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會被累死的

人,是會被累死的

來自專欄讀《通鑒》記 ? 三國部分26 人贊了文章

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資治通鑒?卷七十?魏紀二》

劉備去世以後,蜀國開啟了諸葛亮時代。

在介紹諸葛亮治蜀之前,我們要先來介紹一下諸葛亮的職位:丞相錄尚書事,領益州牧,司隸校尉。所有這些職位,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諸葛亮把蜀國所有的軍政大權,全部抓在了自己的手裡。

我們逐條來解釋:

首先是丞相一職,這是劉備在即位的時候任命的。到了劉禪即位以後,又多加了一條:「開府治事」

有沒有這一條很重要,因為它令諸葛亮的權力前後會有天壤之別。

  • 這裡需要再解釋一下漢代的中央行政體系:

秦漢之交,中央政府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由丞相掌握行政權,由太尉掌握軍事權,由御史大夫掌握監察權併兼任副丞相。

三公之下的九卿,則是九個中央行政部門,如掌管宗廟禮儀的太常、掌管皇家事務的宗正、掌管錢糧谷貨的大司農等。

按照現在的理解,我們可以把九卿類比為中央各部委——但這裡要注意,這些機構的負責人,也就是太常、宗正、大司農等人,是對丞相負責的,而非對皇帝。也就是說,他們的行政得失是由丞相來進行考核的。

而丞相的行政機構,就是丞相府。丞相府的職員,幾乎都由丞相自行委派。

因此,在漢初,丞相擁有廣泛而巨大的權力。他們通過丞相府,掌握了幾乎所有中央政府的職權——這也就是所謂的「開府」。此時的丞相府,可以說是中央行政的決策執行部門。

這種情形到了武帝時期有所改變。漢武帝雄才大略,喜歡拋開丞相府自行決策,因此在行政實踐中,丞相府的決策權逐漸被轉移,最後變成了單純的執行機構。而決策權,則被轉移到了與皇帝接觸更多的尚書手中。

到了東漢時期,劉秀改三公為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將行政權力一分為三。

此時,司徒不管是權力還是名位,都已遠不如西漢的丞相。而決策機構則變為了尚書台——這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反覆提及。

到了獻帝時期,曹操為了專權,恢復了丞相的設置,並重開丞相府。其背後的實質,就是想要通過制度變革,將所有的行政權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

此外,對於東漢以來權威日重的尚書台,曹操則通過任命荀彧為尚書令的形式,予以掌握。

如此,曹操就在組織形式上完全控制了中央政府。

而且,因為不設置太尉,軍事權力也全部集中到了丞相府內。

這時候,你再對比一下曹操與諸葛亮,就會發現兩人只有一點不同:諸葛亮甚至都沒有找人幫他控制尚書台,而是自己兼任了「錄尚書事」。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這只是諸葛亮和曹操在職位上的一個共同點,兩人還有另外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兩人都身兼州牧。曹操至死都以丞相兼任冀州牧,諸葛亮則兼任益州牧。

當然,這其中還是有一點微小差別的:曹魏所佔土地廣大,冀州之外,還據有幽州、并州、兗州、青州、豫州、徐州、司隸校尉部、涼州全部,以及荊州、揚州、益州的一部分土地。而蜀國的全部土地,則只有益州。

但這樣一來,就更可見諸葛亮這個益州牧的權重,要大於曹操的冀州牧了。

那麼,諸葛亮的益州牧,具體又有何職掌呢?

州牧,本來是監察官。也就是說,對益州大大小小官員的監察,權力都在州牧手中。因此,諸葛亮掌有益州牧的意思就是:在組織程序上,益州官員的考核,全部由諸葛亮掌握。

然後,我們再來看諸葛亮的最後一個職位,司隸校尉。

行文到此,你估計都已經能猜得出來這個職位是幹嘛的了:既然中央的行政權力、軍事權力,以及地方官員的考核權力,都已經在諸葛亮手裡,那麼顯見的,司隸校尉掌握的,自然就是對中央官員的考核權了。

經過以上的職務安排之後,你會發現,蜀國所有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此,才會有「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的說法,不論事情大小,最終都要歸諸葛亮管。

雖然後世都在說曹操專權,但事實上,諸葛亮的權力是要遠大於曹操的。

而且,諸葛亮常年征戰在外,蜀國的軍權事實上也掌握在他那裡。如果他真的想要篡權奪位,劉禪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這裡,問題就來了:諸葛亮既然不篡權,那握著這麼多的權力是要幹嘛呢?他為什麼不分一點給別人?

要知道,一份權力一份責任。權力如果過於集中,那麼所有的責任和事務也都會全部壓在一個人的身上。

而且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其實就是累死的。

諸葛亮這種事無巨細的作風,其實當時就有人給他提過意見。

某次,「亮嘗自校簿書」,自己校對政府文書。這讓主管丞相府文字的主薄楊顒看不下去了,他勸諸葛亮說:

國家自有制度,上級下級之間,工作職責應該分明(「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您這樣什麼活都干,把自己搞得累成這個樣子,何必呢?

楊顒心裡想的,估計是:領導,您這是走下級的路,讓下屬無路可走啊!您行行好,還是把我的工作還給我來做吧!

史書記載,「亮謝之」,但說歸說,做照做。

————

十幾年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尋求與司馬懿決戰,曾經派使者到司馬懿營中。司馬懿友好而關切地詢問了使者諸葛亮的工作生活情況。

使者說:諸葛亮吃得少不說,管的事還多,兵營里杖責二十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

事後,司馬懿跟人說,諸葛亮就快被累死了。(宣王曰:「亮將死矣。」)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今天,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諸葛亮這麼做的初衷和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從科層制管理說起。

你是一個廚藝高超的大廚,雖然初出江湖,但志向高遠,不願意給別人打工、看人家的臉色行事,而是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只可惜你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然有和米其林三星一較高下的雄心壯志,但卻無奈於沒有啟動資金。百般權衡之下,你決定從低端市場入手:先在大排檔租個攤位。

生意草創,一切從簡。此時的你身兼數職:

白天在菜市場勞心勞力地跟菜販子為了一兩毛錢討價還價;

回家後又得根據水龍頭的徑流量計算洗菜成本的最優解;

到了晚上,你一邊炒菜一邊端盤子。百忙之中還得掏出手機隨時檢查,以防丟單和差評;

碰到個吃霸王餐的,你更是操起菜刀,一路火花帶閃電的連追帶砍,給世人留下一副「要不留下錢,要不留下命」的強悍江湖形象。

慢慢的,生意開始有了起色,可你的精力卻跟不上了,你覺得自己得找個人來幫幫忙。

可問題是幫你幹什麼呢?

幫你採購,

你怕他會貪污你的菜錢;

幫你洗菜,

可能既費水又費菜;

幫你結賬算賬,

又可能會中飽私囊。

想來想去,你覺得他只能端端盤子,因為這當中最起碼不會產生什麼貪污浪費的空間。

到這裡,其實已經出現了一個問題:一旦有人代理了你的一部分工作,那麼,他就有了一定的尋租空間。

甚至於,這個傳菜小工即便沒有這個能力,他的積極偷懶和消極怠工,你其實也是沒有多少辦法去徹底解決的。

於是你決定再找一個監工。想來想去,你想到了自己還待在鄉下的媳婦,終於算是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著你和你媳婦的辛勤勞動,你們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不僅有了單獨的店面,打響了自己的招牌,最近甚至已經考慮起了開個分店的問題。

然後問題就又來了:你一個人只能照看一家店,那麼另外的一家店誰來管呢?媳婦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她一旦過去,就意味著空了兩個監工的職位出來,怎麼辦?

還好,父母健在,正好一人一個。

但順著這個邏輯推下去,你就會發現:限制你門店數的條件,不再是資金,而是人力。

至此,如果你還想繼續開店,那麼就只能讓渡一部分權力給別人——或者是願意和分店店長分紅,或者是容忍下屬的回扣。

而隨著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將分店都開到了別的省市,這個時候,你就連分店的店長都沒法管理了,你只能管到該地區的總代。

你心知肚明,他可能會通過各種手段侵吞利潤,但你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換了別人也會如此。更況且,總代也是會容忍分店店長的這種行為的。

算一算每年流失的利潤,你心痛得無法呼吸。

然而這還不是終點,當集團越來越大,你發現,算賬這種事,其實也可以交給別人來做了。他們當然不會侵吞你的利潤,但你需要把利潤的一部分,以工資的形式發給他們。

這時候,你所需要做的,其實就只剩下有限的幾件事了。

其中一項,便是質量控制。

餐飲店擴容的最大困難,其實不是資金和人力,而是菜品口味。為什麼餐飲業儘管市場很大,但能做成全國連鎖甚至於全球連鎖的卻寥寥無幾?為什麼能做成的那幾家,都是如肯爺爺一樣的快餐連鎖?

就是因為他們的菜品質量是可以用標準流程來控制的。而中餐的菜譜呢,玩的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大量的「適量、少許、稍微」,導致了每個大廚做出來的飯菜味道都各不相同。

在下很多年前就領教過某大廠的「中餐機器人」,你喂它食材,它按照菜譜給你做飯。

迄今為止,該機器都還沒有實現量產。

(圖片來源於網路)


故事講到這裡,就算是講完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替換:把上面的「大廚」,都換成「丞相」。

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丞相面對的行政困難有多大了。

科層制管理的核心,在於從上到下,分工分層。這當中,必然會碰到委託代理的問題,其中的巨大漏出,是你我無法想像的。

你固然可以派出監察官來監督,但是當組織太過龐大以後,監察官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群體。監察官是否每一個都稱職?監察機構又怎麼管理?監察官是不是也需要監督?

就此,如果一層層的設置監察官,那麼這個成本是否可以承受,又是一個問題。

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因為古代的管理科學落後所致,如果有如今先進的管理經驗,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存在了。畢竟,如富士康一樣的企業,員工人數近一百五十萬,不也依然管理得好好的嗎?

也並不是這樣。

或許在上述廚師的例子中,以現代的管理制度,可以消滅絕大部分的漏出。但是,若上升到一國的治理,那麼,還是不可能。

其中的差別,在於任務是否可量化。

對於如富士康一樣的製造業,絕大部分的生產一線員工,都是可以用量化指標來考核的。但實在行政系統中,這種量化指標卻很難制定。作為執政者,你很難給下屬制定「今年收成增加一百萬石」,又或者「今年本地區增加五千人口」這樣的KPI。

這種考核指標當然也有,但用處有限。

因為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太大,這種指標只可以做為參考,而不能成為主要的評判依據。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很多工作是沒有辦法用數據來考核的。

你我身邊並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家企業、一座城市,可能會因為某一個領導者的能力出眾,而得到巨大的發展;但也可能會因為某些領導的尸位素餐,而浪費了珍貴的發展機遇。

因此,在企業管理,甚至於,是治國理政中,管人和管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有些工作,可以用管事的方法管,因為它們可以被量化考核;但那些越是主動性強的工作,對管理者個人能力的要求越高,這部分始終是沒有辦法量化考核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讓我們再說回到諸葛亮:如果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行政系統有諸多缺陷,你會怎麼辦?

答案無非兩條:

第一,找到許多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管理。

當然,如果這些人因為能力不足,或者自身操行而導致一定的漏出,那麼你一定要能接受。

第二,如果你不能接受,那就自己來管。

很明顯,諸葛亮的選擇是第二種。

他任丞相錄尚書事,總管蜀漢行政系統的全部工作;

蜀國不置太尉,諸葛亮常年領兵在外,軍事也歸他管;

任益州牧及司隸校尉之後,諸葛亮變成了監察部門的總負責人。其中,益州牧還負有益州人事的選拔權。

通過這些職位的安排,諸葛亮將蜀國大大小小的權力全部都聚集到了自己的手裡。

為什麼諸葛亮治蜀千載稱頌?並不是因為諸葛亮有什麼獨到之方,秘不示人,而是他為治蜀所投入的心力,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當他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也把所有的責任都放到了自己肩上。他以他那個時代的標準,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科層組織的效率損耗。而代價,便是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其中。

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在他病逝於五丈原的那一刻,他也用自己的人生實踐了他的承諾:「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金鱗豈是池中物

曹操廢三公的前世今生

人到中年的快速油膩法則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一場無法重來的錯,一個扶不上牆的人
三國終結從蜀漢滅亡開始,但司馬昭老早就想滅東吳!

TAG:季漢 | 諸葛亮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