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答問集 四

南懷瑾答問集 四

來自專欄纏論運用

第四章 有關打坐 59

問:打坐時的「氣」、「息」,指的是什麼? 59

問:睡著時的呼吸會緩慢而變淺,也是屬於「息」的境界嗎? 59

問:那胎兒也處於「息」的狀態嗎? 60

問:在打坐時,心和息的關係為何? 60

問:打坐修鍊時,應該要「氣沉丹田」嗎? 61

問:打坐時,應如何讓自己靜下? 62

問:靜坐時,應如何「數息」? 62

問:數息時的一呼一吸,呼氣時用鼻子或嘴巴都無所謂嗎? 63

問:那麼「數息」對修定而言意義何在?要數到什麼程度? 63

問:「數完息,心定下來之後呢? 64

問:晚上打坐時,想睡怎麼辦? 65

問:打坐的時候,感覺呼吸愈來愈靜,愈來愈慢,嘴巴骨頭像都很有活力,上顎也感覺很有生命力,這是怎麼一回事? 66

問:為什麼人自覺功夫做得好時,性慾就會衝動? 67

問:有些朋友七天禪七下來,單盤還好,如果是雙盤的話,就有便秘現象,這是怎麼回事? 68

問:有人練習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藥,一直練習打坐下去可不可以? 68

問:打坐時,腳會發酸、發冷,有沒有什麼可吃的葯? 69

問:修行打坐時,身體酸痛、難過,靜不下來,該怎麼處理? 70

問:修持打坐可得身體上的喜樂,這樣的喜樂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嗎? 71

第四章 有關打坐

問:打坐時的「氣」、「息」,指的是什麼?

  嬰兒出生,臍帶截斷以後,鼻子開始呼吸。當嬰兒在娘胎里時,雖然不用鼻子嘴巴呼吸,但其實嬰兒還是在呼吸的,只是看不出來。母親在呼吸,他接受。所以你打坐入定,定到了極點的時候,外表的呼吸完全寧靜了,那才叫做「息」。也就是道家所說的「胎息」,不呼不吸,寧靜了。普通什麼練氣功啊、練呼吸,都是錯的。

人的呼吸是一進一出的,氧氣吸進來以後,變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進來,我們體內的氧和二氧化碳隨時在新陳代謝。而在一呼一吸中間,有個空檔,有一剎那間是不呼不吸的。這個叫「息」。

問:睡著時的呼吸會緩慢而變淺,也是屬於「息」的境界嗎?

  不完全是。

  你試著觀察一個人睡覺看看。世界上什麼相最難看?死人並不難看,睡相最難看(一笑)。你看一個人睡覺,沒有五分鐘安靜的,不是手指頭、腳趾頭跳動,就是表情有變化,都沒有安定。而且你聽,睡覺時不論打呼、呼吸都有韻律的。除了有一剎那,你聽不到呼吸來往的聲音,那一剎那才是真正睡著了。

一個人睡覺呼吸時,都在作夢,醒了就忘掉,只有不呼不吸的那一剎那,完全不動了,才是真的睡著,也沒有夢境。

所以一個人睡了一夜,真正睡足只有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沒有作夢,像胎兒一般,才是「息」的狀態。如果這十五分鐘完全睡足了,夠你白天一天用了。

問:那胎兒也處於「息」的狀態嗎?

對。所以要你們看那本《入胎經》(註:《佛說入胎經今釋》,老古文化出版)。胎兒在娘胎裡頭七天一次變化,三十八個七天,九個多月,就出生了。一開始是精蟲和卵臟凝結了,第一個生起的這股風,這個「息」不是空氣,沒有辦法用確切的中文來講,勉強用現代科學的詞來形容,就是生命的一種能量。

所以一般都講錯了,以為「氣」是呼吸或是空氣的氣,錯得一塌糊塗。這個「氣」指的是能量。

問:在打坐時,心和息的關係為何?

「覺」和「知」是兩回事,有覺有知,那是心的狀態。心的狀態跟息合一了,這個就是真修持的境界。

打坐時,呼吸停了,那個是「息」,但是後來你念頭一感覺到「呼吸停止了」,呼吸就來了。換句話說,一個是心理的,一個是生理的。呼吸一來了,念頭也來了。像一個人有生氣的時候,呼吸很粗。又譬如我們在睡覺睡不著時,會聽到自己的呼吸吧?那也是很粗的。等你真睡著了,就聽不到呼吸了,心跟呼吸已經分開了。

真正嚴重的,比如一個人很認真、很專一的思考一個問題,那個時候暫時好像沒有呼吸,因為思想太專一在某一件事情上。心動氣就動,念動氣就動,可是它兩個又不搭嘎的,互相矛盾。

修定呢,就是把這個矛盾統一起來,心念靜止不動了,氣息也定了,這個時候人得定,那你的身心變化起神通妙用,都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問:打坐修鍊時,應該要「氣沉丹田」嗎?

  呼吸,就像輪胎氣扁了,再打氣進來一樣。也有很多學氣功的人來問我:「老師啊,怎麼把氣停留在丹田?」丹田在哪裡啊?肚臍下面這裡是道家說的下丹田,還有中丹田、上丹田。三個丹田,你要停留在哪裡?下腹這個地方,都是腸子。

  所以人家問「氣沉丹田」,我說那是一句話,就是氣充滿的意思,沒有那個丹田的啦。

  你看汽車的輪胎,沒有氣了,拿個打氣筒打進去,你叫這股氣停留在輪胎的中間不動,行嗎?不行,一定充滿。所以你呼吸氣進來,唸咒唸完了,你覺得沒有氣,吸個氣進來,是充滿全身,沒有什麼只充滿肺部、充滿丹田的,那不合邏輯。

問:打坐時,應如何讓自己靜下?

你們打坐是不是在靜坐?不是,一般人打坐起來,叫做「靜鬧」,一邊靜一邊鬧,腦袋裡萬念齊飛,一邊在後悔,思想停不了,自己的呼吸如何,一點都不知道。

因此到了隋朝時,天台宗智顗大師把修禪定的方法,整理成六個步驟的法門,叫「六妙門」——數息門、隨息門、止門、觀門、還門、凈門。

問:靜坐時,應如何「數息」?

觀自己的呼吸進出,把呼吸自然的一進一出,叫做一息。數這樣一呼一吸十次,中間要沒有一個思想念頭插進來,這叫做「數息」。

宋朝的陸放翁詞中有句:「一坐數千息」。陸放翁晚年打坐修道,他說一坐在那裡啊,幾千次呼吸他都記下了。我說陸放翁在吹牛,他做不到的,文人都愛說大話。

你試試看,比如念佛、念咒子、修准提法,真的念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算,算到十聲中間沒有一個雜念,才叫念佛。要是十聲裡面想到「明天那個股票不知怎麼辦,他媽的」,那就不算了(一笑)。

現在世界各地很多人修禪宗,打坐時用數息的方法,一坐就是一個鐘頭,數了多少啊?我說他們:「你這是修會計啊,不是修佛嘛!」你把呼吸的數字記到一千一萬有屁用啊?

呼吸,是生滅法,吸進來、出去了,跟流水一樣,也跟蠟燭的光一樣——後來的一直補上前面的,當你看到時,那亮光已經消滅了。

問:數息時的一呼一吸,呼氣時用鼻子或嘴巴都無所謂嗎?

不對,要用鼻子,自動的、自然的呼吸。嚴格來講,不僅僅是鼻子,只是我們還在初步修行,所以利用兩個鼻孔。

實際上講呼吸,人身上十萬八千個毛孔,每個毛孔都在呼吸。

比方以前戰爭活埋敵人時,只要埋身體一半或是三分之二,就不能呼吸,鼻子露在外面也一樣,照死不誤。

所以普通人以為生命光靠鼻子呼吸是錯的,整個身體,連肛門、前後陰、腳底心,都在呼吸。這個太深了,你先管鼻子就好。

問:那麼「數息」對修定而言意義何在?要數到什麼程度?

  人的呼吸是自然來往的,你知道自己在呼吸,所以你才能記下它的數字。打坐時開始數息,你看這時候忙不忙:第一,呼吸自己本身在忙;第二,你要記住呼吸;第三,要管住自己沒有記錯;第四,又要管住自己不要起雜七雜八的念頭。

  七、八個心同時在用,所以沒有得定,沒有達到心一境性、定生喜樂的境界。

  那麼天台宗為什麼採用數的方法?這裡有個巧妙。因為呼吸是自然往來,你心又很散亂,那麼數息等於是拿呼吸作為繩子,把散亂的心神集中起來,拴住就好。所以說數一下,心定了,就不要數了。

問:「數完息,心定下來之後呢?

  數息心定之後,再來就是隨息,可是隨比數困難。你知道自己氣進來、氣出去了,中間沒有其他的思想,這個叫「隨」。

  隨什麼?心隨氣息,也就是氣息隨心。這樣慢慢修持,當心念完全靜止、不散亂時,氣息也靜止了,這叫隨。

  後來道家修持,稱這個隨的境界叫做「心息相依」。心與息互相依靠,兩個結合了。

  道家修行講求陰陽結合,這「陰陽」中是個代號,可是普通人不懂,聽到陰陽就想要找個異性一起雙修。其實陰陽只是兩個代號,一個心理狀態,一個氣息狀態。心息相依,就是「隨」的境界。

  「隨」的境界注意在心跟息兩個方面,這時候不要管身體,慢慢的心念完全停滯,一個思想都沒有了。

問:晚上打坐時,想睡怎麼辦?

  你晚上打坐想睡的話,有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自己堅持不睡,持續打坐下去。這個時候,你要真做功夫,自己把習慣轉過來。想睡時,就讓它這樣,倒了睡,不要管姿勢。慢慢的,一下精神來了,就可以到天亮。

  另一種方法,當你疲勞時,就暫不打坐,睡醒了再起來打坐。不管是夜裡也好,早上也好。有這兩種方法。

  這個原理何在呢?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人為什麼需要睡眠?」他說:「人不需要睡眠。睡眠是習慣。」佛從兩方面分析了睡眠的原因,一種是心理的疲勞,人碰到不如意的事、灰心了,什麼都不想就想睡。另一種是生理上的疲勞。但是佛說這兩種都是習慣來的,都可以唯心去改變的。

  所以講學佛、修道,有五個東西要記住,叫五蓋。把你的智慧、光明、生命力量給蓋住了——財、色、名、食、睡。財是要錢,要物質的享受;色,男女關係,性的慾望;名,喜歡榮譽,想出名;食,飲食;第五個是睡眠。

  這五個叫五蓋,你把這五蓋拿開了,就成道了。

問:打坐的時候,感覺呼吸愈來愈靜,愈來愈慢,嘴巴骨頭像都很有活力,上顎也感覺很有生命力,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分兩部分來講,第一,關於呼吸的問題,一個真到達靜定境界的人,鼻子呼吸沒有了,不是完全停止,其實還在很輕微的進出。要做一個實際的實驗的話,過去中國人用燈草,燈草很輕的,或用頭髮、雞毛放在鼻下,沒有被吹動,才是真到這程度。實際上還是有呼吸的,只是非常微細。這個在中國的天台宗,叫「止息」。

  「止」的境界,也是「息」的境界。這樣一來,你自然地感覺到有下沉的作用,充滿了。

  慢慢地,到最充滿以後,就不需要鼻子、也不需要肺部了。這種原來呼吸的進出的感覺,落到下腹,到男人生殖器的頂點,女性則到達陰道口,都在呼吸了。

  中國道有的莊子有兩句名言是事實:「眾人之息以喉」,一般人的呼吸只到喉部到肺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的呼吸可以到腳部,氣沉下去。

  氣這樣一沉下去,並沒有說完全斷了,很久會來一下呼吸。那麼像牙齒、這個骨頭這裡,當然氣都充滿了,這兩邊都繃緊了以後,氣自然衝到頂,使腦下垂體的荷爾蒙下來,口水就愈來愈多。最後一種最好的口水排下來,是甜的,但不是白糖那種甜,這種特別清涼,你讓它自然吞下去,慢慢下去之後,你的皮膚、身體整個都會改變的。

問:為什麼人自覺功夫做得好時,性慾就會衝動?

  你說功夫做得好的時候,性慾就非常衝動,這是好事,恭喜你。但是普通人有什麼辦法?就是把它用了、把它放出來就好了。放出來就沒有了。注意是「沒有了」,不是「空了」。沒有了,再等到自然的成長,成長得差不多時,它又來了。

  中國的道家,畫一隻老虎、畫一條龍,說叫「龍虎鬥」;性慾一來,叫做「猛虎下山」,要吃人了。道家把思想、念頭叫做龍,因為它控制不住、變化無常、呼風喚雨。

  所以印度的佛法到了中國,多加了兩個羅漢,一個降龍,一個伏虎,就是這麼來的。原來是沒有的。龍跟虎降伏不下去,什麼功夫都白耗。這一方面的修鍊是唯物的、唯生理的,是最難的功夫。

  不要看印度啊、密宗啊,修道的那麼多,就我當年調查老前輩那些喇嘛、活佛,每一個都給老虎吃掉了,幾乎沒有一個做到。

  當你功夫做好了,精下來,衝動了,陽物就舉起來了。女人呢,功夫做好了以後,一般女生不知道,兩個乳房就漲了,衝動了,下面的情慾也衝動了。女的來的慢,可是來了的力量很強很大;男人即時衝動,即時一下就消散。

  人不健康、生病、衰老了,這個東西就沒有了,可是生理很難過。等到這個來了,身體一愉快了,跟著性慾就起來了。可是這裡你注意哦,那個東西一起來,身體也健康了,精神也來了,很舒服。受得了還是受不了是思想問題、心的問題,這是兩個東西。

  好懂得了這個原理,怎麼樣把心念清定、轉化,老虎升華了,這個老虎不是老虎了,那,不得了了。

問:有些朋友七天禪七下來,單盤還好,如果是雙盤的話,就有便秘現象,這是怎麼回事?

  雙盤會便秘,這是臀部以下的神經到大腿這裡的氣脈不通所導致的,因為不會雙盤,想趕快地雙盤,一雙盤以後肛門自然夾緊了。肛門夾緊修習慣了,直腸不容易張開,就形成便秘了。加上腦神經的緊張,初學單盤、雙盤的人,腦神經無形中都在緊張狀態。

  有些修道人性交的時候故意忍精不放,以維持時間長,把肛門夾緊,這會造成大便與小便的中毒。大便中毒那個臭氣上來是很厲害的,有些修道人胸口發疼,臉上呈現紫黑色,黑中有紅,那就是中毒現象。

問:有人練習打坐引起了某些毛病,如果不管它、不吃藥,一直練習打坐下去可不可以?

這個講心地法門,心地放得空,見地沒有問題,就沒問題;心地放不空,見地上一點道理都不清楚,那就會有問題。

一個人學打坐,你先要問他為什麼學打坐?如果他說是要學佛,你再問他:學什麼佛?我常常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跟到釋迦牟尼佛學,他是太子,把功名富貴丟掉修道成功;你們呢?每一樣都丟不掉,你學什麼佛啊?

佛經上都教人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學佛,可是一般人連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不懂,佛要我們悲心,哪個人有悲心啊?佛要我們布施,哪個人做到布施?都是抓來給自己的。布施是叫你統統拿出去啊,哪個人做得到?做不到學什麼佛呢?

一般人學佛的心理,講好聽一點是好奇,講不好聽一點是貪便宜。打坐很舒服啊,可以健康、長壽、菩薩保佑,這個心理,比買賣股票以幾百塊錢想發財賺幾百萬的人比起來,還更嚴重!這種心理能夠成佛?我第一個就不信。

世間哪有不經艱難而能成功的事情?何況學佛?

問:打坐時,腳會發酸、發冷,有沒有什麼可吃的葯?

那要先做腳的運動,光靠葯來不及的。會發酸、發冷是身體內部有風寒,身體裡頭有風,表面看不出來,平常怕風;有寒的人,非常怕寒;裡頭發炎的,怕熱。冬天裡只穿一件短袖的,那不是身體好,是裡頭有病。

我曾認識的一個修道家,七十多歲,人在台灣,極冷的下雪天還光著腳,蓋被子不蓋腿,看起來功夫好,面孔紅紅的。我心裡想:大概一、兩年會走掉吧!結果一年半就死掉了。那是一種病態,你假如讀《易經》,裡頭說聖人「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天冷的時候大家怕冷,他不冷,表示他反常了,反常者必死。

至於密宗行者修拙火修得好,不怕冷可以,那要辟穀以後,完全清了,專門修拙火。但修拙火修得好也沒有用,你查查看,拙火修得好的有沒有活到八、九十歲?沒有!生命能量用得過多的緣故。

問:修行打坐時,身體酸痛、難過,靜不下來,該怎麼處理?

  身體難過時不要動它,不要摸摸腿啊、搥搥腰什麼的。你這個時候兩腿難受,有沒有感覺?有啊!但是老子不理你你就沒有了。它有,你不管嘛,你知道它難過就好了嘛。

  你知道身上難過、有障礙,那個「知道」,並不在這個難過、障礙上面。這樣清楚了嗎?就很清楚嘛。要是這個時候你還靜不下來,就是你的業報、息氣的問題。其實知道當下清凈,當下已經空了嘛。

  這就是《心經》第一句說的「觀自在」。像這樣,你隨時看自己的念頭,不怕念頭哦!思想念頭來了沒有關係,只要記住:一切思想、念頭,如空中的飛鳥,過去就過去了,它自己空自己,不是我們去空它的。一切思想、念頭,感覺如水上畫花一樣,永遠沒有一個痕迹可留的。當下就是了,也不要管身體。你的感覺知道這裡癢、知道那裡痛,而那個「知道」是不痛不癢的。

問:修持打坐可得身體上的喜樂,這樣的喜樂可以一直追求下去嗎?

修持的喜樂是全身得輕安,頭頂下來全身發清涼,最後兩個腿發大樂的境界。這個樂、兩腿的快感,比男女關係還要舒服。到這個樣子才可以修定,在密宗就講氣脈,要把氣脈通了。有些在家出家的同學坐得蠻好,也可以坐幾個鐘頭、五六個鐘頭不動,但是能不能得到「離生喜樂」——身體發生樂感、兩腿也得樂?還沒有。如果到這一步,你也不想下座了。

這個時候,就要注意菩薩戒了。如果因此不修功德、不下座,犯菩薩戒,叫做「耽著禪樂」。可是不是比丘戒哦,比丘就要你這樣。到菩薩道要慈悲、入世救人了,你貪圖自已禪定之樂,你只管自己,叫「自了漢」,所以大菩薩們罵大阿羅漢都是自了漢。禪宗祖師罵這些人得這個境界不肯下來的,叫「擔板漢」,背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沒有看到有的一面。只曉得禪定,不敢起行,沒有做到慈悲喜舍、救世救人,不肯動了,叫自了漢。所以禪宗祖師們罵阿羅漢們自了漢、擔板漢。

這個知識講給你們聽,不要聽過以後,抓住雞毛當令箭。別人禪定坐得好好的,有些居士愛吹牛的,就批評人家:「欸,這個還是自了漢、擔板漢。」他自己還沒有到這個境界哩,就隨便開口批評人。如果有經驗的修行人,你得定沒有、到什麼境界、心裡的什麼情況,一眼都看出來的。這個一眼看穿要內行、要有經驗。


推薦閱讀:

南懷瑾:唯識051(下)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就是遇見你自己

TAG:南懷瑾 | 佛學 | 佛教 |