說到底,他是有群眾基礎的文化表達。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由代表主流文化的唱片公司或某白人歌星走到黑人社區去和黑哥哥們說,「我覺得你不行"。換言之,自上而下的路子在美國街頭不可能。但是在中國不一樣,一方面,所謂地下也只是一個文化形式的小眾,所謂地下的大拿和其粉絲在潮牌穿著上是不缺錢的。因為在說唱並不是一個在政治經濟上弱勢,需要靠藝術來反抗歧視的人群。這自下而上的民間基礎並不如美國深厚。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力量真的很強,真的能夠滿足很多從業者要吃飯的需求,所以我們看到第二條路已經在中國如火如荼的展開了。所以,本質上來說,將籃球或者說唱冠以中國兩字,並不是要推動某種有大批受眾的底層文化表達,更不是為了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或者挺多某些在底層反抗的弱勢群體,而是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說難聽了,是資本打著噱頭掙一筆快錢,而且為了避免被人說拾人牙慧,噱頭中一定要有中國元素。(當然,的確有些中國風甚至方言說唱非常優秀,在這裡搞噱頭的是選秀節目和其資本勢力,並非指優秀中國風說唱創作者)
好了,說唱說的有點多,我們回來繼續說籃球。因為音樂可以做成中國風,那麼籃球尤其是街球強調本土性就有點奇怪了。如果在國外留學,和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打球,可能會感覺到,黑人身體素質比較好,秋風華麗,各種solo,動輒暴扣;白人,尤其是歐洲白人,也很壯,但是秋風樸實許多,喜歡跑位和配合。雖說這種劃分有點刻板印象,但是也代表一些問題。那麼中國人打球需要按照某種風格來么?其實中國業務籃球活動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一些文化。一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賽,某些街頭知名球手在活動下在推廣偏黑人的風格,無論是著裝還是球風,並不斷宣稱這裡是街頭,號召來參與的青少年籃球愛好者犯規不吹不要怨言,運球一定要原地秀起來。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訓練營或者半正規的比賽也在如火如荼的舉辦者,在其中,可能更多在意的是球隊爭冠拿獎,個人主義的造勢不多。
但其實,完全沒什麼必要真的把野球的定位局限了,黑人籃球文化有代表性,但並不是籃球的全部。有人喜歡打配合,有人喜歡solo,有人偏華麗,有人偏樸實,其實都好,都應該有選擇的空間才對。個人比較反感藉助資本力量,強行在組織化的比賽中,運用規則、裁判以及媒體渠道,向廣大籃球青少年推廣某單一種外來風格。這些把籃球包裝成為包含著夢想和熱血的本土籃球潮流,根本上又和對運動及潮流服飾的消費連在一起,就非常怪異了。
推薦閱讀:
※王者雄風式浩瀚春水流
※斯派克李:種族歧視屢見不鮮!黑豹讓他們無話可說
※美國發黑人死亡案報告:存在系統性種族歧視
※中國人的種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