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產,最愛家

  •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

    2223

    篇原創首發文章

中產,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組織召開了促進「中間群體」增收專題座談會,研究促進「中間群體」(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和中高收入戶三個群體)增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思路和舉措。

今年最新的個稅改革方案中,專項附加扣除增加了規定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

這一切都是切實的,圍繞中產,圍繞家庭的措施。

到底什麼是中產和中產階級?

到底什麼是中產?

這個概念一直是模糊的。「中產」一詞,宋朝就有,南宋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寫的《財總論二》中就有提到,它意指中等財產。後來也指中等財產的人家。顯然,古往今來,這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概念,因為任何社會都有中等收入群體,只是數量多寡與結構比例的差異。

所謂中產,就是中等財產,和社會階級無關。那麼什麼是中等財產的標準?

世界銀行(2007)將日均收入介於10-50美元之間的人群視為全球中等收入者。Kharas(2017)把日均消費支出介於11-110美元(2011年購買力平價)之間的人群定義為中等收入者。Ravallion(2010)使用2-13美元的標準來定義「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者」。

瑞信(2015)在其《全球財富報告》中將標準定在年收入5萬~50萬美元,按這個標準,中國有1.09億中產。

王小魯(2017)認為,年收入介於2~20萬元,或者年收入介於收入中位數的70%~200%之間的,是中等收入群體。

艾瑞(2018)的新中產人群研究報告,提出的標準是國內未婚年收入超過15萬,一線城市家庭年收入超過30萬,二線城市超過20萬。學歷大專以上,25歲到45歲之間,可投資資產在30萬至200萬之間,以腦力勞動為謀生方式。

可見,中產的標準不一,各方看法不一,全球標準區間大,且與時俱進。

根據學者楊修娜和卓賢的最新研究,2002年,中國僅有10%的人口屬於中等收入者,2007年提高到20.2%,2016年進一步增長到了28.9%,相當於4億人。

不過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介紹,收入並不總能反映社會階層和生活水平,因為收入總數並不能對應收入來源的總數和家庭總人口數。收入並不能跟中產階級直接劃等號。

那麼什麼是中產階級呢?

「中產階級」一詞來自西方,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中產階級脫胎於階級差異極大的等級化社會,他們首先通過經濟地位上升突破了貴族上層的控制,後又爭取到了高於普通平民的身份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通過模仿和學習貴族上層的教養規範,以顯示高於工人階級的地位。

關於中產階級的論述,國內外有四種主流取向:

  • 第一種是收入水平劃分的社會分層狀況,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張或收縮常常意味著收入不平等的下降或上升。

  • 第二種是社會學家根據職業分類揭示的分層,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在工業化後期,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中間,出現了大量白領職業人群。

  • 第三種側重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社會學家們,他們關心文化消費實踐(消費行為、生活方式、文化品位、休閑生活等),關注社會主流文化和價值觀。

  • 第四種則由政治學家提出,如亨廷頓、李普塞特等提出了中產階級與政治轉型的關係,他們關注重點是新產生的中產階級推動民主政治轉型。

1951年,

美國當代文明的批判先驅C.萊特·米爾斯出版了《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這是一部論述20世紀美國新中產階級的著作。

在19世紀早期,美國國內大約八成的從業人口還是自雇型企業家,比如農場主,他們屬於老式中產階級,而到了1940年,這些人只佔到從業人口的一成,剩下的人大部分靠給少數人打工而謀生,這些人便是崛起的新式中產階級,也就是俗稱的「白領」。米爾斯認為,消極地說,中產階級的轉變是從有產到無產的轉變;積極地說,這是一種從財產到以新的軸線(職業)來分層的轉變。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產階級的核心成員都是腦力勞動者。

如今律師、醫生、建築師、企業家、教師和任何掌握了金融奧義的人都是中產階級。在財產和職業這兩個分類維度上,中國是有「中產階級」的,一部分人來自財產的創造和繼承,一部分人因自我技能和知識的積累而獲得了社會地位。人們如此重視財富、重視教育,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但在文化和政治方面,中國的「中產階級」還在進化中。

中產愛家的根源

在文化和價值觀的角度,中產階級對娛樂消遣有著無止境的追求。從原來的攝影、騎車兜風、駕車、郵票收藏、園藝、網球、高爾夫、觀鳥、慢跑、新興身心療法,到現在流行的跑馬、潛水、滑雪、職業手作、手沖咖啡……

他們熱衷於過群體生活,與自己相同的階層為伴。

他們對自己的家庭充滿熱愛,通常以對子女教育資源的關注為特點,這既是為崇尚教育信仰的辯護,也表達了他們渴望攀上社會高層的迫切願望。中產家庭會成為孕育雄心壯志的場所。

中產與家庭,似乎也是分不開的概念。中產有非常深厚的家庭文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強調的中產家庭的典型風格是「擁有兩個孩子,一幢帶花園的房子,一輛與沃爾沃相當的車,還有一條狗或一隻貓」。

中產階級的努力都是為了家庭的生活品質更好,過得更理想、更自由。

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也是家本位的文化,

忠孝、仁義、家和萬事興,但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嚴肅和責任。壓力過大,就會有畸形的現象出現。

而來自西方的中產家庭文化,則更多的是夢想、廣泛的自由度、理想的生活品質以及適應環境。

中產家庭也有全球共同的挑戰,

美國學者

富蘭克林在其書《奢侈病》中寫道:

如今,非富有人群都在浪費時間和金錢試圖趕上富有人群的消費腳步,由於周圍到處充滿富裕,使得中產階級突然覺得自己窮的要命,為了趕上富人的步伐,中產階級們也不惜用「入不敷出」的方式瘋狂消費,這種「賺更多錢,趕上富人」的壓力催促他們拚命加班,沒時間睡覺,更沒時間陪孩子。這也是很多中產階級越來越不快樂的原因。

中產家庭的異化,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他們成為消費和賺錢的機器,以及各類商業形態定位的群體。面對共同的難題,活在當下,照顧自己和家人,也許現在是很好的回歸契機。

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商家都越來越重視中產愛家的特質,這是非常明智的。

中產生活方式

消費升降級,只是一個階段的結構性的結果,它依然改變不了中產家庭本質上的追求和焦點。那些普遍的價值和美好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比如獨特品味(審美)和個性、身心健康、新鮮和創新的體驗、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實用而簡單的生活方式。這些並不一定要通過消費獲得,可以激發自己更好地改善生活。消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一定要看數量,也要看結構,不是一種情緒行為,而是一種日常生存方式。經濟社會的根本點是人,而人一旦意識到或感受過的東西,會印象深刻,竭力保持,並且品味很難退化,一定程度上也表現為經濟學上的棘輪效應。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最新觀點認為,消費是服務化了而不是降級了。

迪士尼是大中華區排名第一的家庭娛樂公司,它的主要消費者是中國的中產家庭,近日它發表了《2018中國五大生活方式趨勢及細分研究報告》,報告顯示,

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明顯呈現個性化、品質化、數字化、本土化和追求綠色健康生活等五大趨勢。在中國,消費者普遍熱衷於追求個人嚮往的生活方式,認為「活在當下、擁有我想要的個人生活方式」十分重要,生活方式是驅動個人消費行為的主導因素。從生活方式看,年齡為13~49歲的中國消費者可分為以下五類:

  • 個人風格崇尚者(17%):五類消費群體中的高消費人群,尤其是服飾和電子產品方面。

  • 健康生活熱衷者(14%):在各品類上的花費超過均值。

  • 數字網路常駐者(31%):物質產品消費水平低,但虛擬商品花費較高。

  • 品質和體驗尋求者(18%):物質產品方面花費高於平均水平。

  • 傳統務實消費者(21%):五類消費群體中支出最低的群體。

這些數據的最關鍵點顯示,

78%的人,已經不是傳統務實消費者,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主見和文化,不會被一些客觀因素所動搖。

中國的消費潛力,在傳統領域之外,可被挖掘起來。

中產,最愛家,最愛生活本身。這一點,任何經濟環境下,應該都是不會變的。中秋節快到了,選這樣一個主題寫,溫柔地提醒一聲,好好愛身邊的最親最近的家人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friends@chinamoments.org

推薦閱讀:

這才是正宗豬肉燉粉條,東北人的最愛,隔著屏幕都能流口水
好萊塢明星最愛的20部美劇,第一名果然是它
你結婚的那個人,一定不是你最愛的:讀《猶是深閨夢裡人》
刀魂,選一把你的最愛吧!

TAG: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