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在這20年間都發生了什麼
6 人贊了文章
1984年的個人電腦還是一種奢侈的稀缺品,喬布斯第一次在庫比蒂諾德安扎學院弗林特中心的演講台上講解一台名為Macintosh的個人電腦。長發飄飄和羞澀的喬布斯可能在當時也不會想到,Macintosh會帶他平步青雲,同時也帶他走向谷底,直至Macintosh這個名詞完全被Mac、iMac所替代。
iMac雖然不是蘋果最有資格的見證者,但在此之前諸如牛頓平板、Bandai Pippin遊戲機、與互聯網激光印表機全面潰敗的情況下,蘋果甚至對個人電腦業務產生了質疑。
是的,從iMac開始是個轉折點。是喬布斯開始再次「胡作非為」,iPod、iPhone、iPad等i系列在之後成功推向市場的轉折點。而這個轉折點已經迎來了整整20年的歷史。
給我來個「把」
依靠廉價個人電腦起家的蘋果在短短的數十年間歷經了很多個重要時刻,包括將喬布斯掃地出門,再通過購買Next Computer讓喬布斯回歸,並最終以「臨時CEO」的身份指揮下一款產品的開發。
早已在破產邊緣的蘋果幾乎抱著把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臨危受命被內部和外部都不太看好的喬布斯。當然很大原因是原計劃提出收購意向的昇陽公司自身難保,魂歸甲骨文,痛失大腿的蘋果只能想盡辦法自保,iMac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到誕生的。
按照喬布斯向來喜歡折騰工程師的的習慣,iMac被賦予Think Different的使命,當然首先是從名字和顏色開始。
關於名字其實想了5種方案,喬布斯邀請了三家廣告公司進行競標,預選名字包括了向Walkman致敬的MacMan。而喬布斯一開始並不喜歡iMac這個名字,直至後來對其感情也僅發展到不討厭也不喜歡,但畢竟它確實是賺錢的。
按照廣告公司的說法,iMac的「i」源自於當時新興的互聯網Internet,也代表個人化individuality和創新innovation的意思。最終iMac打敗了MacMan,成為新版一體式電腦的正式命名。
同樣顏色同樣也非常考驗腦細胞,喬布斯要求已經承當蘋果工業設計副總裁的Jony Ive要給iMac設計一種與眾不同的顏色,並且還要透明,讓用戶看到裡面的電路板,表裡如一的簡潔甚至貫穿到電路板的布線中。
任勞任怨的Jony Ive還真的做到了。她參考了1962年的科幻動畫Jatsons中的顯示器,將iMac做成了半球狀。背殼採用了半透明的設計,UN-PC風格明確告訴大家,這與那些死板的IBM PC完全不一樣。
透明背殼本身成本就會讓其高出3倍成本,再加上一覽無餘的內部構造和整齊的布線,iMac G3在問世之初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藝術品。可怕的是,這些設計的最終拍板全是喬布斯,並且是在他一拍腦門下決定的,沒有任何用戶調研,iMac G3做成這樣唯一的原因就是喬老爺子覺得這個電腦可以火。
然後iMac G3就真的火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種人存在,簡直沒天理。
其中最經典的邦迪藍配色甚至被封為經典中的經典,靈感源自澳大利亞的邦迪海灘。喬布斯甚至因為廣告上邦迪色iMac G3顏色不對而大罵供應商:「TMD,不夠藍!」遇到這樣的甲方真是讓人心力憔悴。
與此同時iMac G3也是這個世界第一台沒有軟盤驅動器、外設USB介面的電腦,這個概念放到現在仍然不過時。是的,後來的每一代Mac在介面上都偏向於超前與極端,兼容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要的就是讓你難受,並且讓你大動干戈的去適應它。
也因為如此,在每一個Windows用戶的眼中,Mac用戶基本上都暗藏著抖M屬性。
回歸正傳,iMac G3背後還設置了一個把手,目的是讓用戶可以一手提起iMac隨時離開。但事實上沒有人會這麼做,因為iMac G3 15.7kg的質量不僅重,還要連接電源、數據線,這個設計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就算如此,喬布斯還是堅持把把手留了下來,原因是任勞任怨的Jony Ive一句話說服了他,這個設計能讓用戶感到更有親切感和友善。
皮克斯成就了iMac
與現在一個MacBook Air模具賣成祖傳商品不同,當時的蘋果在隨後升級的iMac G4上再次大刀闊斧。主要原因是LCD時代來臨必須要淘汰掉大屁股的CRT。皮克斯的小檯燈概念躍然跳到了Jony Ive的設計紙上。
作為皮克斯的股東,喬布斯沿用小檯燈設計變得順理成章。屏幕與主機之間的奮力讓笨重的台式機一時間變薄了不少。顯示器通過一個名為iLamp的金屬軸連接,由於皮克斯的小檯燈叫Luxo Jr.,於是iMac G4就有了Luxo Lamp iMac的外號。
再後來就是再次合體的iMac G5。傳言iPod的大獲成功讓iMac在設計上開始向iPod靠攏,以獲得蘋果整體設計語言的統一。這樣的理念在今天同樣被延續,比如iOS上排列圖標的方式最終也延續到了MacOS中,並且兩者的設計風格越來越近。
再然後就是iPhone 4帶來的鋁邊框和倒角以及黑色邊框以及深空灰,只要是大賣的產品最終都會影響到蘋果的其他產品線。
如今的iMac已經越做越薄甚至越做越輕,並且產品線分成了Pro和家用,價格也早已算不上是當年的廉價平民路線,當年的對手IBM早已退出PC市場,IBM-PC演變成了無數對蘋果的挑戰者,但至今包括微軟Surface Studio也無法撼動粉絲們在其心中的地位。
但老實說,3萬元起售的iMac Pro仍然是性價比很高的個人電腦,同樣性能下的Windows PC只會更貴,甚至軟體和硬體需要獨立購買,配置起來更為麻煩。而iMac處理器也已經從當年的PowerPC 750 G3,變成擁抱x86,向英特爾妥協改用至強處理器,又在最近傳出磨刀霍霍自己設計處理器。
20年來的iMac一直獨立存在,當年走非兼容路子的PC品牌現在都基本涼透,唯獨iMac仍舊乘風破浪。
推薦閱讀:
※ThinkPad和MacBook各有哪些優劣?
※MacBook Pro 2018怎麼選配?
TAG:MacBook | iMac | MacBookP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