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諮詢說什麼?

第一次諮詢說什麼?

來自專欄成為職業心理諮詢師之路4 人贊了文章

第一次和來訪者面談對新手諮詢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第一位來訪者的第一次面談,可能會讓諮詢師終身難忘——難忘的很可能不是來訪者和TA的故事,而是自己如何緊張、怯場,不知道該說什麼,又怕被對方看出來。諮詢師也許煞費苦心挑選了一身衣服,準備好幾句對付得過去的職業套話,在心理預演怎麼開始,怎麼結束,來訪者會問什麼而自己又如何作答……

當然,大部分準備都用不上,總有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來訪者問:

「你做諮詢多久了?」

對此,精神分析取向的標準回答大概是:

「是什麼讓你想到這個問題?」

由此切入,可以和來訪者討論TA對諮詢師勝任能力的懷疑,追溯至過往經歷,乃至對父母的信任。

不過,追溯歸追溯,事實仍然是事實:你是個菜鳥,你在拿TA練手。

這並無不可,即便你什麼也沒做,對方也得到了陪伴和傾訴的機會。你給TA的也許很少,但只要付出和收穫平衡,關係就能持久。所以剛開始諮詢時,要定下適合自己能力的收費。

如果對方追問,你可以坦白:沒錯,你是我的第一個來訪者,但是第一,我接受過良好的訓練,第二,我便宜,第三,我有督導——所以你並沒有吃虧。作為一個新手,你也可以有職業人的底氣。

在這裡,我非常不建議諮詢師為了讓來訪者信任自己,提供虛假信息來假裝「有資歷」:包括虛假的學歷、年齡、文憑、受訓經歷……乃至虛假的名字。咨訪關係是以真誠為基礎,以真實為理想。我們的工作,是要幫來訪者探尋個人歷史中的真實,一個摻雜謊言的開始,會給這份工作埋下隱患。一旦來訪者發現你的欺騙,長期的信任就可能功虧一簣,而沒有信任,諮詢就難以進行。即便來訪者沒有發現,隨著諮詢的進行,你們就像兩個旅伴,走過越多的山山水水、經歷過越多坎坷磨難,你們會越親密,越真實,而之前的謊言,就會漸漸成為你良心上的石頭。

許多來訪者第一次諮詢會有很強的傾訴欲,不必你開口就把自己的問題詳細講出來。這樣你至少有半個小時時間,可以認真傾聽、做筆記——這些對你而言應該並不困難。但是,不論對方再怎麼滔滔不絕、苦大仇深、聲淚俱下,你也務必要在諮詢接近結尾時打斷TA,給自己留5到10分鐘,用這些時間至少完成以下這些事:

1 對TA說的內容簡要地總結或共情,讓對方感受到,你前面在認真聽。

2 確認TA明白你的諮詢設置:諮詢次數、頻率、工作時間、遲到和缺席的處理、是否可以寫郵件等等。

如果你不想打斷TA,或者不能打斷,會發生什麼呢?有時來訪者自己也會留意時間,TA會在最後一分鐘停下,對你說:

「老師,我說完了,你能不能告訴我,我該怎麼辦?」

TA留給你不足一分鐘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TA的預期里(意識層面或是潛意識層面),事情就該是這樣:TA把問題告訴你,你給TA一個簡明的答案,這個答案應該跟醫生開的藥方字數差不多。

你被逼到牆角,要在不足一分鐘時間裡,向TA解釋清楚:1 心理諮詢不是這樣工作的;2 你需要保持價值中立,不能直接給TA想要的建議——這兩點講課也得講兩節,當然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說清楚,說不清楚,你就無法按時結束諮詢,於是踩中另外一個雷:率先破壞了設置。

而如果你說:「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下次來討論。」——也許就沒有下次了,來訪者感覺到的可能是,TA告訴你許多,而你什麼也沒說,TA甚至會覺得,你並不在乎TA,只想掙TA的錢。你能給TA的,和一個樹洞有什麼差別呢?TA為什麼要花錢來找你,而不去找一個樹洞呢?

與此相反的另一類來訪者,剛開始諮詢時,並不知道要說什麼。TA可能會問你諮詢該怎麼進行,TA應該從哪裡說起。

這種情況下,一些諮詢師會選擇依照教科書里所謂「信息收集——形成診斷」的步驟,像醫生詢問病情一樣,依次詢問來訪者的癥狀、諮詢目標、年齡、婚姻狀況、出生時是否足月、由誰撫養長大、是否有家族精神病史、家庭情況、成長史、性幻想、第一次性行為……

依次收集這些信息,可以讓新手諮詢師在初次面談時有所倚靠(「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我正在做我該做的事」),也讓TA當天晚上可以整理出一份漂亮的諮詢筆記,更讓TA可以在面對督導或參加同行的案例報告會時有材料可以提交……好處多多,但這些好處,大部分是諮詢師的,而非來訪者的。

我個人並不推薦這種開局方式,原因如下:

1 這可能會讓來訪者覺得受到冒犯。這畢竟是兩個陌生人的初次相見,如此「交淺言深」,恐怕不利於關係的建立。一個人對什麼樣的陌生人可以初次見面就吐露這麼多呢?——往往是那些他們相信不會再次見到的人:旅行中偶遇的人、交通工具上的鄰座、酒吧里昏暗燈光下眼神迷離的陌生人……說了這麼多隱私,如果再次相見,豈不尷尬?雖然來訪者當時不會這麼想,但諮詢結束後,TA可能會覺得不太舒服,取消第二次的預約。

有人會說:和醫生不是也會吐露許多隱私嗎?我們也不會為了避免尷尬就不去複診啊?這話不假,也有來訪者會把這個過程視為詢問病情,但問完之後,他們也會對諮詢師抱有和醫生一樣的期待:「您想了解的我都說了,那麼醫生,我到底得了什麼病?該怎麼治?」——這句話又會讓諮詢師陷入前面說過的那個難題。

2 諮詢不是要讓來訪者把痛苦說出來,而是要讓來訪者在自然而然、準備好的時候,帶著真實感受把痛苦說出來。諮詢不是要刺探來訪者的秘密,而是要處理附著在這些秘密上的情緒和情感。如果直接詢問這些秘密,則來訪者呈現它們時,很可能做好了情感隔離和防禦,以免在一個陌生人面前「真情流露」。如此一來,訴說這些秘密和痛苦時,可能只是停留在語言層面,而起不到本來會有的治療效果。有些諮詢,長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一段時間以後,來訪者感覺沒什麼變化,雙方都會覺得困擾和無力。來訪者會問:「能說的我都說了,我還能做什麼嗎?」諮詢師則會想:我按照教科書上說的,把該討論的都討論了,為什麼還沒有效果呢?

所以在來訪者的第一次面談時,如果TA問該說點什麼,怎麼開始,我一般會說:你可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如果TA問我是否想特別了解一些什麼,我會說:如果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會停下來問你。

當然,這種做法也有相應的適用情況。如果來訪者有一些可能危及健康、生命或正常生活的心理問題,比如重度抑鬱、厭食症、有自殘或傷害他人的行為、成癮、有重要或緊急的事情需要處理,或是危機干預個案……這時再請TA「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可能就不切實際了,這種情況下,比起讓來訪者自由聯想、自由表達,更有必要先聚焦在這些緊迫的現實問題上。

這種聚焦給新手諮詢師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好處,是可以據此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接受這個來訪者。前面說過,對新手諮詢師而言,來訪者就是給你練手的,在你受過專業訓練、有督導、收費低的情況下,這種練手對對方也是有好處的,很多時候同樣可以一定程度幫對方解決問題,但前提是,對方的問題能承受較長時間的等待,以及適度的嘗試風險。雖然誰也不能保證一定把誰治好,但如果對方的問題嚴重或者緊迫,那你作為一個新手諮詢師,就要慎重考慮是否接受這位來訪者,還是把TA轉介給更有經驗的諮詢師。

作為新手諮詢師,當你們談到諮詢的緣由時,如果來訪者說最近人際關係出了點問題,或者失眠,或者壓力大,或者老做噩夢,或者拖延、厭學……那麼你可以進一步展開和TA工作;如果TA說最近又自殘了,出現幻覺了,老想殺人,頻繁被家暴……則你需要慎重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受這樣的來訪者;如果TA 說是得了抑鬱症,你需要了解是那種「無法工作、持續多年、常有求死年頭、多次自殺未遂」的抑鬱症,還是那種「跟戀人鬧彆扭,好幾天都悶悶不樂、意志消沉」的抑鬱症;TA說有強迫症,你需要區分是上完廁所要洗十遍手的強迫症,還是喜歡把PPT做得簡潔清爽、盡善盡美的所謂「強迫症」;TA說自己是多重人格,你需要了解是否真的存在多個人格相互轉換、輪流掌控、彼此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還是只是「白天勤奮工作,表現特別乖,晚上就愛泡夜店,表現得很放蕩」(後者至多是不同的人格面具,有時甚至算不上是「心理問題」)……畢竟這年頭,心理問題的標籤常常被濫用,來訪者並不知道這些詞的精準定義。一個諮詢有多困難,是否在你的能力範圍內——這一判斷能力在諮詢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都非常重要,新手諮詢師有必要從第一個諮詢開始,就有意識地鍛煉這種能力。沒有人能幫助所有人,對於那些你很可能無法幫助的人,你能給他們的最大幫助,就是在他們來找你時,儘早作出判斷並告知:「我恐怕無法幫助你,去找別人吧。」

很多時候,我還會在初次面談時問來訪者:你之前有沒有做過心理諮詢?如果做過,感覺怎樣?有什麼讓你覺得有收穫的?你為什麼要結束諮詢呢?——這些問題很重要,其中有你前面那位吃螃蟹的人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會很有參考價值。

(本文作者正在招募的「職業心理諮詢師養成群」,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擊:「職業心理諮詢師養成群」招募成員 )


推薦閱讀:

做心理諮詢師,請「傻」一點
心理學暗示:到底是沒病還是有病?
我們為什麼總是感到空虛
一千零一夜裡,女主為什麼沒被國王殺死?| 像心理諮詢師一樣聽故事
認知行為理論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學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