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強迫癥狀與心理社會因素關係的研究現狀

青少年強迫癥狀與心理社會因素關係的研究現狀

強迫癥狀作為強迫性障礙的核心癥狀 ,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之一。由於其產生和維持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很大影響 ,研究強迫癥狀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係對闡明強迫癥狀的產生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就強迫癥狀與心理素質因素、負性情緒、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幾方面的研究現狀作一介紹。

強迫癥狀與人格特質

在臨床上一直認為強迫性人格與強迫性障礙的發病有關。有關報道 61例患有強迫癥狀的青少年患者,發現 55例具有完美主義、吹毛求疵、擔心細節等強迫性人格特質。研究發現 ,強迫性障礙患者中有 70% 存在人格障礙,其中強迫性人格只佔 17. 5%。也有研究顯示 ,強迫性障礙與其它焦慮障礙一樣,具有「焦慮性 C類」 人格障礙 (逃避、依賴、被動 - 攻擊人格障礙 ) ,這類人格的共同特徵很可能是神經質。有作者發現 , 神經症患者強迫癥狀與神經質 ( EPQ)呈正相關。 由此可見 ,強迫性障礙的發病與人格特質是有關係的 ,但強迫性人格與強迫性障礙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強迫癥狀與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各個方面的看法和情感的總和 ,主要內容包括自我同一性、自我差異、自我尊重、自我接納等。其中自我尊重與抑鬱、焦慮、脆弱感、服從性有負相關 ,而與生活滿意感、自我接納等有正相關。從成人強迫性障礙患者的研究來看 (關於青少年強迫癥狀與自我概念的研究較少) ,強迫性障礙患者的自尊心低;伴有明顯強迫癥狀的 Tourette綜合征患者 ,其自我概念也明顯低於正常對照人群。但是 ,這些資料並不能說明自我概念降低是強迫性障礙的原因或是結果的問題。

強迫癥狀與歸因風格 

歸因風格是指個體對事件發生的原因 ,習慣上傾向於作怎樣的解釋 ,具有個性的特點 (通過對多個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判斷來評定 )。歸因風格包括內在—外在、穩定— 不穩定、整體— 局部、可控制— 不可控制性四個維度。如果一個人傾向把生活中的壞事件的原因歸結為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和不可控制的 ,而把好事件的原因歸結為外在的、不穩定的、局部的和可控制的 , 則有較大的可能表現出抑鬱癥狀。一篇關於控制源的研究報道 ,強迫癥狀與有勢力的他人控制有關。強迫性障礙患者對自己在許多情景下的作用做出歪曲的歸因方 式 ,誇大自己的責任感 ,認為自己對他人和環境的影響太廣泛太強、太人身性或太獨佔的。 涉及責任感擴大的一般歸因風格的人 ,覺得自己強迫思維 (如損傷他人的衝動、性想像 )更值得譴責 ,情感反應很可能趨於罪感。 若把強迫思維歸因於外部的 , 情感反應更可能表現出憤怒。

強迫癥狀與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在應對過程中繼認知評價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應對活動採取解決問題類的應對方式的青少年 ,心理健康水平高 ,人際交往好 ,採取自責、幻想等應對方式者 , 則心理健康水平低 ,人際交往差。其中強迫癥狀與求助和幻想呈正向關係。但對神經症患者的研 究發現 ,強迫癥狀與求助呈負向關係 ,與問題解決、 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關係不大。Pruchnol等研究 Alzheimer s病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時發現 ,指向情緒 (想像、接受和內心 )的應對策略與強迫癥狀、抑鬱、焦慮、軀體化癥狀、人際敏感有直接的作用 ,而操作性應對則對正性情感有直接作用。

強迫癥狀與負性情緒

強迫癥狀與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有著密切的關係。大家公認的教科書及臨床用診斷標準均認為 ,強迫思維通常就伴隨焦慮情緒 ,許多強迫性障礙患者焦慮性障礙的共患率就很高。 所以 ,美國學者將強迫性障礙歸入焦慮性障礙一類 。 已有的報告顯示 ,強迫性障礙與焦慮癥狀的伴發率為 68. 9% ,與抑鬱癥狀的伴發率在 35. 6~ 82. 2% 之間。 在兒童強迫性障礙患者中 ,約有 40% 在以前或現在存在焦慮障礙 ,超過 60%的患兒得到與焦慮障礙共病的診斷;約三分之一的患兒伴有抑鬱癥狀 ,近一半的患兒在強迫性障礙癥狀出現後而表現出抑鬱癥狀。在成人抑鬱症患者中有 42. 5% 的病例出現強迫癥狀 。

強迫癥狀與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作為應激源與病理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關係。兒童青少年強迫性障礙患者病前生活事件的臨床研究發現 , 51~ 53%的患者在病前有應激情景或促發事件。國內報道兒童神經症患者 (包括強迫症 )在病前有精神因素的達 94. 2%。主要生活事件包括教育方法不當、家庭氣 氛緊張、受到驚嚇及學校因素。對青少年強迫性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臨床及亞臨床強迫性障礙的發生與較多的非期望性生活事件和較少的期望性生活事件有關。在正常人群中 ,強迫癥狀也與負性生活事件有關。低年級醫學生的強迫癥狀與一年的負性生活事件緊張總值呈負相關 ,應激事件與強迫癥狀呈正相關。胡勝利分析了有關影響因素指出 ,影響高中生強迫癥狀的主要因素為學習負擔過重、經常性考試失敗、父母關心少而管束多和自身不良習慣等。

強迫癥狀與父母養育方式

父母養育方式一直被認為與各種病理心理的原因有關。對大學生神經症患者父母養育方式的研究發現 ,患者父母傾向於拒絕、缺少情感溫暖和過分保護。但是 ,強迫症與神經衰弱、抑鬱性神經症患者父母養育方式沒有什麼不同。父母養育方式中 ,若過度保護、過度控制、過度批評和為子女設定很高的標準 ,其子女易罹患強迫性障礙。在青少年強迫性障礙患者父母養育方式中 ,拒絕、過度保護和缺少情感溫暖的得分較正常為高。 但是 ,在強迫性檢查和強迫性洗滌之間未發現父母教養方式上的差異。不支持強迫性洗滌與父母的過度保護和過度控制有關、強迫性檢查與父母過度批評和設定很高標準有關的觀點。 在用 SCL- 90 對技校學生的研究發現 ,強迫癥狀高分組學生較低分組學生的父母顯示出較多的懲罰和嚴厲、過分干涉和保護、拒絕否認和偏愛被試。這些研究結果支持父母養育方式與強迫性障礙發病有關的觀點。

強迫癥狀與家庭環境

在強迫性障礙的遺傳因素研究中發現 ,青少年強迫性障礙具有家庭聚集性。兒童青少年強迫障礙患者一級親屬中符合強迫障礙診斷標準者達 13% ,包括亞臨床強迫障礙在內可達 35. 7% 。經年齡校正後的一級親屬強迫障礙患病危險率達 35% 。由於缺乏寄養子的研究材料 ,這些結果也可能提示家庭環境對強迫性障礙發病的影響。用 Moss編製的家庭環境量表 (中文版 )和 SCL- 90 對中學六個年級學生的調查發現 ,具有心理問題 (因子分≥ 2)學生的強迫癥狀因子分與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呈負相關 ,與成功性和控制性因子呈正相關 ,與其它因子的相關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研究發現 ,家庭親密度與青少年強迫性障礙有明顯的關係 ,家庭親密度低是強迫性障礙的危險因素 ,而家庭成員的過度介入可能不是強迫性障礙的危險因素。

推薦閱讀:

探秘職場那些「忍不住」的強迫症
目不轉睛!這些高能機械圖瞬間治好強迫症
治癒強迫症!他的插畫,簡直深不可測
第一篇:強迫症(OCD)的本質與治療
你真的是強迫症嗎?

TAG:心理學 | 青少年 | 強迫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