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誤診為什麼會發生?又該如何避免?
來自專欄守望
被醫院確診為癌症,全家人都跟著擔驚受怕,化療放療都做了,最後一檢查,原來所謂的「癌細胞」根本是虛驚一場;
或者相反,去醫院檢查時一切正常,但患者竟一年後發現是癌症晚期而死亡;
左乳結節本可微創手術,醫生卻直接全乳切除,而且切的還是右側的……這樣的事近年來屢見報端。
如此多的誤診、漏診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避免?今天就為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誤診、漏診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人體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把誤診率降到最低,但還是有掛一漏萬的情況發生。
最新一期美國《健康》雜誌也援引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帕梅拉?茜因的話指出,現代醫學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走錯一個方向或錯過一個路口,都會讓治療結果截然不同。醫生治療中的靈活性越大,可能帶來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以下6點,是增加患者看病風險的最主要原因:
一、診斷時間過短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門診醫生平均一次接診不超過5分鐘,在這5分鐘內要完成查看檢測報告、了解患者病情、給出診斷意見、填寫病歷並開處方和後續化驗單。其中用於與患者溝通的時間非常之少。如此短的時間內很難完成疑難病症的嚴謹診斷,導致誤診、漏診率大大增加。美國2004年一項研究顯示,每100起醫療事故,就有63起因溝通不暢引起。
二、醫院分科太細
一個患者總是同時和很多醫生打交道,比如血液問題需要看內科、血液科醫生;乳房X光檢查涉及到放射科醫生;宮頸塗片涉及到婦科和病理科……各個科室之間的信息傳遞都是由患者以及幾頁紙來完成,所以看的醫生越多,被誤診的幾率就越大。
並且對於醫生也是如此,在自己所在的領域都有豐富的經驗,但對於癌症這種受多因素影響的疾病,很難做到全面二字。
三、醫生草率、自信、古板
「三種醫生最容易誤診患者的疾病。」葛洛普曼說,第一種人草率,僅憑表面癥狀就很快下結論;第二種人有思維定勢,如果有15個患者因為流感來就診,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第16個患者也是流感,而不去仔細排查其他癥狀相似的疾病;第三種人是古板的「書獃子」,如果一個更年期女性因為頭疼、焦慮來就診,他會認為這都是因更年期而起,而不考慮其他可能性。
四、醫生很少吸取教訓
雖然所有的醫院和醫生都在強調就醫的安全性,但事實上,他們從中得到的教訓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為現代醫學本體就是概率學,在採用對60%的患者都有效的治療方式給某些患者做了無效治療的情況下,你只是被划到了40%的概率人群中。而你的數據有可能會用於臨床研究而被後人受益。
五、患者就診時間不一致
誤診、漏診率的高低也和病人的就診時間有關。病人可能在疾病發生、發展的任何時期前來就診。一般來說,就診越晚,病症表現越完整和明顯,診斷相對容易,但治療效果卻可能很差;就診越早,可能是治療的較好時機,但對早期病例,醫生在診斷上卻會碰到更大的困難。
六、利益驅使和科室績效
利益驅使這個詞相比大家都是懂得,不多說了。現在有些醫院會設置科室績效,就是醫院要從每天門診的x名患者身上平均產出x元的收入。科室績效會直接影響醫生的收入和評級。
在腫瘤的治療過程,有這樣一個行業潛台詞:能手術先手術,手術做完轉內科,放化療再靶向,最後中醫把脈摸。
在醫療過程中有一個偽命題叫做「過度醫療」,為何說是偽命題?因為醫生所給患者做的任何一項治療都可以解釋為「想盡辦法,最大程度」為患者進行醫治。舉個例子:患者A肺癌準備服用靶向葯,醫生讓做一套上萬元的全基因組檢測,其理由是需要更詳細的了解患者病情,以便後期的治療。在這種對身體、身心、精力、金錢的多重消耗下,最大的傷害是延誤了患者的黃金治療時間。
5種方法避免誤診風險
儘管會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但大家絕不能因噎廢食,有病也不看。患者有責任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
1.準備詳細的病情資料
看病前準備好以往的病歷、檢查結果。最好能對病症做階段性記錄。如:多久之前開始感覺肺部疼痛,多久之前出現咳血現象,經過什麼治療用過哪些葯後病情好轉或繼續惡化,並且在用藥後出現哪些不良反應。還有就是家族史,癌症雖然不傳染,但是會存在遺傳導致的基因缺陷。這些都是能幫助醫生給出正確診斷的參考依據。
2.盡量選擇公立三甲醫院就診
....
(更多內容請點擊原文鏈接查看:
醫院誤診為什麼會發生?又該如何避免?推薦閱讀:
※病例與醫療事故
※醫院對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認知不足,患者死亡,院方承擔輕微責任
※深夜產房:孕婦半夜不辭而別,醫生為何要追回來,在醫院引產?
※醫生術後診斷治療不及時,患者雙下肢不全癱,院方承擔次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